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人物王戎:风流名士也抠门
婉如清扬
魏晋时代,名人辈出,奇葩遍地。竹林七贤便是其中的极品,他们互为一体,却又各有千秋,千百年后的我们,仍然感觉到他们熠熠生辉。
王戎是其中之一,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生命?
小时了了大亦佳
王戎,出身琅琊王氏,真正的名门望族。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伐吴之战后,进爵安丰县侯,也因此称为王安丰。
王戎个子不高,但双眼特别有神,据说看太阳都不会晕眩。《艺文类聚》中载:“王戎眸子洞彻,视日而眼明不亏。”也就是说王戎不但视力极好,而且特别聚光,他连太阳都可以无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神呢?
天生异秉,眼神犀利的王戎,七岁就显露出了不一般的才华。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走到大道边,看到一棵李子树。上面果实累累,枝条都要被压弯了。小伙伴们特开心,玩累了,吃个李子解解渴,蜂涌而去,上树去摘的,捡石头砸的,用力猛摇树干的,叽叽喳喳,为了李子全力以赴。王戎却没动,有人就问他,是不是不敢呢?小王戎语出惊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在没尝到之前,谁信呢?李子到嘴了,小伙伴们这才喊苦,不得不相信小王戎的见解高啊,不久,全城的名士们就都知道,王戎真的是聪明。
王戎聪明,胆子也极大。魏明帝曹睿与民同乐,曾在宣武场上让百姓们看老虎。这虎早就断了爪牙的。七岁的小王戎也跟着去,老虎攀上栏杆发出震天大吼,近旁的百姓们全都吓得跌跌撞撞,他却身子挺直,一点都不怕。远在看台上的魏明帝一下子就记住他了,派人去调查。
和一般小朋友比,王戎有着超人般的成熟。当别人还在玩闹的时候,他就交上了他父亲的朋友阮籍。原来阮籍和王戎的父亲王浑是同事,两人都是尚书郎,阮籍每次去找王浑聊天,凳子还没坐热,就说:“和你说话,还不如和阿戎说话开心。”招呼不打,径直去找王戎,往往谈到天黑才回去,阮籍比王戎大二十岁,两个人却能和平辈一样,关系特铁,真是难得。
名士相交在于心
名士相交,总离不开酒。
王戎和阮籍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其中有个刘昶刘公荣,大度名士一个,生性好酒。只要有酒,全都可以成为朋友。他和阮王二人常在一起,阮籍和王戎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不给他一杯酒,三人也相安无事。有人就问咋回事,阮籍就说:“比公荣强的人,肯定不能不让他喝,比公荣不上的人,不可以不让他喝,只有公荣,可以不给他喝。”王戎也并不搭话,只管喝酒。
王戎曾任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送了五端筒中笺布给他,筒中,就是细布,二丈为一端,也就是十丈筒中细布。可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在西汉的扬雄《蜀都赋》中说到‘筒中黄润,一端数金。’这东西不只值钱,还很稀有。王戎却没有接受,厚礼回报。名士送礼,本来没什么,但是因为王戎担任侍中,太守送礼,这就有了贿赂的嫌疑。事情闹大了,司隶校尉刘毅上报朝廷,请求用囚车把王戎抓起来,送到廷尉处去治罪,除名终身。人们也都议论纷纷,群情激动,连世祖司马炎都烦了,于是下了禁口令:以王戎的名士风度,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私心?一句话:我相信王戎的为人,这才堵住了大家的嘴,但王戎他连谢恩都没有。
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山涛刘伶有一次聚会,在竹林喝酒,兴致很好,大家都喝得很高了,王戎才来。阮籍就说:“你这么个俗东西来败我们的兴干么?”王戎当即一笑:“像你们这样的高人,兴致还会被人败光啊?”相视一笑,你我都懂得。
多年以后,王戎仍追念这段美好的时光。《晋书》中写了这样一段,王戎穿着公服,乘着轺车,经过黄公酒垆时,回头对车上的客人说:“我当年和嵇叔夜,阮嗣宗共饮,竹林之游,也曾参详天地。可是叔夜夭亡、阮嗣宗逝去,我又被俗务缠身,就再也没有来过这里。今日观想,物是人非,山河渺远,生死永隔”。至于黄公酒垆,不是地名,而是如《魏志·王粲传》中说的:“文帝崩,质思慕作诗曰:‘
何意中见弃,弃我归黄垆。’”即人死后的归土,就是黄泉。
人生在世,千金易得,知已难求,如王戎之与其余六贤,相交在心,不在于形。
情到浓时爱亦殇
王浑曾任凉州刺史,为人德高望重,为官造福一方。他去世时,父老乡亲社会名流都来送行,赙仪(送给丧家的礼物)都到几百万钱,但是王戎却一文不收,真是大孝啊,人们就是这么认为,他让王公生前身后都保持一致,因此王戎也出了大名。
为人子女者,总有许多无奈,父母总是会先我们而去。王戎是如何做的呢?
