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晋风度:魏舒,成名不走寻常路

(2014-04-09 14:57:57)
标签:

魏晋风度

魏舒

婉如清扬

文史

文化

  
                    魏晋风度:魏舒,成名不走寻常路
                              婉如清扬
  提到西晋,人们往往容易将它和魏连在一起,在这光华四射的几十年里,魏晋风度是个不得不提的词。名士辈出,他们或风华绝代,或放浪形骸,或侠肝义胆,让我们景仰,让我们深思,给我们激励。
  魏舒就是一个让人景仰的非主流名士。
  
                      孤儿当自立自强
  
  魏舒(209-290),字阳元,是任城樊人(山东兖州),他的外祖母家姓宁,小时候,他父母就去世了,他就成了一个孤儿。说起孤儿,似乎都是凄凄惨惨,可怜巴巴的。魏舒也是如此,魏家无人收留,他就跟着外家过。宁家做房子,风水先生看后说:“当出贵甥。”他外祖母看看魏舒那么小,却很聪明,就对号入座了,小魏舒呢,也不同寻常,说道:“我一定要让这成为现实!”作为外甥,总住在外祖家,日子长了,纷争就多了,魏舒不二,他和宁家人分开单住。
  魏舒身高八尺二寸(晋一尺大约等于现在的24厘米),个高,又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酒量也很大,一次可以喝到一石酒(可没有今天那么多,四斤左右)。
  按说,得是个人见人爱的角色,但是他反应迟钝,又不愿花言巧语讨人欢心,乡亲们都不看好他。就他连他自己的堂叔,鼎鼎大名的吏部郎魏衡,也对他的未来不抱什么希望。魏舒长大些后回到魏家,得找个事做,赚口饭吃,魏衡左看右看,都没发现他的异能,好歹是魏家骨血,总不能流落街头,就让他去守水碓,水碓这东西是用来舂米的,做这事不需要什么技术,有力气就行。他堂叔父还常常感叹:“舒啊,只要你能当上百户长这样的芝麻绿豆大的官,我也就没什么遗憾了。”旁人听了,大多笑笑,而魏舒听来,却一点也不在乎。
  他不讲常人那套,在他看来,都是虚礼,什么见面作揖问天气,借问最近好不好之类的寒暄,那不是看得见的嘛,还用问?他也不刻意提高自己,该干嘛干嘛,顺其自然。万一人来水碓舂米发生什么事,说什么话,都不会多嘴。
  魏晋之际,乱世居多。文人好清谈,宽袍大袖,但魏舒喜欢骑马射箭,穿皮衣。年纪再大一点,进山打猎。也不嗜杀,够吃就行。魏舒在山林间穿行,自由地生活。也很难碰到其他人,只有一次,碰上了太原王乂。王乂初看他时,双眼圆睁,再看,仔细盯着,好一会儿,终于开口道:“你的面相贵不可言,台辅之位少不了,只是你现在还没办法让自己的老婆孩子过上温饱生活,你放心,我一定全力帮你。”从此以后,常接济他,俗话说,无功不受禄,接受了人家的好意,不止一次两次,那总得有点表示吧?要你我一般人肯定是会的,至少会有感谢的话,那一送一收的场面,肯定是温馨无比的。但两很奇特,送的人似乎应当应份,而收的人也很坦然,从不推辞。
  魏舒曾到过野王这个地方,晚上借宿某人家,刚好这家女主人晚上生孩子,不久听到车马声,又听两人对话,一人问是男是女,一人答说:“是男子,拿纸笔来写上,这个男孩子十五岁时会死在兵器上。”一人又问:“谁借宿?”一人答:“担任三公的魏舒。”十五年后,魏舒再拜访这家,问到主人家孩子,主人说十五岁那年,出去砍掉桑树多余的枝杈,结果被斧头伤了,后来就殁了。魏舒更加坚信,自己肯定会位列三公。
  
