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棉棉的语文课说开去
(2009-09-04 14:41:11)
标签:
北京学习学校老师鲁迅教学兴趣教育 |
分类: 见证棉棉成长 |
棉棉新学校的语文老师像是南方人,说话带有绵软的南方口音,“男同学”总是像“兰同学”,班上有个女生就姓“兰”,弄得她总是要喊“到”,同学们窃笑!
晚上,棉棉就一个语文课上的问题与我展开讨论:“妈妈,入学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用带有“然”字的词填空,题是这样的‘(
“什么事嘛,难道这样通顺?又没有前言,更没有后语,只这句话怎么能通呢?孩子,明天你可以找老师再探讨一下,这句话是不通。”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要想学会,不耻下问。今天会有结果了。
想起前几日的新闻,关于中学课本中缩减鲁迅先生文章的问题,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起良性作用的,这改变的原因似乎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反映其难读难教,作为曾经学过鲁迅课文的家长,我想说的是越是难读才要读,否则我们学什么呢?易学易懂还用教么?
想起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那时她已经头发花白了,带着稍厚的眼镜,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她在读名篇课文时,都是背着的,朗读过后班里很静,连平时的淘气包都被她的声情并茂感染了,眼前浮现出孔乙己,嘴里是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样子,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每一小段都绘声绘色的演绎着,像是一部老师一人导演的电影,我们没有谁听不懂的,相反,对这篇文章学得更加有兴趣了!使它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可敬的老师,她把孩子们认为枯燥的远离自己年代的文字,变成了当代的电影,提高了学习兴趣。假如老师们自己对文章理解与研究深刻,那么学生一样心领神会。而现在许多小老师刚刚走出校门,对于同样远离她的年代文章还没有理解,怎么能演绎出生动的画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