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有人难做官

朝中有人难做官
婉如清扬
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但并不全对,至少在某些人身上不对。说这话估计是有人想打我的,估且先寄存在贵手那,等会儿再说。
公元583年,这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北方大隋新建,气象万千。南方陈叔宝即位,也是新君。但是相对于用人而言,隋比陈朝多了些朝气,虽然杨坚比陈叔宝要年长许多。
582年,陈后主因陈叔陵砍伤未能处理政事,政事暂由柳皇后和长沙王陈叔坚代理,等到伤好后,陈叔坚就被赶下台来,甚至差点被砍。陈叔坚有罪,他有傲慢的毛病,毕竟身为王爷,又是后主的救命恩人(见第六章王子疯狂自爆),但自大点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可放在帝王身上就不一样,再小无小事,在后主看来,天下都是朕的,你狂什么?这就是要谋反的节奏,最后,念及救驾之情,远远打发了他。
权力太大,打击就打击吧。他这样对陈叔坚也没啥大错,毕竟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但他对吏部尚书毛喜就真的显得刻薄了,简单来说,就是他把曾经的大恩人贬到永嘉去当内史了。
毛喜是个才子,好学,书法也好,人很正直。(高祖)陈霸先时代,他就镇守京口,陈霸先派他与(高宗)陈顼前往江陵,临行前特地交代儿子,一定要事事问毛喜。他陪着高宗在江陵,甚至在北周度过了漫长的人质生涯。世祖陈蒨即位,毛喜将百姓安危记在心上,让北周与南陈和好共处。因他个人的努力,柳皇后和陈叔宝得以回国。
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d01373f082025aaf980ce2ebf0edab64034f1ad7.jpg
换句话说,没有他毛喜,陈叔宝有没有命都不好说,更别提当皇帝了。本来嘛,这样的大恩人在掌权之后是该好好重用的,至少该让他和前几代皇帝一样,做身边人,时刻提点自己,但是陈后主没有,他心里怎么想的,不好猜,事实看来就是他身边的司马申出来说话了。
司马申是他身边的红人,在后主面前毕恭毕敬,在朝臣面前是作威作福。原因很简单,他虽然不是皇帝,但他在皇帝面前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万一惹得他不高兴就诋毁诋毁,陈后主还当真了。毛喜这事吧,就是他给搅黄的。后主本来想提提毛喜的官,让他担任仆射。本来这是好事,是后主知恩图报的一招,但司马申不高兴,虽然毛喜是他大舅子,但毛喜为人正直,他很不喜欢。于是,他就说了:“毛喜在先帝面前说过陛下您酗酒成性,并要把你身边的臣子们都赶走,你又忘了吗?”
有没有这回事呢?估计是有的,陈叔宝当时身为太子,不以国事为重,反而日日饮酒,作为臣子,劝是应该的,但是到了司马申嘴里,就变成了诽谤,陈后主也不高兴
朝里有人不好做官,这不算什么。因为和他同样感慨的还有隋文帝的表兄弟吕永吉。杨坚的母亲姓吕,家世也一般。在南北朝乱世,不要说平民百姓朝不保夕,就是帝王也是今不知明。所以,吕家人能活下来的并不多,经过多年寻找,隋文帝终于找到了他大舅的儿子吕永吉和他的小舅吕道贵。
杨坚做了皇帝,吕家人等着做官。杨坚倒也孝顺,虽然在战争年代找不着,但一即位,就追赠外祖父吕双周为太尉,封齐郡公,让永吉袭爵。吕道贵不是做官的料,杨坚就多给钱粮,不许他和朝臣们接触,后来给他安排了个济南太守,等到废郡设州时,就让他回家了。
事实上不只隋文帝的外公家,就连独孤皇后的娘家人,也并没有给多少好处。她的兄弟的职位都不会超过将军,刺史这类中层干部。原因很简单,北周任用外戚而失天下,他是断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陈朝将忠臣赶出朝堂,隋朝将外戚控制在可掌控的范围之内,虽然同是赶,可影响大不一样。后期陈朝人心涣散,隋朝大军一来,望风而倒,毫无战力可言,未必不是这些事的恶果。所以,陈越来越没落,而隋却越来越强大,自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