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手记】铁岭横道河子想儿山村
撰文摄影/瑞雪烹梅

离开前兴安村,我们奔向下个目的地——铁岭县横道河子乡三岔子村,去寻找明代边堡——三岔儿堡的遗迹。
车子在青山绿水间前行,气温也渐渐升高起来。突然间路南有一石牌坊,在一片玉米地里,甚是显眼。打听路旁的一位长者得知,前面是横道河子乡想儿山村。牌坊与亭子均是新修建的。

想儿山为蒲河的源头,位于铁岭市铁岭县横道河子满族乡。相传,三百年前,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明军大战萨尔浒,因失利,一怒之下斩了长子褚英,以震士气,遂大获全胜。后来又攻克了沈阳、抚顺、辽阳。迁都那天,太祖率众将途经三叉岭,在长城脚下歇息,抬头见一只大鸟在天空盘旋,并飞到太祖头上,望着太祖鸣叫。太祖疑为是自已的儿子褚英,于是黯然泪下。顷刻,乌云遮天,雷声大作,山崩地裂,碎石像瀑布一样从天而降。等乌云散尽,见无数的碎石遍布于山间,而太祖留下的两行热泪,变成了两眼山泉。以后,太祖歇息过的这座山被就称为想儿山。

横道河史称浑头河,努尔哈赤曾在此地征战,后因蒲河水横贯乡境而改名横道河。蒲河之水发源于横道河的想儿山山脚下。横道河子满族乡地处长白山南麓余脉,居铁岭、抚顺、沈阳三市交会处,是东北独有的“鸡鸣三市”之地,这里满族人居多,占总人口的48%。

这里的野生榛子园因盛产“清宫贡榛”闻名东北;这里有丰富的地下矿藏资源,硅石、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居多,其中玄武岩开发于明末清初,沈阳“一宫两陵”所采用的石料大都取自于横道河的想儿山上。

