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概说】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

标签:
时家寨净居院沈北新区石佛寺石佛寺十方寺堡历史 |
分类: 古迹遗址方志 |
【沈北概说】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
摄影撰文/陈鑫
沈北新区石佛寺石牌坊
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辽代名为时家寨,明代为辽东边墙的边墙,十方寺堡,清代相传石佛有十尊石佛,每天晚上压百姓种的庄稼,后发展到上平房顶上压平房,引起百姓的不满,便开始捉拿,抓住一尊,其余九尊跑掉,百姓将这尊佛头砸掉,推入沟中(现在尚存),因而改名为石佛寺。
沈北新区石佛寺始建于辽代,初名为辽双州时家寨净居院。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依据辽双州双城县时家寨净居院舍利塔碑记,净居院舍利塔始建于1074年(辽代咸雍十年),比沈阳塔湾净光无垢舍利塔整整晚建30年。当时时家寨净居院有沙门、僧尼48位,主持修建了舍利塔。
时家寨净居院舍利塔残基(石佛寺塔)
明代,此地为十方寺堡城。位于今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乡所在地的辽河南岸。城为方形,现已毁,仅存土基。每边长约200米。据《铁岭县志》(民国本)卷十六《古迹"古城》条记载:“石佛寺古城,在城西南九十里石佛寺。”即指此城。同书《古迹》条记载:“古石佛,城西南九十里石佛寺村西,辽河旁山上,有石佛一尊,……土人不知保存,今埋没土中矣。”这就是指十方寺堡被改称为石佛寺堡的原因吧。该堡下属的长城,西起老边墙一直至本城北辽河岸。现尚存遗迹。
数百年来,净居院历尽沧桑,已荡然无存。经沈阳市宗教事务局批准,于1992年复建。并于于2009年5月29日动工扩建。
这尊无头石佛,实际上是手持朝板(玉笏)的文官翁仲。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朝板),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原来在石佛寺东面的石文化展示场。现在位于原石佛寺中心小学的锡伯族西迁纪念馆院内(2016年7月)。纪念馆广场正在扩建
学者隋汉羽先生在《关于沈北新区石佛寺的地名及其寺庙考证》一文中指出,舍利塔碑文明确记载“时家寨净居院建塔邑首”,说的是在当时只是个净居院,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寺院,因为在办塔的负责人中有一名年岁长者是沈州弘妙寺僧人,弘妙寺在沈阳现在已不见记载。根据以往主持仪式规律,请上一级部门领导已是惯例。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明,院只是对佛教修行之前的场所,还不够寺的规模。到了明朝时期,此地才形成寺庙,称为“十方寺”。明代时这里是辽东边墙的边堡。据《辽东志》记载当时设城,城内有官兵225名,并属蒲河城辖。由于“十方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只是作为地名而被提及。所以现今的石佛寺是由“十方寺”演音而来,缘由是在清中期流传一则故事。说的是明代当地有座墓葬,墓前按级别与风俗排列石人、石马等石刻称为石像生。而这个墓最低建置应该有一对石人,称做“翁仲”,而当地老百姓并不知道什么叫“翁仲”,只根据这石人拱手样式被认作是“佛”。有一年大旱,庄稼不出苗,百姓传言是这石佛压着地而庄稼不长,因此把这所谓的石佛砸掉了头,被推到沟里,后来当地人把这石人找到,也只有身子没了头。所以现今的石佛寺是由“十方寺”演音而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石佛寺”。但这只是一家之言。
2008年9月13日的七星山,作者见水印
附注:有一幅《奉天城外石佛寺》老照片,指的不是沈北新区七星山上的石佛寺,而是奉天城东南约略二三十里的施家寨,现在浑南区营城子街道施家寨村的石佛寺。关于寺庙确切建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