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韵赏析】《家家扶得醉人归》

(2009-12-01 19:16:59)
标签:

社饭

社日

春社

蒿菜

王驾

湖山

文化

分类: 『真水无香』

           《社日》

【作者:王驾】

【年代:唐朝\代】

【诗文】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译文】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备注】王驾,字大用,河中人。大顺元年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自号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诗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古韵赏析】《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韵赏析】

                        《家家扶得醉人归》

    初读唐·王驾的《社日》,眼前展现了一幅古朴的春社胜景:稻粱肥熟,桑柘影斜,祭祀土神的日子,父老乡亲们弃家而聚,汇集在春社里,心诚祈天,五谷丰登,把杯问盏,好不快活。此时"家家扶得醉人归",真是一醉方休,痛快人心啊!写得十分幽默生动,妙趣横生。


    据记载,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下稻粱肥"。鹅湖山,又名荷湖山,在江西铅山县永平镇北十五里。《铅山县志》载:鹅湖山在县东北,周回四十余里。其影入于县南西湖,诸峰联络,若狮象犀,最高者峰顶三峰挺秀。《鄱阳记》载:山上有湖多有荷,故称荷湖.。东晋人龚氏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其成翮乃去,更名湖。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4e83cb62b661dac1e7113ad5.jpg

  

    诗的起笔两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从村居风光着墨,“稻粱肥”叙写的是庄稼的长势,一个“肥”字,跃然纸上的是丰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则是农人的喜悦。一片风景何尝不是一种心景,诗人以“肥”字统摄全诗,笔触也渐渐由村外的靓丽风光移至村内,“豚栅鸡栖”,说通俗一点,就是猪归圈,鸡回巢。诗人信手拈来,借这农村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以六畜的兴旺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气氛。在这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观,还仿佛可以嗅到裹杂着的泥土气息,听到那久违的鸡鸣犬吠。见猪见鸡,而唯不见人。农人家家“半掩扉”,“半掩”可见民风的淳厚,很有点“夜不闭户”的太平安宁之气。然而,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豚栅鸡栖半掩扉",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又去哪儿了呢?这样又构成了一种悬念,极为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http://img.3608.com/UpFiles/BArticleEdit/2007/5/12/59788331.jpg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没有将笔墨集中于“社日”表演的热闹场面,而是把“聚焦点”集中于“社散”之时。桑树、柘树的影子斜斜的,长长的,既是夕阳余辉的照射,又是农人心境的体味,“桑柘”还暗示出了山野蚕业的火红,可见诗人用语的艺术匠心。“家家扶得醉人归”,结句造语奇峰突起,更是神来之笔,可谓全诗的精髓之所在,大有点铁成金的妙用。正因为有了这“醉”,前文的“肥”,也就落到了实处。因“肥”而“醉”,又因“醉”而映衬了“肥”,“肥”的是庄稼,“醉”的是农人的心呀。同时,“醉”还扣住了“社日”的正题,衬托出社日的盛况。作者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http://image.club.china.com/3212956/2008/9/11/1221129352092.jpg
    观瞻全诗朴实、真切,无一丝刻意雕琢之痕迹,犹如一幅淳朴而又情趣盎然的乡村风俗画。它不同于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田园生活。可以说,它是晚唐诗中的别具一格之作。民风淳朴,可以达到夜不闭户的情况。

                     DISTANCE-FP   2009.12.01.夜记

-------------------------------------------------------------------------

【又记】说起“春社”,我曾经九踄湘贵,湘西芷江一带侗家人过春社的情景也知晓点滴。时光飞逝,偶客侗乡的我,依然还记得那社饭的清香,现略摘一二,以作纪念吧。

http://img114.pp.sohu.com/images/2007/3/30/9/16/112379dd83a.jpg

  侗家人吃社饭常在春社(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那天午后进行。戊日属土,所以这天也是祭祀土神的日子。因为土是人们的衣食之本,为了尊敬土神,农村素有“戊不动土”的习俗。“过社”这一天,男人们都在家里修整耙,准备迎接春耕;妇女和儿童则提篮背篓上山打蒿菜和胡葱,准备煮社饭。

http://www.chinalxnet.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308/00219732c9820b1dcffe0c.jpg

  蒿菜与胡葱这两样野生植物,是煮社饭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料。扯回家来,将它洗干净切碎,再把蒿菜放在锅中滚水里烫一下,用筛子装上到井边漂洗、揉搓,将蒿菜的苦汁滤去后捏成一团备用。另将香糯、大米各半,放在温水里浸泡十几分钟,淘洗干净后再放进甑子里蒸。接着,又取来腊肉、香肠、血粑豆腐洗好切成丁炒熟,再炒些花生米、瓜子仁、黄豆之类作佐料。当香糯饭快蒸熟时,把它倒进大簸箕中,将蒿菜、胡葱放进去,同腊肉丁、花生米等一起搅匀,撒上精盐,重新放进甑子里蒸,大约半小时后,就飘散出诱人的社饭清香了!

