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端午节端阳节菖蒲艾草五毒粽子杂谈 |
分类: 杂嘴子 |
现在说端阳有些晚,好在还是假期中
此文摘自“北京燕山出版社”《京都胜迹》
端阳节,又叫“端午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天中节”、“女儿节”、“五月节”、“艾节”、“蒲节”,民国初又曾定为“夏节”,抗日战争时期又定为“诗人节”。它是我国汉族中流行最久、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如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族也流行着这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很多,如细究其因,大都有所据。
老字号“稻香村”的粽子,算是给“小碗干炸”的吧
“端”与“初”同义,“五”和“午”相通,“午时”为“阳辰”,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名称多由此转化而来。至于“艾节”和“蒲节”,则是因为这一天的风俗家家的门口和堂屋要挂艾蒿和昌蒲草,传说可以“避邪驱瘟”之故。
“女儿节”据《宛署杂记》:“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自归家,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天中节”之说据《京都风俗志》:“五月初一日起为端阳节,……即古天中节也。”《渊鉴类函》:“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此谓只有此日太阳才在正中。
“诗人节”则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现在只有五月初五这一天为节日,可是在旧时则要从初一至初五过五天节日。初一为“小端午”,初五为“大端午”。
这一节日的原由,说法各异,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这一说法比较普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丰富它的内容。有的地方增加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相传曹父溺于江中,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了十七天,于五月初五日亦投江而死,五日后抱父尸而出。人们就是为了纪念她的“孝节”。有的地方增加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死的,有的地方增加了纪念辛亥革命时的秋瑾就义的内容。
一类是认为这个节日是“龙的节日”。最有代表性的是闻一多先生,他在《端午考》一文里,列出了有关典籍中的一百零一条记载,论证他的这一论点。
一类是这一天为“恶日”,五月为“恶五月”。以北京地区为例,就有“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傍,以禳不祥。”“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均见《燕京岁时记》)老字号“稻香村”的五毒饼
一类说端午始源于夏至。《后汉书-礼仪志》中说,汉代五月五日风俗源自夏、商、周之夏至节。唐朝韩鄂对此的解释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说只有在夏至,太阳才可完全合于正阳之位。古天中节是就是由此而来。
至于在节日中人们的饮食、活动,各地均不相同,唯有食粽子各地大都一样,而且这一习俗至今仍留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