                    初入官场成绿叶
  
  魏舒的春天一直没有来,直到四十岁,命运才给他露了个小脸。
  他都四十好几了,才逢上了郡里举孝廉,拔计掾(古代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准备去应考。可是亲戚朋友们都认为魏舒没有受过什么系统的教育,去了也考不上,还不如装清高。魏舒可不这样想,他说如果考不中,是本事不够,怎么能装清高?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为了一击得中,魏舒从此刻苦自学,每百天就一定要研习透一本经书,这样积累下来,到了对策时,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在众多士族子弟中脱颖而出。后来步步高升,从渑池县长,干到浚仪(今河南开封)县令,又升为尚书郎。
  可惜,没多久,就碰上朝廷大裁员,要精简一部分才名不符的尚书郎。尚书郎是金饭碗,谁舍得丢呢?魏舒挺身而出,说:“我就是这个多余人。”抱着被褥,头也不回就离开。留给后人的除了“魏舒襆被”的典故和他的背影之外,还有那些混饭吃的同僚们惭愧的神色,魏舒这一出,算是出了大名了。
  甘当绿叶,魏舒本色。
  后来他又成了钟毓将军的长史,钟将军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大公子,钟会的哥哥。钟毓喜欢和部将们射箭健身,魏舒就做做准备工作。每次他看着这些人比赛,就笑笑不说话。有一次,人数不够,钟将军看到旁边站着的魏舒,就让他过来,勉强凑个数,好让两队人马正常比赛。魏舒一点不紧张,从容淡定,拿起弓,搭起箭,身子一挺,手一用力,一箭飞出,立中靶心!再来一箭,照样,百发百中。在场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接着惊叹连连。魏舒参加的这次比赛,小队赢了,钟将军也刮目相看,大赞一番:“我真是没有能够发挥你的才能啊,就像这次射箭一样,想来何只这一件事啊,真是低估了你的实力啊。”魏舒漂亮地露了一手,却并没有洋洋得意,转身就去收拾东西,做自己的份内事了。
  经钟将军向司马昭提议,魏舒升为相国参军,跟随司马昭了。司马昭又上表封他为剧阳子,他从此显达。
  
                    低调清廉为官路
  
  天下大权早已旁落,此时的司马昭虽仍只是相国,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相国府中要处理的事情特别多,自从进了相国府,魏舒就帮忙处理琐碎的日常事务,发放军中物资,做属下思想工作,协调后勤,所有事情都处理地特别到位,没有什么闲言碎语。至于朝廷中的废立大事,司马昭回去也多和他们商议,遇到不能决断的事情,魏舒拿的主意,总是最合大体。
  司马昭特别器重他,每次朝会结束后,看着魏舒远去,都会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评价十分之高。后来,魏舒,又到宜阳,荥阳为官,这两个地方地理位置都很重要,离洛阳很近,战时平时都可和洛阳互为犄角,魏舒身为太守,治理一方,政声很好。后任冀州刺史,当了三年,简明仁德。在地方历练多年后,再次回到朝中担任侍中。
  晋武帝司马炎继位以后,魏舒仍然保持自己的清廉风格,从不收礼,家无余财,正因如此,武帝曾赐绢百匹,嘉奖魏舒。担任尚书后,因公事受到牵连,按律应该免官,武帝特地下诏书,让魏大人将功补过,不必离开朝廷反省,可见圣宠。
  太康初年,魏舒官拜右仆射,与山涛,卫瓘,张华等当朝重臣上书请求晋武帝封禅,此时西晋已经平定蜀汉,东吴,结束了混乱的三国,实现了王朝大一统,可以用古礼来封泰山,祭祀天地。他们依次上书,不断劝谏,可是晋武帝都没有答应,他认为自己还不够格。魏舒升为左仆射后,分管吏部事宜。在此期间,他曾上书:“今选六宫,聘以玉帛,而旧使御府丞奉聘,宣成嘉礼,贽重使轻。以为拜三夫人宜使卿,九嫔使五官中郎将,美人、良人使谒者,于典制为弘。”晋武帝司马炎上任后大肆扩张后宫,以致后宫人数过万,真正是后宫美女如云,以致不得不羊车随幸。魏舒上书什么意思呢?他提出的是说礼物很重,但是去宣赐的使者身份不够,应该按照夫人到良人的等级依次派人送礼,维持朝廷法度。这一次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因此,升为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山涛薨逝以后,魏舒就顺沿上位,代领司徒之职,不久就正式任命为司徒。
  咸宁初年,也就是公元275年,武帝注重政事,下诏向群臣访求政事好坏,此时的新上任为司徒左长史的傅咸上书,先赞颂武帝勤政爱民,从古到今,无出其右。但是自从泰始初(265年)年起,十五年来,国家不强民不富,一旦年成不好,就有饥荒,主要原因是冗官冗务冗费,换句话说就是吃饭的人多,做事的人少,老百姓负担太重了。军队中的都督监军,地方一级的郡县,人口比汉代只及十分之一,但是郡县却设置太多,官员增多,加上吃空饷,以及各种封赏,包括宠幸的给养,全都摊上百姓头上了,五谷丰收,还可以保证供给,一旦灾年,便无法供养了。因此要先合并官职,简省琐事,宁息差事,停止徭役,上下齐心,致力农业生产。武帝虽然听从,但是千头万事,哪有如此容易,事情不了了之。而就是这样一个硬骨头,魏舒也被他给盯上了。
  原来豫州大中正夏侯骏有次上书说: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次转移养病处所,不能接待宾客,请求让尚书郎曹馥代替孔毓。可是十多天后又上书让孔毓继续当中正。司徒三次推辞不受理,夏侯骏仍坚持己见。傅咸认为夏侯骏褒贬随心所欲,便上奏罢免他的大中正之职。这时的司徒是谁呢?是魏舒,他为什么不受理呢?原来司徒魏舒与夏侯骏有姻亲关系,屡次推托不签署,傅咸据理力争费尽口舌。魏舒最终不同意,傅咸于是独自上书。后来魏舒上奏说傅咸毁谤过激,不够正直,结果在这场争斗中,以傅咸转任车骑司马为结局。
  魏舒在晋武帝心中的位置由此可见。魏舒在家族中是散财童子,他所有的俸禄都给了自己的族人,家无余财。在当朝是德高望重,身为司徒,还肩负着为国家选择人才的使命,期间就把“杀公掾”给征召了来。原来陈留人周震多次被征召,每次通知书一下达,签字的领导就死了,所以没谁敢再冒这个险。魏舒他敢,他安危无恙,从容看生死。
  