http://www.3jiang.com/bbs/images/upload/2006/06/25/213502.jpg

http://home.jiayou360.com/attachment/200906/8/11_1244437667DbDa.jpg

http://www.guizhoutoday.com/pic/UploadFiles_4093/200812/2008122817573946.jpg

http://blog.gxnews.com.cn/upload/images/2007/4/u115/200742317122879048.jpg

http://17qfb.com/Editor_news/UploadFile/200741011059800.jpg  http://blog.gxnews.com.cn/upload/images/2007/4/u115/200742317121784322.jpg

http://www.cnctrip.com/news/cmseditor/pic/2009715195432794.jpg

 

  吃社饭前,要先祭土地神,并吟一些祈祷的吉语,如:“田田出宝,挖土土生金。春种一粒籽,秋收千万斤。”等等。侗家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有了好吃的东西很乐意与大家分享,总要给左邻右舍送一些去。

  http://www.zhizhu.net/bbs/attachments/month_0704/20070417_46447c68b9ed7d9856970z9gEfaJPB94.jpg 

    于是这家送过来,那家端过去,互相称赞对方的社饭煮得好,“喷喷香香的!”情深谊长,好不热乎;对那些未能煮社饭的孤寡老人,则这家请、那家邀,诚诚恳恳,实心实意,格外感人!

http://www.dadimanyou.com/admin/news/ewebedit/UploadFile/2007117175754674.jpg

  吃社饭时,大家围坐在火铺上,红漆盘子里摆的尽是可口的荤菜,正中间还搁着一大碗煎熟了的糯米糍粑,这还是特意留下来的“年粑”哩!侗家有这么个习惯:在春节前打年粑时,要特地做一个脸盆大的“粑粮”,一直停放在水缸里,即使所有的年粑都吃完了也不能动它,要到过社时才拿出来吃。

 http://www.zhizhu.net/bbs/attachments/month_0704/20070417_be209cca2505176c33ae1WaHl4JMjBFX.jpg  

按照规矩,“粑粮”每个人至少都要吃一筷子,叫做“封蛇窿”,据说以后上山割草砍柴时,就不会被蛇咬;再者,吃了粑粮经得饿,做活路就有力气。

http://blog.gxnews.com.cn/upload/images/2007/4/u115/20074231781390643.jpg

  社饭以蒿菜为主,吃时带有薄荷似的清凉,加上胡葱和花生、瓜子、黄豆的浓香,以及腊肉、香肠等美味,还有那五彩缤纷的颜色,真是悦目爽口又甜心,舒服极了!

http://www.gxny.gov.cn/upload/2008_12/08122416305685.jpg

http://www.qdndh.com/xl/Images/ct/11.jpg

http://www.hnsn.gov.cn/bbs/images/upfile/2006-10/20061019233443.jpg

 

【社】:《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古代政治生活中把“社”作为最基础的单位,管理者可能是民间的长老一类人物。今天的“社区”、“社会”盖源于此。社大约也是我国最早的自治组织。而据《春秋》等书记载,社是土地神,地位崇高,不同于后世民间随处设庙的土地爷,更不同于《西游记》中对妖怪无能为力,只能在孙大圣召唤时出来提供点情报的可怜而又地位低下的小神。在汉语词典里解析社日即为祭祀社神的日子。春社为春日祈农丰收之日,人们在这一天祭求土地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春社在我国流行很广,春社又是一个很古 老的节日。在《礼记·明堂位》就有“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祭也。”古人在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称为春社、秋社。届时,本社区内的居民聚集在一起,先祭神,在神位前点上香烛,放上整鸡、整鱼、和元宝肉,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然后共同享用祭品并饮酒作乐,如燃彩灯、焰火,或演傩戏供神娱乐,兼而娱己,也有社与社之间在娱乐上相互比赛的。“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南宋诗人陆游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社戏上演时的场面。鲁迅有小说《社戏》,写的就是春社酬神演戏情况。 


    社要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一般在后世演化为风水树,植于村口,受全体居民的保护,一叶一枝也不能损伤。本诗所写到的桑柘,是古人在房前屋后常种的;另一种是梓木,所以后来用“桑梓”代指家乡、家园。从植桑树可看出古时男耕女织的影子。

                         DISTANCE-FP   2009.12.01.夜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