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辛庄师范公开课程之 武当游学暨林明進老師講中庸

标签:
转载 |
分类: 辛庄师范 |
辛庄师范公开课程之 武当游学暨林明進老師講中庸
主講老师:臺北奉元書院講師
上课时间:2015年7月19~24日
上课地点:湖北武当山
【编者按】
武当山--道教圣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在这人世间的天堂,您可尽情享受天然氧吧,徜徉于武当群峰之间,可使躁者安然、使烦者释怀。在这里您可观摩武当武术之精深、可领悟道教医药之神奇、可聆听武当道乐之灵妙……闲暇,或品高山养生佳茗、或站云雾之巅练习武当武术、体会太极的玄妙飘灵、感知道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辛庄师范将在武当山承办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主办的为期六天的《中庸》课程,让您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在空灵飘渺的众峰间避暑休闲,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课程的闲暇,我们还可以与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共同畅想中国教育的未来!
歡迎您的加入!
【講題簡介】
《中庸》,四書之一,與易經相表裡,具體而微的概括大易的要旨。書中言辭與大學有相互說明之處,儒者以為大學是中庸的門戶,中庸是大學的閫奧。《大學》言心,《中庸》言性。《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和、找狻⒄臑樾奚淼姆椒ā娬{人的修養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修身的目的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認為,治國平天下應以德為本。《中庸》強調“”,認為“”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
本書是記中和致用的原理,2015年7月19~24日六天時間,臺北奉元書院講師、臺北市立建國高中國文教師林明進老師希望能透過辛庄師範傳承中華文化的宏願,帶領大家體悟《中庸》──「用中」的實用智慧。
【講師簡介】
獲獎:曾獲趙廷箴基金會評選第一屆全臺高中優良國文教師第一名(1993年)、教育部教學卓越獎(2005年)、台北市語文類優良教師(2013年)、台北市語文類特優教師(2015年)。
撰有:《培養自然而然的寫作力》(北京立品圖書)、《創意與整合的寫作》、《理解與分析的寫作》等基礎寫作十餘種;散文集:《學生》、《學生2溫暖的手勢》(臺灣麥田出版社‧北京中信出版社)等;語文教學輔助教材45種;單篇論文:<大塊齋讀易筆記>數十篇(台北建國高中《建中學報》)。
講授進度及每日課程時間安排:
上午:09:00~12:00
下午:14:30~15:30
中間休息20分鐘
第一講 中庸總論;
第二、三、四講 中庸第一章;
第五、六、七、八講 中庸的要旨;
第九、十講 中庸的智慧─中道。
授課地點及報名方式:
授課地點:武當山天祿度假村酒店
聽課學費:这一周六天的课程面对社会开放,听课费为4800元整。參加過辛莊師範課程的同學享受優惠價3600元整。
報名方式:有兴趣旁听者请速以手机短信方式报名,待报名确认后,请根据指定的账号汇款。
玄老師:18210129351
佟老師:13501056530
食宿安排:
學員統一食宿,住宿安排在武当山天禄度假村酒店,食宿費用自理。
食宿費用:標準間300元每間(2人分擔),餐費預收100元每人/天(多退少補),7天費用小計:1750元。
酒店简介:天禄度假村酒店距离武当山道教协会所在地紫霄宫100多米,在展旗峰下的山坳里,风景优美、环境清静,是一处福地,是度假旅游养生的好地方。房间可以看到山景,坐在窗前喝茶非常地惬意,度假村的早餐很清爽,中餐价格比景区要实惠,在度假村到紫霄宫的路上有一家紫霄饭庄,老板娘也很热情,里面的野菜非常好吃且卫生。傍晚,老板娘在门口放上座椅在大山下吃饭非常惬意。在天禄度假村居住远离商业的嘈杂,清晨和傍晚都很安静,在路上散步可以享受大山中的宁静和森林中特有的草香、花香、树香。
報道時間:2015年7月18日晚六點
報到地點:武當山天禄度假村酒店前台
![[转载]辛庄师范公开课程之 <wbr>武当游学暨林明進老師講中庸 [转载]辛庄师范公开课程之 <wbr>武当游学暨林明進老師講中庸](//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辛庄师范公开课程之 <wbr>武当游学暨林明進老師講中庸 [转载]辛庄师范公开课程之 <wbr>武当游学暨林明進老師講中庸](//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辛庄师范公开课程之 <wbr>武当游学暨林明進老師講中庸 [转载]辛庄师范公开课程之 <wbr>武当游学暨林明進老師講中庸](//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武当之夏
以一篇文章為例,看《學庸》:
夏學悠悠的古調
林明進
《毓老師講學庸》,是毓老師化為文字的遺音,也是毓門最精粹的古調,古調雖自愛,我們還要琴之瑟之,傳之承之。讓夏學悠悠,以中道正道之光華天下。
