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踏上心灵幽径》

标签:
宗教灵性踏上心灵幽径佛陀杰克·康菲尔德美国杂谈 |
分类: 立品图书 |
必要的疗愈
作者:杰克·康菲尔德
灵性道路上,需要发现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哭过许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
几乎每一位走上真正灵性道路的人,都会发现深刻的个人疗愈是灵性历程中必要的部分。承认这种需求时,就能把灵性修行导向身体、心、心智的疗愈。这不是什么新观念,自古以来,灵性修行就已被视为疗愈的过程。佛陀和耶稣都是著名的身体疗愈者,也是伟大的心灵医生。
越战期间,我在越南看见一个结合这两位导师的强大意象。虽然当地战火猛烈,我还是被一间寺庙吸引前去拜访,它是由著名的大师“椰子和尚”(Coconut Monk)在湄公三角洲的一座岛屿上兴建的。船抵达时,有许多僧侣迎接我们,带我们四处参观,说明他们对和平与非暴力的教导;随后带我们到岛屿尽头的小丘上,那里有座六十尺高的巨大佛陀立像,旁边站着一样高的耶稣雕像。他们的手臂环绕彼此的肩膀,面带微笑。当武装直升机飞过,四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时,佛陀和耶稣像兄弟般站在那里,向所有愿意追随他们道路的人展现慈悲和疗愈。
智慧的灵性修行需要我们主动处理生活的痛苦和冲突,以达到内在的整合与和谐。通过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禅修有助于产生这种疗愈。如果缺少必要的疗愈步骤,学生会发现自己无法进入更深阶段的禅修,或是无法整合禅修与生活。
许多人刚接触灵性修行时,会希望跳过悲伤和创伤,略过生活中的困难。他们希望超越自己,进入充满神圣恩典的灵性领域,脱离一切冲突。有些灵性修行确实鼓励这种方式,并教导达成此一状态的方法:通过强烈的专注和狂热,带来狂喜和安详的状态。有些强力的瑜伽练习可以转换心智。虽然这些方法有其价值,可是一旦结束练习后,必然会感到失望,因为只要修行者的训练稍有松懈,就会再度面对所有想抛在脑后、未解决的身心问题。
我认识一位在印度修习瑜伽十年的人,他在离婚后去了印度。他离开家乡(英国)时非常沮丧,工作也很不快乐。身为瑜伽修行者,他有多年深入而严格的呼吸练习经验,为他带来长期的心灵平静和光明。这些经验都可算是某种疗愈。但不久后,寂寞又回来了,他想回家,却发现过去未解决的问题再度出现,和离家前一样强烈。这也是当初使他婚姻结束、工作不快乐的原因。更糟的是,这也是他罹患忧郁症的原因。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心需要深刻的疗愈,他了解不能再逃避自己,于是开始在生活中寻求疗愈。他找到一位老师,很有智慧地引导他在禅修中接纳忧郁和寂寞。他与前妻寻求和解(但不是再结婚),加入能够帮助他了解童年的支持性团体,也找到一份社区工作,和他喜欢的人共事。这些都是疗愈心的漫长过程的一部分,印度那一段只是一个开始。
灵性道路上,需要发现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包括来自过去的悲伤、未实现的渴望、一生累积的哀痛。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痛哭过许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
若要以爱和智慧具体实现灵性生活,这种疗愈就是必要的。尚未得到疗愈的痛苦和愤怒,童年受虐或被抛弃的创伤,都会成为生命中强大的潜意识力量。除非我们能觉察和理解旧有的创伤,否则就会发现自己一再重复创伤的模式,包括未满足的需求、愤怒及困惑。虽然灵性生活有许多种疗愈,如恩典、灵恩的复兴、祈祷和仪式。但在系统化的灵性修行中,会自然发展出两种最重要的疗愈。
第一类疗愈出于我们与老师之间发展出的信赖关系。越战中耶稣和佛陀雕像的意象,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疗愈还是可能的。它也提醒我们,疗愈不能只靠自己。内在疗愈的过程必然需要与老师或指导者发展一种承诺的关系,因为我们最大的痛苦大多来自过去的关系,要通过智慧而自觉的关系才能疗愈这些痛苦。这种关系会变成开启慈悲和自由精神的基础。过去的痛苦和失望让我们陷入孤立和封闭,有智慧的老师能让我们重新学会信任。当我们允许自己最深的恐惧和最糟糕的面向被别人看见和慈悲地接纳时,就学会了自我接纳。
我们与老师的健康关系是信赖的模式,由此学会信赖他人、自己、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直觉、自己的亲身体验。这种关系让我们信赖生命本身。教导和老师成为支持我们觉醒的神圣容器(较后面的章节会谈到我们与老师的关系)。
当我们以有系统的觉察练习,开始把觉察和爱的专注力量放在各个生活领域时,就会产生另一种疗愈。佛陀谈到在生活的四个基本面向培养觉察力,他称之为四种觉察的基础(四念住)。这四个面向是:身体和感官的觉察,心和感受的觉察,心智和思想的觉察、管理生命的原则的觉察(梵文称这些原则为法〔dharma〕或宇宙的定律)。
在这四个领域培养觉察力,是佛教关于洞识和觉醒的所有修行的基础。持续觉察的力量总是能产生疗愈和开放,本书就是教导如何把觉察力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以下是把禅修的专注引进生活的四个面向,以产生疗愈的方法。
(本文选自杰克·康菲尔德的《踏上心灵幽径》)
《踏上心灵幽径》(立品图书即将出版)
●基本信息
作
出
定
版
书
●读者对象
●建议陈列类别
●本书亮点
★ 西方最受欢迎的禅修大师,关于灵性修行的经典之作。
★ 继《西藏生死书》之后,又一部开启智慧与慈悲的灵性
巨著!
★ 众多西方心灵导师合力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