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安定门内有一条幽静深远、古意盎然的街道叫国子监街,它的名字源于坐落在这条街道的古老建筑群落――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主办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其东侧紧邻的是孔庙。两组建筑群形成“左庙右学”的格局,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尊孔崇儒的真实写照。
尽管现如今中国的大学在世界上还排不上号,可中华民族办学的传统却是极为悠久的,早在西周,就有了大学教育,到汉代,更有了太学,隋唐以后,学校制度更加完善,中央直属的学校有国子学、太学等六学,全部归一个机构管理,那就是国子监。用今天的话说,国子监既是教育部,又是为官府培养后备人才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以“辟雍”为中心,中轴布局,三进院落,占地3万多平方米。其建筑富丽,教学用房众多,古木苍翠,环境幽雅。明朝中期的时候,国子监学生曾高达8124人,国子监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一到晚上便灯火辉煌——“延袤十里,灯火相辉”,其壮观的场面可想而知,许多学生在这里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当时国子监里还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交趾、鞑靼等,就像现在中国人热衷到美国、日本留学一样。
国子监的东面就是孔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整座孔庙分三进院落,采用了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在7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这里成为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也成为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这组比故宫还年代久远的皇家古建筑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数百年的漫漫科举之路。孔庙里面有从国子监移过去的世界上最重的书——“十三经石刻”(又称“乾隆石经”),是用189块两米多高的石碑刻写的最完整的儒家经典,书法家蒋衡光在石头上书写就用了12年时间,这部书简直就是一大片壮观的碑林。孔庙前院矗立着元、明、清三朝198座“进士题名碑”,碑上刻有5万多名历朝进士的人名、名次、籍贯,洋洋洒洒一大片。在这座庞大的碑林中,有一个个今人都熟悉不已的名字:袁中道、孔尚任、于谦、纪晓岚、王渔洋,甚至大贪官严嵩……
在今天,国子监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它和故宫、城墙一样,成为诠释一座城市沧桑过往的活道具。北京依旧繁华,甚至更加繁华,但这这繁华不属于它们。它们永远在回忆、在沉思、在呈现。在那些遥远的岁月,它们完整地出演了一个帝都的喜怒哀乐与起承转合。幕启幕落之间,它们固化为历史,只将唏嘘与感伤奉献给世人。

冬天的国子监街有些苍凉

孔庙里的大成门前,旅人很少,相对于北京其它景点人头撺动的景象来讲,这里只能用门庭冷落来形容



不是古木,却也参天
国子监里的太学门
太学牌匾

辟雍大殿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曾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列的六大宫殿之一。“辟雍”一词源于古代天子讲学之处,《诗经》中就有“於论鼓钟,於乐辟雍”的诗句。从形制上说,辟雍应是四周环水的殿堂。元、明两朝,皇帝讲学在国子监的彝伦堂举行。风雅慕古的乾隆帝登基后,提出建辟雍以实现真正的天子“临雍讲学”之盛况。


东讲堂

彝伦堂前的孔子像
远远地就听见有小朋友的嬉闹声,绕了过去,才发现是一群穿着汉服的小朋友在做游戏。这应该是孔庙里的国学讲堂里的学生吧,想着他们穿着汉服学国学的样子,就觉得很亲切。现如今,孩童的嘴里满是国际化的英语,难得有这样一群爱国学的小孩童,或者说是难得有爱国学的父母,能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沐浴在国学的世界中。
只是他们在抢什么呢?

哥俩好,并肩战斗,看那小伙子,头发飘的,难道也用了飘柔,呵
终于看清了丢在地上的玩具,这应该就是古代类似课间操的游戏吧,丢香囊?
每逢高考,辟雍大殿前的石栏上都挂满了精致的小木牌,上面写着各种祝语,莘莘学子们对美好前程的渴望和憧憬,古今如一。

率性堂场景,率性堂是国子监的高级班
古代的准考证。准考证上注明了应试者的面形,身体特征,以防假冒顶替。
不过我认为,这还是不如照片来的方便,呵。
放榜图
生员捷报
翻译科试卷,满译汉,蒙译满
各类考卷一组
古人考试时的场景
又长又黄的皇榜
古代考生的作弊小抄。。。。。。真是太壮观了
局部看,字真是小的很。。。。。真是难为了这位考生

古代学生的课程表,除了背书还是背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