分类: 情感生活漫谈 |
从国内出来之后,就对国内的物价没有直观的感觉了,每次回国也是匆匆忙忙,不可能有时间上街买菜,回家做饭。昨天之所以聊到物价的问题,只是最近看到国内的政策面在不断强调要加强对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包括物价上涨、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等等,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有所想法,希望和大家分享而已,所以不用过于紧张,为了避免大家的误会,我还专门把它从“投资基金天天谈”里面分离出来了:)
先列一张超市的收据:
鸡蛋
12个
2.50
牛奶
4升
3.30
泰国香米
8kg
7.99
猪肝
1斤 1.90
瘦牛肉
1斤
3.00
西芹
1斤
0.59
西红柿
1斤
0.99
可口可乐
12罐
3.50
马铃薯 1斤
0.39
香蕉 1斤
0.49
苹果
1斤
0.79
吐司面包
1个
2.49
不算一袋米的话,一共花费19.94加元,我想应该够一个3口之家吃1、2天吧。当然如果你把它换算成人民币,乘以6.8,那肯定是昂贵的。可是这边的普通家庭挣的工资也是加币吧。这个决不是什么特价商品,在这里很多超市应该都可以买到。如果国内拿着20元钱进家乐福,我不知道可以拿那些东西出来。所以说到物价指数,目前国内确实是偏高的。再结合收入看看购买力的情况,这里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待遇是8元/小时,工作1~2年后,通常会提高到9~10元,也就是说普通劳动者工作2小时的工资可以买到上面的食品,工作3个小时,那袋米也可以搬回家了:)那税收问题呢?其实每个小时挣10块钱的,1天80元,一周400元,1年扣除法定假日算50周,总供2万元,是属于中低收入者,扣除免税部分,缴税不会超过1000元,但是却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了,当然,这么的房子同样是很贵的,均价50万吧。话题说远了,通过比较这个支出和收入,只是先让大家了解这么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力,想说明的是另外一件事。
无论在美国还是加拿大,许多城市都会发现一种小店,在美国叫dollar
tree,这里叫dollar
store。店里很多东西都是1元1件的,从相册、相框、锅铲、肥皂盒、饭盒、拖鞋、衣架、玩具、灯泡,真的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可是这些只卖1、2元的东西,你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made
in
China,再想想当美国对中国的玩具提出什么反倾销时,前总理朱鎔基对美国政府说的,“我一个玩具才赚你多少钱?”当我置身于dollar
tree,亲眼看着手里1元钱的木质相框的时候,我真的有种想哭的冲动,扣除它的成本、包装、运输、关税等一切费用之后,这一个1元钱的相框的附加值是多少?我们的工人能赚多少钱?是几美分还是1美分?你给一个美国工人5分钱,让他做同样的事情会怎么样?可这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工人日以继夜的劳动成果啊,我们庞大的贸易顺差正是建立在我们的庞大的人口上,我们可以生产出数十万、数百万个类似的产品,从而得到数百万个5美分啊?所以看着那群美国人还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满,还提出种种刁难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忍气吞声嘛?他们这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啊!看着2006年那高达近1800亿的贸易顺差的时候,我们还值得沾沾自喜嘛?这样的顺差我们不要也罢!
再回头看看国内进口的商品呢?
哈根达斯的冰淇淋?超市货,3块钱1公斤!,合人民币20元;
本田、丰田轿车?不到2万元1辆,合人民币13万;
电脑?我手里正好有1份广告,写给大家看看:
Intel双核处理器、2G的内存、1000G的硬盘、22寸液晶显示器、DVD读写光驱,付送多功能打印机(打印、复印、扫描)、Windows
Vista、Office
2007全套;一共售价720元,换算成人民币4900元。
这些东西在国内又是卖多少钱?它的附加值又是多少?看了这些,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政府放弃追求高外汇储备,放弃追求高顺差,大力限制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对美国的顺差也好,对日本、法国、德国也好,这种以牺牲工人的血汗为代价的顺差,我们不需要!凭什么同样的衣服,中国生产的就便宜70%、80%;美国卖1家波音飞机给我们的利润,我们需要用多少件衣服才能换回来?
唉,话就说这么多吧,没有总理那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气魄和胸襟,只希望大家都能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也会早点儿回去的。
后一篇:生病了,今天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