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缘际会”与“相忘于江湖”

(2010-07-22 13:57:24)
标签:

因缘

际会

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

华德福

“因缘际会”与“相忘于江湖”

——致一位读者朋友的信

 

[编者按]

    前些天发布了两篇有关自家事儿的文字之后,陆续收到各地许多朋友的来函,这些朋友未曾谋面,但都给予了立品充分的信任和鼓励,还没来得及一一回复,在这里我先道一声感谢!我做了十七年的图书编辑,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中,我们并不认识我们的读者是谁,我们只知道数字,一本书发了几万、十几万,我们作为图书的“生产厂家”,几乎不与最终的阅读者直接见面,但在过去的几年里,立品通过办读书会和各种活动,我们的读者一个一个在我们的面前鲜活起来,有的成了同事,有的成了经常见面的朋友。对于这一切,我很感恩!因缘不可思议,但愿天下有缘人都得大自在!

    这里附上致一位读者朋友的信,与更多有缘人分享:

 

 

张励:

    你好!谢谢你的来信,从行文中能真切感受到你的诚恳和热情:)

    关于华德福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是一个大题目。虽然华德福在西方知道的人也不算多,属于非主流教育的一支,但与中国很有缘分,将会对中国的教育变革和文化重建起到有力的推动。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朋友喜欢说这句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这是有些偏颇的,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西方的生命之学完全可以水乳交融,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我们引进华德福这样的一种教育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作简单的嫁接,而是当代中国人一次历史性的选择。

    这件事很大,也很有趣。在过去一百年,中国人作出了许多次重大选择:抛弃了帝制,走向了共和;抛弃了孔家店,信奉起赛先生;抛弃了西方的右派,选择了激进的左派;抛弃了计划经济,投靠了自由市场……这些选择往往都是在情急之下作出的,迫于外在生存(民族存亡和个人温饱)的压力,然而文化的自觉则需要一个长久的孕育过程。

    当前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自觉”行动是从西方开始的,早在19世纪末欧洲有个神智学会,他们发现了克里希那穆提;神智学会德国分会曾经有个负责人名叫鲁道夫·史坦纳,后来他退出神智学会,提出“人智学”,从1919年创办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开始推动社会改革;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New Age思潮开始兴起,人们开始全面反思物质文明和科学理性;这股思潮1980年代传到台湾,大量的身心灵读物被译介成中文;时隔20年之后,中国内地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约而同走上了内在探索之路……这些事件的发生是否是偶然,这些人是否是孤立的存在?

    从四九年开始,中国人逐步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发展,现在是开始真正的文化建设的时候了!当前政府和投资者也很重视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但文化建设不仅是修缮几栋古建筑,盖几个博物馆,或者是圈地大搞“动漫产业基地”这么简单。文化建设首先是内在秩序的建设,然后才带来外在世界的安宁与和谐。以纯做生意的思维去看待文化建设,只是以“文化”为幌子,而在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那什么是“文化”的真正涵义?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参。近日约一些朋友去天水游学,就是参这个话头:“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文者,心之章也。文化的活水源头来自人的内心,在这个层面上讲,人类文化来自同一个出处。不同民族就像不同的人一样,天命不同,故性格、气质也有差异,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外在的差异,一味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总是比谁的胳膊粗、谁的力气大,不是同室操戈、忘了根本么?

    我们此次去朝觐麦积山石窟和伏羲庙,探讨和体会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曾经发生过的那次大融合,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来帮助我们明白当下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因缘际会”。立品这几年出版了一些“身心灵图书”,但这些书的阅读需要适可而止,上各种禅修、工作坊也需要歇歇了,“文化”应当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担柴挑水都是修行,居家度日皆为文章。文化重建即慧命的重建,立品愿意带这个头,多做些服务孩子和妈妈们的琐碎事儿,主动参与到“人类慧命回归”的这件大事中去。

    本来没想写这么多,但受你触动,有感而发,供批评。你常居悉尼和武汉,可能来北京共事不方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相信你在你的周围也会慢慢地影响到更多的人,形成一个共生场。改造社会,就是从改造我们每个人自己开始:)

祝吉祥!

 

                                                           明雨  合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