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棉棉的语文课说开去

(2009-09-04 14:41:11)
标签:

北京

学习

学校

老师

鲁迅

教学

兴趣

教育

分类: 见证棉棉成长

棉棉新学校的语文老师像是南方人,说话带有绵软的南方口音,“男同学”总是像“兰同学”,班上有个女生就姓“兰”,弄得她总是要喊“到”,同学们窃笑!

晚上,棉棉就一个语文课上的问题与我展开讨论:“妈妈,入学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用带有“然”字的词填空,题是这样的‘(   )你这样说,我也没有办法。’全班同学全填得是‘既然’,可全都被扣分了,老师说她们语文给讨论了这道题,应该填‘虽然’,我们不知怎么好哟!”

“什么事嘛,难道这样通顺?又没有前言,更没有后语,只这句话怎么能通呢?孩子,明天你可以找老师再探讨一下,这句话是不通。”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要想学会,不耻下问。今天会有结果了。

想起前几日的新闻,关于中学课本中缩减鲁迅先生文章的问题,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起良性作用的,这改变的原因似乎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反映其难读难教,作为曾经学过鲁迅课文的家长,我想说的是越是难读才要读,否则我们学什么呢?易学易懂还用教么?

想起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那时她已经头发花白了,带着稍厚的眼镜,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她在读名篇课文时,都是背着的,朗读过后班里很静,连平时的淘气包都被她的声情并茂感染了,眼前浮现出孔乙己,嘴里是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样子,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每一小段都绘声绘色的演绎着,像是一部老师一人导演的电影,我们没有谁听不懂的,相反,对这篇文章学得更加有兴趣了!使它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可敬的老师,她把孩子们认为枯燥的远离自己年代的文字,变成了当代的电影,提高了学习兴趣。假如老师们自己对文章理解与研究深刻,那么学生一样心领神会。而现在许多小老师刚刚走出校门,对于同样远离她的年代文章还没有理解,怎么能演绎出生动的画面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再学认字
后一篇:包好,包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