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京晚报-“碑帖人生”有感

标签:
北京胡同琉璃厂碑帖人生张彦生知足常乐财富文化 |
分类: 有影话说北京 |
今天晚报的“四合院”栏目刊登了一篇“碑帖人生”,作者名字熟悉,致美斋的张叔(张元善),原来张叔的父亲乃是一位碑帖专家-张彦生,文中介绍了老人的勤奋与谦和,读后对老专家的为人心生敬意!
文中介绍,张老先生14岁只身来到琉璃厂隶古斋碑帖店学徒,勤学苦记,好问不止,学会了拓、裱及收售碑帖业务。30岁借用庆云堂(始于清末,专门经营碑帖业务的店铺)自立门户。在怹的勤勉经营之下,成为古玩行里公认的最有影响的五家店铺之一。老先生曾身兼数职,“北京文物商店碑帖砚台墨门市部业务主任”、“中国历史博物馆主任”、“文物商店的采购部主任”、“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咨议委员会委员”等。是宣武区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的高知待遇。但是,不管是做领导时,还是受到冲击(文革时期)时,怹以豁达开朗、宠辱不惊、知足常乐的心态面对一切,这是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的财富!
难怪张叔为人也是那样的谦和,只是“四届小碗烩议”一次接触,里里外面,忙前顾后,为众博友想得周到细致,只这一次,却是那样印象深刻!
文中我记住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然处事!
感谢张叔!您讲的不光是您父亲故事,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送给我的财富!
摘录小段:
一、当年父亲是北京文物商店的采购部主任,有一回用几元钱收购了一位顾客的一颗翡翠帽簪。后来父亲经过反复研究,发觉那颗簪子本是祖母绿翠的,于是又想尽办法四处联系,最终找到那位顾客,又给人家补了将近60元钱。这件事成为美谈,当年还登上了《北京晚报》。
二、大约是在1962年的一个午后,当时还没有成名的书法家刘烦森先生到庆云堂碑帖店来找父亲,说是想买一本碑帖临摹。那时候炳森先生刚从学校毕业,举家四口搬到北京来生活,工资收入也只有43元,生活还是非常艰苦。但他酷爱书法,毅力惊人,坚持不懈地练字,白天在床板上练习,晚上便在上面铺上铺盖睡觉。据刘炳森先生后来讲,父亲非常欣赏他的勤奋上进,更同情他当时的生活处境,就执意只收取他一元钱,便将一本炳森先生觅寻许久的碑帖递到了这位拮据的年轻人手上。炳森先生非常感动,日后还多次提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