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端午
(2009-05-27 12:42:40)
标签:
北京端午节粽子记忆儿时 |
分类: 我爱我家 |
端午节对于现在就是放假、聚餐、游玩,没什么意思。每年也是买些稻香村的粽子,和家人一同分享。
想起小时候,每年这个节日来临之前,院子里家家泡江米、小枣,苇叶都是前一年用过的,不够就再添些新叶子,老人说老叶子香,尽量用宽叶,那巴掌心宽的叶子是竹叶,一般不用,听老人说南方人喜欢竹叶的。满院飘着苇叶的清香味儿~
那时候不放假,家家把泡好的米、枣、叶放在家门前,还不忘把马莲也泡上。爷爷是后院里唯一会包粽子的老人,平时谁家的事都帮,这时更是大显身手了。上班上学的一走,爷爷就搬着板凳,一家一家的开始包起粽子来。我还小,总是坐在爷爷身边裹乱,一会涝米,一会涝枣,爷爷哈哈笑着,给我讲屈原的故事,再用废了的苇叶给我做一支支“苇叶笛”,吹着可好听了,粗些的发出嘟嘟的汽笛声,细的发出嘀嘀的清翠声,我把这些“苇叶笛”排成一排,吹起来像1~2~3~ ,满院子的跑着吹,快乐的小疯丫头......别看跟着爷爷长大,那手艺还是没学到手,只残存着记忆。眼前是爷爷灵巧的手,将两片苇叶托在左手,右手食指与中指反手夹住叶子头,一翻腕,苇叶形成一个锥形斗,紧接着抓米、枣,拽进锥斗,右手一捋叶尾,裹紧,左手茨茨实实的攥紧,右手拿起一根马莲,一只手三下两下便将粽子捆个结实!
大概一家包四五十个粽子,多半天工夫,四家邻居和我家的粽子全包好了,那时候,家家的煤炉都放在外面窗根儿下,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爷爷就挨家的把炉子打开,等火冲了座上大锅添上水,开煮!那时候用的是没有“耳朵”的大铁锅,老人说那叫“罄儿锅”,傍晚时分,东屋的李阿姨李叔叔、北屋的陈叔叔郑阿姨、朱伯伯赵老师、金叔叔田老师,还有这几家的哥哥们全回来了,说着笑着,孩子们喊着闹着,院子里又热闹起来了......李阿姨家的波哥扔下书包,也不洗手,从还冒着热气的锅上抄起一个粽子“咝~烫死我了,哟哟哟...!”烫得他连吸溜带哎哟的,解马莲时象个毛猴子,逗得满院子的大人孩子哈哈哈。“你这孩子,也不谢谢杨爷爷,就知道吃!”李阿姨数落着波哥,“那什么,他杨爷爷,谢谢您了!瞧您包得多好啊!年年儿我们吃现成的!”“嗨!反正我待着也没事,包粽子不是小事嘛,我还解闷儿了呢!您快家歇着吧,累一天了!”朱伯伯是爸爸这辈人中年纪最长的,可还称我爸是“老杨”,操着山东话普通话“老杨,老爷子在这,你们家可享了福了,我们也跟着占光!”爸总是呵呵笑笑,陈叔叔是河南人,那味儿也足得很“落样,迟着咧~”(老杨,吃着了)哈哈还得用翻译~ 家家回屋也不再做晚饭了,弄点稀的调点咸菜,爸总是在这天给爷爷打二两酒......
这粽子得吃两天,晚上就用大锅放上凉水拔着,只有朱伯伯家四个儿子,都是青壮年,一转眼的工夫,就剩苇叶和马莲了,呵呵他家总是这样。想起来那时的端午节,真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