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我们严重忽略的散文大家

(2006-12-01 15:18:33)
 
作者:陈冠学(台湾)  出版:东方出版中心2006.1   归类:文学"散文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散文家”提名奖
 
在一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里,追求纯粹、拒绝效率是一件几近不可能的事情,但陈冠学以他的文字与行动告之读者——他不仅是一个写作者,更是真正在大地上栖居的人。“天地间的精华,原是待心灵的细致感应来领略的”(陈冠学)——他的心灵实践了他的纯粹,他的散文发表了他的心灵。
 
在台湾乡下隐居的陈冠学是工业社会里的散文奇迹,这是一个真正在退步中坚守大地情怀的散文家。他用散文的方式区分了不同的生活:“依着失却自然、渴望自然这个意义说,都市人一概都是贫困的,大富豪有后花园是贫困,常户挂图笼鸟更是寒酸。”人的处境必由非人的处境来映衬,方得真实,陈冠学最终皈依了田园,在放弃中寻找自觉的人生,《大地的事》正是这异样人生的写意。于此,人们完全可以怀疑,五十年之后,还有同时代的谁可以写出这般性灵适意开阔的田园小品?
 
作者简介
陈冠学,1934年出生,台湾省屏东县新埤乡人。师大国文系毕业,曾任教师和编辑。具有传统旧文人气质,同时又具有现代知识分子参与的入世思想。70年代初,他毅然辞去教职,重归故乡田园,晴耕雨读,过清贫乐道的书生农夫生活。
 
陈冠学曾精研中国古代思想,出版有《象形文字》《庄子新传》《论语新注》《庄子》等,成就颇可观。他退隐田园后,也专注于台湾拓荒历史和台语的研究,著有《老台湾》《台语之古老与古典》等,笔锋常带挚爱这块土地的一股热情,叫人掩卷而久久心情激动。
 
荐语
《大地的事》是知识分子下乡写的田园文学,文笔自然自然,没有造作,最可贵的是他躬耕自持的精神,他不只写田园之美,也有很多人文思考和高层次的人文观照。
——林文月(台大中文系教授)
 
陈冠学以朴素、内敛的情感,和未经雕琢的文字,处理每日接触的大自然景观与生命,剪裁得体,不留滥情的痕迹。
——方瑜(台大中文系教授)
 
陈冠学见闻广博,常识丰富,而文字不落俗套,文体自成一家,读每一句都觉得恰到好处而又有难以预期的惊讶。
——颜元叔(台大外文系教授)
 
《大地的事》是首动人心弦的割。它的叙述单纯,文字平实,没有刻意的夸张,没有感情的倾吐,而真情寄于其间,如读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虽似一餐野笕羹饭,但味若橄榄。
——何欣(前政大西语系教授)
 
陈冠学的《田园之秋》充分反映了台湾这块美丽土地所孕育的内藏之美。这是台湾三十多年来注重风花雪月未见灵魂悸动的散文史中,独树一帜的极本土化的散文佳构。
——叶石涛(著名评论家)
 
书介
《大地的事》为一系列的田园日记,是专心经营而不露凿痕的散文,具有明白晓畅、朴拙自然的风格,正是上好的中国散文,它以无邪的文思和创意,点化出不少天机童趣,令人读来“陶然忘机”,并兴起回归本我的心意,在无意间激起自我超越的力量与涤滤的本能。
 
试读
目录

推荐序一  范培松 
推荐序二  谢有顺
陈冠学《田园之秋》(原序一)  叶石涛
评析《田园之秋》初秋篇(原序二)  何欣 
初秋篇
仲秋篇
晚秋篇 
后记
 
书摘
九月十六日

今天起有一个多月的农暇,若不是耽于要看看书没有旅行去,恐怕一整天尽在外头涤雨[1]了。整天下着小雨。小雨是令人喜爱的,屋瓦上的雨声细碎得一点儿也不觉得嘈杂,而檐滴则淅沥分明。一页书十数行的字,仿佛是一面檐溜十数行的水滴,越发觉得窗外窗里,浑然相应。滴了一整天的檐滴,翻了一整天的书。一整天下了几公厘的雨?读了几公厘的字?近午时,一个族兄家端了一碗公油饭来,那是新生婴儿满月向戚友邻里报喜的方式。照例倒出油饭,要压以同量的生米为回报。晚上吃过饭,少不得到主家去贺喜一番。自己也曾经是婴儿过来的,可是看到婴儿那么小,觉得要养到长大成人,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桩艰难事业,只看了一眼就生出万难的畏退之心,好在生孩子养孩子是女人的事,大男人将何以堪?回家的路上想着,这回有机会到市镇大城市去,多买些婴儿玩具,此后看婴儿满月,不要再空着手去,对婴儿来到世间,初回见面,这个样子未免太没有一点儿表示了,不论如何,总要对他们来接棒表示欢迎认许之意。
【注释】 [1]涤雨:淋雨。涤,音dI。
 
延伸阅读
2006年最重要的文学记忆
谢有顺
 
我尤为推崇台湾作家陈冠学的《大地的事》(该书在台湾出版时的书名为《田园之秋》)。该书在台湾出版多年,并获得了崇高赞誉,然而,我却直到2004年10月访问台湾的时候,才第一次读到。一年多过去了,《大地的事》已在内地面世,这确实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大地的事》的核心叙事,当然是“田园”和“秋天”。但出版者将它更名为“大地的事”,也颇为准确。关于田园,中国历代的文人都曾反复吟唱过,从陶渊明以降,田园叙事就成了失意文人最主要的写作路子。然而,在这些文人笔下,“田园”只不过是一个精神的假想,他们抒怀的重心,主要是为了寄托官场、仕途的落寞和不得意,那份怡然自得中,多多少少都还有一些做作和不甘心。在这种心境下,田园再美,大地再丰饶,他们也未必真有兴致去观察和享受——更多的时候,他们可能都在竖起耳朵谛听来自京城的马蹄声,是否能为他传报复职或升迁的佳音。但长年住在台湾屏东乡下的陈冠学和他们不同,他回到故土、走向田园的心境,有着一种别人所没有的平静和自在,同时也带着一种面对人世的通达和智慧,所以,他的文字自然、纯净。
 
陈冠学和大地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秘密通道,正是这种生命的关系。他的眼睛、耳朵和鼻子,甚至舌头,都全面向大地敞开。他说,“真正美好的事物,看着,听着,闻着,要比实际的触着、吃着更合宜。”他不是靠知识来认识大地,也不是靠技术来征服大地,而是把自己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谦卑的人,重新用自己的感官来接触、放大田园里所发生的一切细微的变化。他没有沦陷在世界的喧嚣之中,而是守住了自己内心的一片沉静,一份隐秘的欢乐。在他看来,喧嚣之外,世界别有洞天,神奇而平实。他因为接近大地,也就接近生命,接近事物和声音,接近心灵。陈冠学为我们重现了眼睛和耳朵这样一些感官所能洞察到的世界秘密,并告诉我们,人可以幸福、欢乐、简朴地居住其中。所以,他不仅是一个写作者,更是观察者,谛听者,反刍记忆者——也是真正在大地上栖居的人。
 
立品图书·《大地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