纵贯横道河子满族乡的沈平公路前身是古驿道,这里走过努尔哈赤麾下的八旗劲旅,走过掀起辽北抗日烽火的义勇军,而沈阳“一宫两陵”内很多雕工精湛的“石像生”也源自横道河子。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沈阳“一宫两陵”内,包括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石像生所用石材十分讲究,要质地坚硬、纹理细密,尤其供帝王陵寝装饰之用的石像生更是石材中的上品。相传这些优质石材基本产自横道河子满族乡的武家沟。武家沟在横道河子满族乡的中心地带,位于蒲河源头的下游,这里的村民大部分姓武,来自山西,是个大家族,至今保存完整的家谱。来自山西的武氏父子在想儿山脚下安家,父子三人带领一批学徒工匠,披星戴月,吃住在荒郊野岭,凿出的一块块石砖方方正正,如刀切一般,雕琢出来的石狮、石马等石像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附录】努尔哈赤为何处死大儿子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作为大清国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又为何会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无法弥补的过失令这位一国之君残忍到萌生了杀子的动机?
努尔哈赤起兵之际,大儿子褚英刚刚4岁,由于母亲早逝,年幼的褚英便一路随着父亲奔波于刀光剑影之下,未能享受到母爱的温情以及家庭中的祥和,生活始终动荡不安。自懂事以来,年幼的褚英便一直随父亲征战南北,并且练就了一身武艺,这让他的性格里面阳刚与霸气占据了过多的比重,而柔情与随和几乎无处可觅。
褚英19岁的时候首次带兵打仗。《清太祖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六年,褚英率兵征东海女真安楚拉库路,收取20多个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赐号“洪巴图鲁”(汉语意为“旺盛的英雄”)。
接下来的几年中,褚英的地位开始迅速上升。万历三十五年,褚英28岁,在乌碣岩之战中,立下大功,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汉语为“广略”之意,也就是“大智勇”的意思)。第二年,褚英率军进攻乌拉,攻克宜罕山城。旋因居长,屡有军功,被授命执掌国政。这一年褚英29岁。
然而褚英的汗王之位并非自此一路坦途,正当他貌似已然胜券在握之际,却被努尔哈赤幽禁于高墙之中,而后处死,终年36岁。
相传满堂乡是取“埋头”的谐音
由满堂乡的名字引发的思索是关于大贝勒褚英的死,那么努尔哈赤为何要将这位骁勇善战的皇子委以重任后,又将其杀掉?
关于努尔哈赤杀子一事,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故事发生在明朝与后清之间的萨尔浒之战中。当时的情况是明军以人数的绝对优势将后金合围,对此,努尔哈赤并无任何畏惧之念,并决心终以一路突破明军的包围,直逼西向。
八旗军行进到萨尔浒附近的山峦后人困马乏,于是停下来露营,而明军也在对面不远处安营扎寨。见此状,努尔哈赤决定派人前去刺探军情,以便在交战中知己知彼。作为长子的褚英率先出马,他一路潜伏,终于到了能够看清明军营地阵容的范围内,仔细一瞧竟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明军的人马阵容远比他们想象中的壮观,想要突破明军的重围基本不可能。
随后,褚英跑了回来,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对努尔哈赤汇报:明军来势凶猛,旌旗如林,火炮弓弩无数,兵马多如草梢,正严阵以待。此言一出,八旗将领们顿时慌了神儿,开始不知所措。
努尔哈赤见此状顿时大怒,他大声呵斥褚英:“你竟敢谎报军情,长敌军士气,动我军心!
”褚英不解,他本是如实禀报,不想父王不自量力,最终被明军歼灭,于是据理力争。见此状,努尔哈赤暴跳如雷,于是下令:“将褚英拉出去斩了!
”就这样,长子褚英因扰乱军心被处死。
明军的重围仍要突破,于是努尔哈赤便派其二子代善继续打探敌方军情。就在褚英被斩悲剧的渲染下,代善来到明军营前,他看到的是与褚英陈述中相同的场景。
代善想,若是他回去实话实说,那将会得个与褚英相同的命运,但事实却果真如褚英所言,敌军阵容十分强大,想要突破重围绝非易事。反复揣度,代善终于想到一妙计。回抵后,代善对努尔哈赤汇报:“明军兵马确实多如牛毛,但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一些有身无首、不堪一击的草木之兵!
”
听闻此言,努尔哈赤顿时喜笑颜开:“我们同一群有身无首的人打仗,还用怕什么!
”结果在那次战役中,八旗军队与明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大获全胜,将萨尔浒之战谱写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大战过后,努尔哈赤虽战败了明军,但却因杀死了自己的长子褚英而懊悔不已,于是这山便成了“悔山”,久而久之,“悔山”成了“辉山”。
杀掉褚英后,努尔哈赤曾派人去找过他的尸首,然而因为洪水泛滥,褚英的尸首并没有找到,于是努尔哈赤下令挖河继续寻找。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挖河木”,后来被叫做“洼浑沐”。最终,褚英的尸体终于被找到,于是那处地方被称为“得骨”,成了如今的“得古”。此外,埋葬褚英尸骨的山沟就叫做“埋头沟”,后来被唤作“满堂沟”。
努尔哈赤杀子的真实史实
传说归传说,尽管满堂乡的名字确实源自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但褚英的死绝非努尔哈赤一时冲动,对此,官方史籍上少有记载,而其他史料记载不一。《满文老档》的第三卷癸丑年六月记述了太祖杀褚英的原委。
褚英性格孤傲、专横,心胸狭隘,努尔哈赤深知长子的毛病,但看在褚英功绩累累且骁勇善战,让其执掌国政,并希望褚英能够在揽得如此大权后,改掉心胸狭隘这一缺点。然而事与愿违,褚英执掌国政后,强迫四个弟弟(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向自己立誓;“不得违抗兄长的话,更不许将兄长所说的各种话告诉父汗。”还声称:“凡与我不友善的弟弟们,以及对我不好的大臣们,待我坐上汗位以后,均将之处死。
”
太子之位素来是政治利益争夺的焦点,而褚英原本深陷泥潭,不但不以有效手段维护自己的声望,反而以恐吓、威胁的方式强迫自己的四位皇弟及五大臣屈从。
事实上,四位年纪尚轻的皇弟姑且不论,作为努尔哈赤的五大臣就对此难以容忍。毕竟他们自努尔哈赤起兵伊始便开始辅佐,努尔哈赤都视他们为兄弟骨肉,礼让有加,他们是真正的开国元勋。然而褚英年纪轻轻却这般轻狂,换言之,这是一场新权贵与旧权贵之间的较量。
不久,褚英的上述言行被告发,努尔哈赤深知褚英弊病,便也怒褚英不争,为了服众,努尔哈赤开始逐渐削弱了褚英的权势,如此更加激发了褚英的极大不满。
褚英开始敌视父王,于是结交党羽,进行报复活动。据史料记载,当努尔哈赤与诸弟出征时,褚英主谋,写诅咒出征的父汗、弟弟们和大臣们的咒语,对天地焚烧,还扬言:希望出征之师被击败,“若被击败,我将不使被击败的父亲及弟弟们入城”。
事后,一个参与此事的僚友因恐惧而留遗书自缢,其他几个参与者见势不妙,便一起向努尔哈赤坦白。听闻此事后,努尔哈赤震怒了,监禁褚英于牢中。然而被囚禁后,褚英并未因此悔改,而是在牢狱之中愤愤不平,并且对父王以及弟弟们的诅咒日益加剧。原本人际关系不佳的褚英的上述举动被一一反馈到努尔哈赤那里,见褚英始终无悔改之心,努尔哈赤最终将其处死。
满堂乡埋的皇子其实不是褚英
然而,事实上满堂乡埋葬的皇子并非褚英,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的陵寝设在如今辽阳的东京陵。但传言也并非全然戏说,因为在满堂乡确实埋葬着一位皇子——努尔哈赤的第六子塔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