                   荣宠哀凄桑榆晚
  
  太康初年,发生日蚀,卫瓘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司徒魏舒都请求退位,武帝没有答应。后来魏舒又称自己年纪大了,老生病,要退休。短暂的休假后,又担任兖州中正,不久他又称疾要退休。尚书左丞郤诜写信给他说:“大人身体长期抱恙,这也是事实。但是咱做臣子的,一切以皇上为中心。怎么能从开始到结束都躺在家里,让大家失望?大人堂堂领袖,一旦辞官,对国家是个大损失啊!”魏舒没有听从,仍然坚称自己有病,要退休。
  公元286年,正月初一朝会结束回府,魏舒上表,递上官印等再次要求退休。武帝挽留,魏舒十分坚决。武帝也没办法,只好下诏:“司徒、剧阳子魏舒,一生纯粹,考虑事情周到,目光长远,为人忠诚公正,值得效仿,为官则尽职尽责,影响深远,德高望重,政声卓越,是本朝俊贤的榜样。然而多次请求退休,言辞恳切,反复申明,是为了成人之美,奖励后辈。先前所给,都难以表达我的情意,今天再次请求,就以剧阳子的身份免职。位同三司,退休后俸禄照发。大事不必上朝,另赐钱百万,加上床帐簟褥等,另派四个舍人。官骑十人保护他,派光禄勋执行,主办者要详细查阅典礼,一切都依照旧制去办。”
  魏舒作事,总是先有行动然后才说出来,所以他退休时,没人知道。晋朝建立以来,三公能像魏舒这样,光彩荣耀地退休的人,还从来没有过。卫瓘写信给他说:“常常和您在一起,讨论退休的事,可是一天天地过去了,却没有能够实现,真可说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了。羡慕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魏舒的个人生活里也没有八卦,没有风流韵事,他不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就是在家里。他先后娶了三个妻子,但是都先他而去。他上表请求告假回老家葬妻,鉴于他的个人情况,武帝下诏赐一顷地安葬他的妻子们,赙仪五十万钱,事情办得很体面。
  魏舒只有一个儿子,叫魏混,也是个清明聪慧有才能有品行的人,担任过太子舍人,可惜二十七岁上就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君臣上下都为魏舒感到难过,别人安慰他,他每次都伤心之极,过后感叹良久:“我比庄生差得太远了啊,我这样伤害自己有什么用处呢?”于是在整个丧期都不再哭了。他没有儿子,武帝下诏,“魏舒只有一子,却不幸如此薄命。魏舒年老,处境却如此孤独,每每想起,心中都觉凄惨,为之感叹。想让他散愁解闷,赐他一辆皂车,从族中选择子嗣,让他安享晚年。”不但安慰嘉奖,还让他从族中选择嗣子。可惜庶孙魏融过继来之后,又早逝,后来只好再选从孙魏晃继嗣。真是生前荣宠无限,身后却无限凄凉。
  魏舒一生,都与众不同,少年孤独,却不失凌云壮志,立定志向成三公,少了一般孤儿的自卑与敏感,成年后,与俗世格格不入,四十多后才真正开始发奋读书,从此发迹。久处官场,清廉为官,却能身正,圣眷荣宠无限,却能以退为进,善始善终,身居高位,人臣之极,子嗣艰难,却能达观,真不愧名士二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