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史铁生的相识相往

(2006-12-11 18:38:13)

 

为史铁生作品集配图后的一点配言

                                              

                                    沈继光(油画家、摄影家

 

             http://www.tobebooks.com/product/manage/ewe/UploadFile/2006103014612811.jpg

 孩子让理性睡眠,感性跳舞。(选自《写作的事》插图

 

三月底,半拆半建的北京城,柳烟淡淡冒起。朋友胡伟邀立品图书的主持黄明雨先生同来我家,看些杂七杂八的书稿和摄影片子,聊些杂七杂八的话题。两三个小时,恳切相投,其融融之意,没有愧对窗外的春暖。

几天后,明雨嘱我,为作家史铁生的三本书配图。图,指的是自己整理出《田园之梦》,《归宿之诠》两个摄影系列的部分片子。要配的书名字起得也真好:《过去的事》,《活着的事》,《写作的事》;多贴切那位作家的文笔气质啊。

我呢,过六十岁了,以往大部分时光,只在画面上(绘画与摄影)做过一点实践和研究,对配图的大任实实没有多大把握。好在,有明雨的判断垫底,我也就坦然领受了。

 

http://www.tobebooks.com/product/manage/ewe/UploadFile/2006103014526190.jpg

深入水中的竹排凳 思想一旦醒来,就不再会入睡,它自身会发展成一个体系,一个活的世界。(选自《写作的事》插图

 

摄影片子,大都是十几年前陆陆续续拍摄积攒下的。摄取的对象,无非山野草坡、乱石枯木、荒潭败叶、农舍荆门、土巷颓墙、甚或墓地坟塚。在这些地旷人稀的空间,我流连、凝视、除了内心的惊奇和兴奋,更有恐慌。也许,撞入的是称作气象的险地,连返回的路,都难以找寻了。拍摄,不只留下片子,重要的在于经历事情发生的过程,以至于最后变化了你自己。过程的全部细节,比如没有任何人为肆意修饰的柳木草叶,小径泥沼,那么自然自由丰茂,富于生命的节律;比如石块堆垒的老屋,古旧的磨碾,让你着实感到劳作之后的踏实;比如荒漠上的墓门废墟,将人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事件纠缠在一起,让你思考,得以真的慰藉。……这样“近些、近些、再近些”地透过镜头感受世界,渐渐成为独有的体验,留在自己身上,长在自己身上,当然,也或多或少地刻在了片子上,只要那摄影语言学得还不算坏。

此次,挑出五十八幅,交出来。小作、小字、小人物,放在作家铁生那大境大界大气象的边上,由出版家们印成了现在这个样儿,很像散叶飘零在巍巍的山岭。四月九日晚,胡伟、宇翔不辞辛苦送来样书,我看了,平静,欣喜,还有感激。

 

http://www.tobebooks.com/product/manage/ewe/UploadFile/200610301457618.jpg

土房与小孩 —— 走过光明。(选自《活着的事》插图

 

说感激,是对明雨给予摄影片子的关注和厚爱,二是对书,它续上了我与作家铁生相识相往的微细线条。

认识铁生,那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住在复兴门地藏庵附近叫做东院的宿舍区,小夹道两边,全是终日不见光的低矮小平房。对门是朋友陈志伟,搞写作的,和铁生是好朋友。往来亲密,于是我也就间接地认识碰见到了铁生。他每到志伟这儿都是志伟用坚实温暖的后背撑着他,穿过夹道,因为道极窄,铁生的扶轮车推不进来。偶尔一次,铁生来而志伟没有赶回吧,我就充当了那个角色,背铁生过夹道放他坐在我家的藤椅上,一边流览墙上挂着的几幅新近弄的油画,一边说话。至于说了什么,如今记不起了。

几个星期后,志伟悄悄对我说:“铁生挺欣赏你墙上那幅《杨树花》,能送给他么?要不,就算是送我的。”我清楚自己为什么创作《杨树花》。那是满幅空朗,只是灰褐色的疏枝散垂着几十束绝对名不见经传的杨树花,花,最先绽放,向世人报告春天的来临。但是,没人关注它、没人赞美它,甚至麻木习惯地不认为那是花。它的样子,多么缺残丑陋噢。

让别人追逐和描绘那五彩缤纷的名贵花木吧,我,将自己可以享用的纯净空灵的孤独,也交付给杨树花,分享孤独、也分享爱意。

我私下以为,一定是铁生猜出了我的心思,也正合了他的心思。其实,说那是心思,不如说那是对相同处境的近似的体验更确切。

没有二话,送出去!本来,画,就是为己为知己者所画的。何况,送的是史铁生。谁能够欣赏它,那它就已经是属于谁的了。正如我从大自然伟岸的杨树上,“选择”“处理”过的疏枝垂花,那疏枝垂花永远纳入了我的艺术世界,但它又分明仍旧生长在大自然里,谁都看得见。这,也许就是歌德一再表述的“公开的秘密”吧。

