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我家”家庭系统排列咨询会感想
(2010-09-20 15:03:53)
标签:
家排郑立峰杂谈 |
短短三日家排工作坊,意犹未尽,收获良多。
◆面具
第一天大家初相聚时,都还习惯性地戴着精心修饰的面具,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一张张面具缓缓脱落,心门悄然打开,我们又变成了会哭会笑会怯懦会痛的自己。
我想起了陈丹燕《上海的红颜遗事》中的一段话:“我想要写。。。。。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过去我非常喜欢品味这段话里那一丝无力的美感,有种理直气壮的委屈和自怜自艾的沾沾自喜。
现在我明白,真正的积极和乐观,不是做给别人或自己看的一种姿态。正视自己的伤口,不掩盖也不夸大,不惧怕也不沉溺,当你允许自己痊愈,痊愈就悄悄发生了。
◆妈妈,我允许自己比你过得好
开课刚刚十几分钟,一个小女孩分享着那个年纪的压力和委屈,当在郑老师的提示下,她哽咽着说出“妈妈,我允许自己比你过得好。”这句话时,我被一种突如其来的情绪击中,泪水从滚滚翻腾的胸中倾泻而出。在没有大脑“理性”参与的那一瞬间,我忽然真切地感觉到了,我对妈妈的爱,是那么的深。。。。。。
人常说,母爱是最伟大的感情。其实,子女对父母的爱,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无私”、“伟大”到了奋不顾身的地步。我们会不自觉地扛起父母的人生问题,“替”他们承担身心的痛苦。这都是一种“盲目的爱”,既不能真正消除父母的苦痛,又将自己的人生陷入困局。从盲目的爱,进化到觉悟的爱,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也正是父母内心最希望看到的,正向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往往就从一念之转开始。
◆孩子们所知道的。。。
我们往往会记得一些童年往事的片段,有时是些不那么愉快的情节,比如父母间的冲突,比如父母对自己的忽视冷落,这些东西被我们深深埋藏在记忆里,慢慢地被固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定,比如,认为父母之间感情很糟糕,比如认为自己缺少父母的爱。然而,这一切是真的吗?事实上,也许父母的争吵只是他们的一种相处方式,其实他们彼此很忠诚很关心,也许父母在我们孩提时代没有表现出模范父母的样子,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从没得到足够的爱,或许当时的他们也面临自己很多的人生问题。
所以,孩子们的确无所不知,的确看到了一些事实,但是如果在长大成人后的今天,仍然用一个孩子的角度和心态去看待这些“事实”,你自然始终会沉浸在孩子般的恐惧、迷惑、悲伤、委屈之中,而不会理解、释然、平静。
所以,对于很多我们从孩提时代就认定的事情,需要我们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让内心的小孩长大,不要像那头悲哀的大象,永远以为从小就拴在脚上的那根绳子坚不可摧,用想象永远地困着自己。
也因此,我们为人父母的,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家庭中的一切,也许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微妙的影响。所以,做父母的真的不能只关注着孩子,还要多花些时间和心思给夫妻彼此,一个和谐健康的婚姻关系,是家庭带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啊~
◆与感觉联接
老师常在说的一句话是,你在用你的脑思考,而不是用心在感受。而对我们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教育体制和社会现实已经让我们习惯了用脑而不是用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使物质生活很丰富却依然找不到幸福感,或是很多人有着非常理性的思维能力却仍无法让自己摆脱内心的烦恼。因为大脑的思考是很自以为是的,它看似很富有逻辑性,其实却往往建立在偏离的现实和错误的信念之上。而只有常与自己的感觉联接,我们才能从麻木状态中渐渐苏醒过来,体会到自己的真实感受,看到问题的真正所在。
就如我前面所提到的状况一样,随着在课程中我的心慢慢地打开,我常感觉到自己一些内心的情绪被他人的分享带动出来,对自己因此有了新的认识。而在工作坊中作个案以及做代表的体验,对感觉联接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和帮助。这种体验让我发现原来我并不是太缺乏理性了,恰恰是过于理性地去面对本该运用感性的事情了。如郑老师说的,要以一种“感性的理性”去面对。
另外,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活在当下,但就我而言,要全心在当下总是很难,觉得像是一种虚幻不可捕捉的感觉。而在这次工作坊的亲身体验让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当你与自己的感觉相连接的时候,你的心一定是在当下的。
◆所有的灵魂都应该被纪念
在家排的个案中,我们总是会看到原生家庭或现有家庭中的一些去世或被排斥的成员,会对家族中的其他人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很神秘,也很奇妙。也许你不需要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原理,只需去感受,纪念是为了放下,放下才是还给每个灵魂自由。
◆不要把所有问题归结于家庭,要看清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和方向
家排工作坊中,郑老师做个案之前,总要先问清楚当事人决定选择什么方向去走,因为模糊不清的意向下,即使看到存在你原生家庭和现有家庭中的所有问题,也是没有用的。你必须决定自己要做出什么选择,你必须决定去成长,才会真的成长。
所以如题这句话,值得所有想参加家排工作坊的朋友引以为鉴。不停留于问题,而是承担自己该付的责任,付出自己的努力,家排或者说任何的心灵成长修炼才是有现实意义的。
◆ 郑老师------“犀利哥”
哈哈,忽然闪入脑中的这个称谓可并不是因为郑老师在外表上与网络红人“犀利哥”有什么相似,只是单纯地想描述郑老师的语言风格而已。
这次课上有的学员表示很接受不了郑老师的表达方式,因为他与很多人传统认为的心理咨询师的风格不太一样,不是“倾听、共情、接纳”那一套,而是比较SHARP地点到你的问题,甚至拿你开个小玩笑之类。但其实如果你不要心存偏见,真正去体会他的话,你会感觉到他的犀利言语之后的包容与接纳,能体会到他轻松幽默的交谈中其实一直在非常认真和敏锐地感知着对方的心.
郑立峰老师语录:(不完全是原话,就是我仅有的几条课堂笔记而已)
----当一个人“自信”地说自己很“自卑”,那么他的内心其实是自信的,但被外界的不接纳所包裹住了。
----如果一件事情,你总是拼命去找原因,其实潜意识里并不想改变。
----灵性成长的阅读并不能填补内心的缺失,要在生活中去成长,经历。
----阅读过多而没有切身体验,容易给自己乱贴标签,陷入混乱的思维。
----所谓的意义,找是找不到的。要与自己的感觉联接,它才会降临。
如果让我概括自己的收获,我会说是“爱和成长”,这也是我所选择的方向。
爱是一切的原动力。
成长是顺应生命本源的力量,冲破了淤泥,才能开出不染的莲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