毓老師給了我們一條江,我們即使成不了一彎溪,每個人也要給中華文化一滴水。
《大學》,學大;《中庸》,用中。這是毓老師從天德黌舍到奉元書院,常常提,時時說的話,學姐、學長、學妹、學弟,最耳熟能詳的聲音。老師講學,依經解經,每一句都有出處,每一個結論都有真味。以原汁原味的本色來印證中華文化的原貌,這是毓老師在臺講學六十年的真精神。
「夏學」,是內聖外王之學。字書上說,「夏」,中國之人也;「學」,是覺悟之意。夏學,華夏之學,是中華民族自覺覺人的學問。
◎◎◎◎◎◎◎◎◎◎◎◎◎◎◎◎◎◎◎◎◎◎◎◎◎◎◎◎◎
孔老先生在論語上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第二),這是孔子自述為學修德的歷程與進境。
孔夫子說自己的志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志於學什麼?志於學夏學,志於學大學,學大人之學,學治國天下平之學。《禮記》有<大學篇>,大學者何?大學,學大,學天。憑什麼這麼說?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第八),「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大學的大唯天足以稱之,唯堯足以法之,所以奉元書院主張大學學大、大學學天。這是論語的證據。
中庸這樣讚美孔子:「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中庸第三十章)子思贊孔子之道如天地之化育萬物,天地之所以為「大」在此,孔子之道之所以為「大」也在此。這是中庸的證據。
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謂聖。」(孟子·盡心下篇)夏學的修為不在內聖而已,自己達到「大」的境界,還要教化人人也要達到「大」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有容乃大。學大就是要成為大人,「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何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宇宙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地有好生之德,聖人有愛物之能,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西銘語),是人的責任。人為萬物之靈,萬物役於吾心,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仁民愛物,就是無差等的極致。
學生,覺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繫辭下傳第一章),「生」是地上草之始生,以草木始出土上設喻,象徵自然造化之德。就人而言,學生,學「生」,學怎麼活,學怎麼做一個人,人,是天地之性(生)最貴者也。自覺身為人的責任,也要覺人尋繹人的價值。從人生面看,學陌生的知識、學生存的能力、學求活的韌力、學生活的情味、學生命的價值、進而學生生不息的使命。
大學從生命哲學出發,推而發衍出人生哲學、政治哲學。明明德,即《周易‧乾卦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的明「大明終始」之德,從伏羲三畫卦發展到文王六畫卦,由始終到終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大學經一章),終而復始,生生不息,自然不盡之意繫焉。繫辭傳云:「生生之謂易」(繫辭上傳第五章),大學的明終始之德不就具體而微的闡釋周易「生生」至美至善之德?
文言傳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元者,善之長也」(乾卦文言傳),生是自然變化之大德,元就是生命最初的大能,最大最美的善,「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繫辭下傳第一章)。正,从一止。元是體之本,一是用之端。止於至善就是止於一、止於元,就是正道。夫子在《周易文言傳》:「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的結語,更是明明白白揭櫫正道之要。
一,為初大(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華夏之學起於一,人皇伏羲「一畫開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一(元)產生作用,透過乾元坤元,生天生地,然後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老祖宗生命哲學的起頭,是觀察萬化後而得的思維。孔夫子的「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篇、衛靈公篇)、孟子的「定於一」(孟子梁惠王篇)、老子的「抱一」(老子第二十二章)、「得一」(老子第三十九章),莊子的「原于一」(莊子天下篇)等等,豈偶然哉!大學學大,止於一,止於元,就是學至乎「正」而後已。說大學核心價值在正道,不亦可乎。道家從自然看生生,發明清靜無為;儒家從兩性太和之德創造仁愛學說,此皆源於「一」所自出。大學止於至善之正,不正是春秋「大居正」、「大一統」的微旨?