没有多久,铁生托志伟送来了他的新书。是不是算作答谢呢,我没有来得及想。翻开书注明是他的第二本集子《礼拜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扉页上,是黑墨水的亲笔字:

沈先生继光  惠存
感谢您给的春天
       史铁生   八九年七月

扉页上的话,让我感动,证实铁生确确探出了那画里我的心思,甚或,铁生赋予了那画更多的含义。《礼拜日》,我至今保留着,纸,很粗糙,字,倒清晰,定价是一块七毛五。书收录着九篇他的中短篇小说,有精粹的反省语作为后记。那时候,铁生已经引录波德莱尔的话“诗不是为了‘真理’,而只是它自己。”并且以他独立深掘解析这句话的四个意思,为活着寻到了结结实实的依据。

 

 

http://www.tobebooks.com/product/manage/ewe/UploadFile/2006103014557631.jpg

一天每个石子,每棵小草,每根篱柱,每片树叶,都会流出琼浆乳汁。只要我有心,有意,有一个吸吮的时间。(选自《以前的事》插图

 

过了几年,志伟约我一同看铁生。我带去胡同里拍摄的片子准备送他,因为,他也曾在胡同里长大,对古城情有独钟。片子的最后,附上一页短信,大略文字是这样:


铁生兄:您辛苦了。

在书店,读到您的《答自己问》,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买了两本,惦想送给一位患淋巴髓样癌的挚友,她叫韩秀芝,原是音乐学院附中学大提琴的,拉得很好,毕业后跟我分在一个团里。

她夜读这本书,泪流不断。她告诉我,从书的最平实文字里,寻碰到了在困苦磨难中向前跋涉的力量。由于癌的危险,可能随时躺倒,但她,在自己的阵地上已经坚守了六年,度过许多难熬的白日与夜晚,现在,正以不断更新的、越过局限的一点一滴努力,去实践生命的真义。

我代她感激您和您的书。她大约与您是同龄的。

将尚未成书的《古城残片摄影录》中几幅小作送上,省得您摇着轮椅去那里。倘画面渗着爱意,那是献给您的。
                              朋友 继光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一日

铁生看了,问了,拿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的《史铁生作品集》,俯在桌上,写了赠言,签了名。共三套,给志伟,给我,另一套由我代转给韩秀芝。那天,铁生坐轮椅,竟以又长又宽的饭桌当台面,同我们打起了乒乓球,蛮厉害。学过打球的,不照顾他,也轻易干不过他。黄昏了,他妻子骑车下班回家,风尘仆仆的,我想,那路途一定很远。何况,还夹着一支木拐。

在他家玩的时候,我留意了一下,那幅《杨树花》挂在墙上,挂的很正。画的画,如同自己的孩子,放在别人家,也盼望得到悉心的照料啊。

从铁生家走出,看到门外的斜坡挺陡,坡下就是铁栅栏。我一下子担忧起来,他的轮椅倘不小心控制不住,失了手,滑下那坡,撞上铁栅,岂不又受伤又受罪么?怎么就没能得到更周贴一点的呵护呢?我问自己,问周围……

又一次见面,是九八年三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志伟与朋友们推着扶轮车、簇拥着铁生,去看林兆华改编执导的话剧《等待戈多》和《三姐妹》。大概是休息的空档儿吧,铁生问我“你那位患癌症的朋友还好吗?”我点点头。正瞧见轮椅下挂着导管和瓶子,我心怦然一动:他活得已经不容易,病,时时折磨着他,可他,经由病,经由沉思,却时时惦念、挚爱着他认识或不认识的所有人,照亮他认识或不认识的所有人幽暗的心。

又后来,我将自己的《旧京残片》、《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以及为老舍先生和林海音先生配图的《老舍的北京》《城南旧事》几本书,陆陆续续托志伟转送或转寄给铁生,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的病,他的身体、他的时间……

他,细心地安配,托他妻子寄来《病隙碎笔》。

……

现在,得到立品图书的主持明雨先生的关照,那些摄影片子——黑褐色朴实平凡的画面,通过配图的契机,又可以和铁生见面了,真让我高兴。这次,不是人与人的见面,而是画面与文字的见面。再一想,画面或文字,岂不更真切地代表着那个人么?岂不更有意味么?

我等待铁生对小小配图的批评,也等待读者的批评。

立品图书的同志们干事情极认真,在史铁生的三本书出版后,还要弄个栏目,听听周遭的言说,这多好。这篇小文是受命草就,对于不善文字的我,颇为困难,改涂了几次,只能如此了,算是配图后多余的配言罢。


            二零零六年四月十三日
                于城西地藏庵

 

【延伸阅读】

http://www.tobebooks.com/Product/product_images_te/b/1_b__110.jpg

史铁生《活着的事》《以前的事》《写作的事》

(三本书共配有沈继光先生58幅摄影作品)

立品图书http://www.tobebooks.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