《世说新语》上载王戎和和峤同时遭遇大丧,两人又都是出了名的孝子。王戎当时是豫州刺史,母亲过世,他不拘礼制,喝酒吃肉,有时看人下棋,瘦得皮包骨头,只能扶着拐杖才能站起来,而汝南和峤,也是名士,礼法周全,丧事期间,每天量米进食,憔悴之极,不过却远远比不上王戎让人担忧。当时名士刘仲雄评论说:“和峤礼数周全,精神气不减,而王戎虽然看似不合礼数,却哀痛过度,以致无法站直,我认为和峤是生死,王戎却是死孝。”因此当世都因为而更看重王戎的孝心。
晋以孝治天下,一改曹魏时期的风俗,包括晋武帝在内。孝是当时乃至今日社会主流都认可的美好品德,王戎的形销骨立是符合标准的。而他吃肉喝酒,不拘礼法,却又符合老庄思想,自有名士风采。他的女婿传扬说:若使一恸伤人,不免有灭性之讥。再加上刘仲雄对晋武帝说的生孝死孝言论,王戎想不被时人看重都难。
王戎名士,却也有俗人的真性情。他儿子王万子(也说王绥)夭折,山简前去吊唁,王戎悲痛欲绝,神情枯槁。山简劝他:“孩子,就是抱在手上的东西而已,何必痛成这样?”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我们这些人怎么可能像圣人一样,淡定看待?晋书中还记载,他的儿子原来是要娶裴遁的女儿,结果王绥早夭,王戎过于伤痛,竟然不许他人求娶裴家女儿,所以裴小姐到老,都没人敢娶。
王戎一生,看钱财极重,但他的孝,他的慈,却总也遮掩不住,虽历经千年,透过历史的幕帘,依然可以看见一个哀哀欲绝的父亲,为子痛哭。
钱是我命不能弃
王戎是风流名士,也是超级吝啬鬼。
他官到司徒,富贵逼人。家里房屋成片,僮仆成群,田地肥沃,数目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洛阳首富。王戎本来出身世家,起点很高,加上他特别会理财,家里的房屋田产遍洛阳城区,夫妻二人,每天都要用象牙筹来算账,不分黑天白夜地,一定得算清楚。当时的人们都说“王戎生性简约精明,对自己特别苛刻,哪怕就是有再多的财物,也觉得钱不够多。”
王戎身在高位,门生故交,很多都是当世贤达名士,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应酬,他每次去田庄巡视,就用手巾掩住自己的脸,整得跟恐怖分子似的,反正也没带一个随从,也没人会关注一个衣不亮貌不扬的矮小老头,万一碰上眼尖的,就走到路旁边去躲一躲,假装不认识好了。
年少时的王戎道旁识李,从此名扬天下,年长后,王戎家也种了一棵好李子,每每抬到街上去,都卖得个一干二净。无论人家冲着王司徒还是冲着好李去,反正一年下来,一棵李树,赚不少。王戎很怕别人吃了李留核下来种,所以后来想了个狠招,把李核给钻掉,彻底无语。
王戎自己抠,也不舍得给别人。他的侄子结婚,该送份厚礼好,但王戎给侄子送了件单衣,令人汗颜的是,在喜事完了之后,他竟然堂而皇之地把它要了回来。人们都说王戎真是小气到骨头缝了,他家的钱财从来不出大门。
侄子毕竟是别人,自己的女儿应该不算外人吧?但在王戎眼里,那也是算的。王戎的长女嫁给了裴頠,估计是裴家出了经济问题,成亲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跟王戎贷了几万钱。对于王家来讲,九牛一毛,何况是王大小姐借的,有什么关系?但是王戎很不高兴,王大小姐回娘家时,王戎就给她甩脸子,叫爹爹不应,叫娘娘不理,毕竟知父莫若女,大小姐知道原因后,马上回家,筹钱还债,钱一到手,王戎脸上的阴云立马散开:宝贝女儿回来了。
他是当之无愧不敢当的抠神啊。
千百年后看王戎
七八岁时,钟会曾经给他和裴楷断言:“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多高的评价,多高的愿望。可惜只能是愿望而已。
二十年后,王戎成了抠神,在朝中担任左仆射,领吏部尚书之职。只是钟会用神一般的眼光算准了时间,猜中了官职,却再也猜不中王戎的所为。王戎成了选拣天下人才的重要官员,没提拔过任何一个出身寒门的贤才,没有摒退任何一个混饭吃的草包官员,也没有处理任何一件冤屈案件,没有杀掉任何一个社会的蛀虫。一切仍是按原来的制度,没有任何改变。真是辜负了钟会,辜负了西晋王朝。钟会泉下有知,该怎样宽慰自己受伤的小心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