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统排列之我见
文/馨悦
 
   
洞悉爱的法则是睿智,跟从爱的法则是谦恭。——海灵格
 
    
参加完郑老师的工作坊已经一周多,感受颇多,因了这样那样的缘由,一直也未曾提笔记下我当时的那种真切的感受。虽然我并没有像其他朋友那样被震撼——也许是与我一直在看海灵格和其他一些心理大家的书荣格、卡伦荷妮等人的书相关——但这次亲身体验后的感受的确让我对家庭系统排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是坚定的怀疑论者,在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这种现象之前,你可能仍然不会相信。”虽然我自己并非坚定的怀疑者,但当这种家庭系统中家庭早期成员对后辈生活的影响事件、这种沉没在河水上游中的石头,在家族下游引起的波浪和涟漪真真切切的一次次的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当书中案例中的角色一个个角色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得不对海灵格这位大师投以同样对荣格一样大师般的敬意!
    
感谢这位来自德国的大师用他的灵性告诉我们“洞悉爱的法则是睿智,跟从爱的法则是谦恭”,同样也感谢郑立峰老师将大师的灵性一次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当今的心理学界分成了几个主要的流派,但如果把心理医生真正的去当做一个“医生”而言的话,无论是精分、行为还是家排亦或其他,目的都是统一的,那就是解决好来访者的问题。至于作为医生具体用什么方法则不在来访者关心范围之内了。从这个意义上去讲,我比较欣赏活跃在农村的“赤脚医生”。小时候有段事件曾在农村度过,记事中每个村里的赤脚医生是学贯中西医的,他们不仅能很好的给你打针,也能给你给开草药,还时不时的给你来些土方子。病好之后你会关心你是中医治好的还是西医治好的这个问题么?而对于来访者而言,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会去关心用的是行为还是精分还是家排么?人们总是人为的给自己设立一些看似安全的、高高的围墙,在抵制外来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同样剥夺了我们欣赏外部事物的愉悦,这也是我不喜欢封闭阳台的原因。敞开自己,虽然你有可能接受风雨的摧残,但获得的往往比失去的更多,况且是不是失去也全在于你自己。
    
也许在一些学术派的眼中,家排这个同样从德国传播过来的有点非正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点近似巫术,这不由让我想起前段事件去中医药大学听张久量老师这位从西医又转到中医的医学界大师讲到的一点,他说中医在很多西方人看来有点近似巫术,而医的繁体字就是“毉”。那么从这一点上讲家排和中医的境遇是否有一些相似之处呢?
    
“整体、平衡、次序”是家庭系统排列始终强调的,从这一点上却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样的暗合。而海灵格本人也是老子《道德经》的推崇者,且不说海灵格在家排中对中国道家传统的“无为”所作的最好的诠释,单就从《论语》中多次提到的长幼有序以及孝道等问题上都是那么的一致。在惊叹德国大师的灵性的同时,我们也不无为我们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叹服,叹服的同时又有些类似火药最初由我们发明最后却被外国人制作成武器的那种些许的感叹吧。我有一个发型师,我会定期去他那里剪头发,在我看来他和别人有些不一样,他曾对我说过一句话:为什么韩国人给我们讲发型的时候结合的是中国的《易经》?什么时候我们能不去追捧日韩风格、欧美风格的发型呢,什么时候我们我们能让国外的发型师来中国学习我们中国的风格呢?我想这些问题不是他一个人在问,不是他们一个行业的人在问。
    
孟子说“万物皆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陆九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无论的西圣的“认识你自己”还是东圣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类自古以来都一直且一致的致力于开辟和拓展自己,或者说不断的超越自己。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国哲人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无不是在讲同一个道理。
   
我想海灵格除了对《道德经》有很深的领悟外,也一定曾认真的读过《论语》《易经》《庄子》等等吧。古埃及、古巴比伦的陨落暂且不表,单就说印度,我认识一位年长的颇有智慧的姐姐,她曾去过印度,回来后她告诉我,她很庆幸生在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于今日依然安有日益强盛之趋势与我们千年流传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东、西方智慧的碰撞才能一次次的推进人类的进步!在我看来,海灵格和荣格一样有着兼容并包的胸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