◎
我們再從夫子「五十而知天命」,進一步橫向連結,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第七),可以確知學易在知天命,是夫子自覺之見性,學易可以無損人之過,是夫子修德之悟心。
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從敬畏天的立場而言,上天所賦與我們的、我們所稟受於天的就是人性,「命」當動詞用,上天所生之謂性;從對等面來看,天命就是人性,在天言命,在人講性,「命」當名詞用。天為一大宇宙,人為一小宇宙,天大地大人亦大,天的一切全體大用,在人身上都有,「無量眾漚,都以大海水為本。」(熊十力先生語),大海水的全體大用,眾漚亦皆具體有之。
所以,王陽明的<尊經閣記>,闡釋尊經,他說:「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天命、人性、身心,原本一也;在天之位曰命,在人之位曰性,在身之位曰心,只是位不同釋名不同,其實三而一,本質是一樣的;命、性、心,原是一體,沒有什麼神祕感。毓老師云:「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之外,又提出「在己曰獨」,別有高悟。
中庸第二句:「率性之謂道」順性而為就是中道,中道就是盡性而為。從人性出發的作為就是中道,所以入手處從自己開始,道也者既然不可以須臾離開人性,可以離開人性的作為自然就不是中道。合乎人性的中道是不假外求的,是足乎己而無待於外的,得之於吾心,就有中道之理,就能生中道之用,就能發揮人性的光輝。「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篇),堯舜,「性之」而已;「人皆可為堯舜」(孟子告子下篇),堯舜也是凡人日起有功的典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春秋繁露俞序篇),人人盡性就是學大而成其大;「用九:見群龍无首,吉」(周易乾卦用九),人人內聖,人人正己,人人止於至善,這是理想的太平世界。中庸云:「唯天下至眨瑸槟鼙M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第二十二章)這是中道率性、世界太平、天下一家,人人可以嚮往之路。
《大學》學大,自明其德以止於至善而後已;中庸用中,盡己盡人盡物之性,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學大人要與天地合其生生之善,要與日月合其明明之明,要與四時合其終始不殆之眨c祖宗聖賢合其吉凶之德。中道之用要盡本然之性,發而中節,慎其獨具的本心,不可背離吾心,不能悖違人性。大學在修「心」學大,中庸在盡「性」用中,大學中庸二書相表裡者以此。
大易首<乾>終<未濟>,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推演天道之常,示吾人學天為法;春秋藉魯隱公到魯哀公,以十二公之世襲、兄終弟及的亂制政體,褒貶人事之亂,欲後來者為戒。大學中庸隱約而彰化,含章而恢宏,莫非大易春秋之道也。
論語有一章記子貢慨嘆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第五);另一章記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第九)成為孔子罕言天命的說辭。我們來看看《中庸》第二十章:「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天命才能知人之性,知人之性才能知吾身之心;反過來看,知吾心就知人性,蓋性相近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是子貢不可得而聞,大易、春秋垂教於今,昭昭然。「性與天道」可以合看,不是「五十而知天命」嗎?性與仁也可以合言,仁者無私,仲尼尚公(尸子語),何必言利?
「子罕言利」,不是不言利,「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乾卦文言傳釋乾元),是言大利不言小利,言利天下蒼生不言個人一己之利,子夏不是說:「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言仁」,凡九十七處,子大言仁,焉有不言?「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關鍵應在「與」的解讀與認知,「與」者,稱許之意。稱許「命」、「性」「心」,天道有常,吾人才能「法天」、「盡性」、「明心」以學天覺人。政事紛擾,吾人才能體悟「守正」、「用中」、「安節」、「識時」以學大自覺。
《論語》,是夫子論道之語,也是結論之語。《中庸》與《大學》二書相表裡,是《大易》《春秋》的縮影,唯有旁通原始儒家經典,依經解經,用心深入,庶幾可以窺其全豹。僅以「吾十有志於學」與「五十而知天命」兩句為基調,說一說讀《毓老師講學庸》的心得。
◎
餖飣之語,文繁意雜,只是陋見。《毓老師講學庸》是毓老師課堂講述,是繼第一部奉元叢書《毓老師講中庸》後出轉精的力作,由同門學長蔡宏圖、許晉溢共同完成的課堂筆記,精闢周詳,椽筆逼真。抑揚頓挫,如聞其聲;唯妙唯肖,如見其人。親炙弟子,讀之如木鐸流心;私淑友朋,味之心自嚮往之。
讀筆記,思其德,肩負「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大家起步走;追其音,想其人,油生「華文五洲首,夏化一統流」,一同向前看。吾師已矣,教徽永存,同門弟子要以天德的仁心知周萬物;奧質夏學,繼天開撸T弟子要以奉元的書香道濟天下。
從一九七五年進入師門,除服役外,一直樂在洋洋盈耳的杏聲中,從青少年到中老年,早就慣聽那杏香盈室的鐸韻,那來自氣節滿胸的大音,聲如洪鐘,聲聲貫耳也聲聲洗心滌慮,聲聲叮嚀也聲聲啟蒙養正,聽慣了就印心了。這本書完全忠於毓老師的講課內容,完全捕捉住毓老師縱論經典的神情樣貌,可以說完全貼近課堂現場,是巨細靡遺的講學實錄。老師的高見如天上來,老師的溫煦慈若晚陽。一章一節,清清楚楚如響玉;一字一句,明明白白若珍珠。慕之者讀奉元書院筆記可以啟心,同門弟子再溫毓老師筆記可以療心。實在欽佩他們的用心深細,真不知兩位同門學兄是怎麼辦到的?字字珠璣、句句瓊琚,如映水江月,如懸玉北辰,我們是怎麼也忘不了的………
毓老師講學庸、講孫子、講莊子、講大易、講春秋、講論語、講孟子……奉元門生,將會如原泉混混,繼天奉元,映帶中華文化的長河,奔騰於炎黃子孫的血液中。是為序。
主办: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
承办:辛庄师范
协办:北京立品图书有限公司
201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