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地名】康平二牛所口地名集锦

标签:
康平地名二牛所口镇大莫力克村敖汉窝堡岔海挠 |
分类: 地名民族民俗 |
【康平地名】康平二牛所口地名集锦
编辑/
瑞雪烹梅
二牛所口镇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境西北部,地处东经112度45分—12度37分,北纬42度31分—43度02分,二牛所口镇以平原为主,东与康平镇接壤,距县城18公里,北与内蒙古科尔泌左冀后旗接壤,西与张强镇相邻,南环省内最大的淡水湖—卧龙湖,康彰公路横穿全境。二牛所口镇现辖14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人口22842人,区域面积161 平方公里,耕地90410亩。乡镇企业有综合加工厂、砖厂、水泥制品厂等。农业主产玉米、豆类,盛产蒲苇
【二牛所口】清康熙年间,蒙古人在此游猎放牧,这里水草丰茂,杨柳丛生,二牛所口为蒙语音译,蒙语发音“鄂伦索口”,意为多杨树的地方。此地土地肥沃,适宜耕种,至同治和光绪年间有山东直隶一带移民至此开始了农耕的的生活,二牛所口名沿用至今。
【二牛所口镇大莫力克村】莫力克,蒙古语,是蛤蟆的意思。在村的西面有条大河,每逢雨季经常河水泛滥。清朝年间,蒙古游牧民族在此游猎放牧,为了放牧行走方便在河上架起一座桥,他们认为蛤蟆能够镇水,减少水患的发生,为保护桥梁不被大水冲毁,于是在桥的两侧放置一对大石蛤蟆,由此得名。
【二牛赵宝窝堡】清咸丰年间,山东直隶有个叫赵宝的人举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窝堡,故名赵宝窝堡。
【二牛白家窝堡】清光绪年间,山东菏泽白姓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白家窝堡。
【二牛岳家窝堡】清道光年间,河南广平府永昌县岳姓家族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窝堡,取名岳家窝堡。
【二牛杨学窝堡】清咸丰年间,山东有个叫杨学的人居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繁衍生息,搭建窝堡,故名杨学窝堡。
【二牛任家窝堡】清光绪末年,山东登州府任家庄有任姓家族,挑担来此,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故名任家窝堡。
【二牛太平庄】清道光年间,从山东有两户人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息,给此地取名太平庄,现在该屯已并入西王家窝堡。
【二牛郭家窝堡】清嘉庆年间,河南开封府郭姓人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郭家窝堡。
【二牛张家窝堡】清道光年间,河北沧州张姓人家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张家窝堡。
【二牛西王家窝堡】清嘉庆初年,山东登州府王姓哥俩挑担来此,开荒农耕,搭建窝堡,其弟因居住在哥哥的西面,故名西王家窝堡。
【二牛胜利屯】胜利屯原名王二八棍窝堡,最初有个叫王二的人逃荒到此,盖起窝堡,因其不务正业,人们叫其王二八棍,屯名因此得名。后来,人们嫌其名不雅,经申请批准改为胜利屯。
【卢家窝堡】清嘉庆年间,河北沧州卢姓人家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卢家窝堡。后有于姓、王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
【四家子】清光绪年间,有杜姓、刘姓、王姓、李姓四家从河南来此定居。他们同心合力,亲如兄弟,共同开垦出一大片良田沃土,幸福平安地生活在一起,于是有人提出把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起名为四家子。
【李家窝堡】清光绪初年,山东登州李姓挑担到此,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故名李家窝堡。
【穆家窝堡】清道光年间,河南穆姓家族挑担来此,垦荒耕作,搭建窝堡,故名穆家窝堡。
【张江窝堡】清朝末年,山东有个叫张江的举家迁来此地,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张江窝堡。
【兴隆庄】该屯系从敖汉窝堡屯分出来的,起名兴隆庄,意为兴旺、发达之意。
【李影匠窝堡】清朝年间,河南开封府李姓人家来此,垦荒耕种,搭建窝堡,因其会皮影戏,经常给附近村民表演,人称李影匠,此地也因此得名李影匠窝堡。
【二牛敖汉窝堡】敖汉,蒙语为老大、长子之意。清朝初年,此地属左翼后旗辖地,王爷派他的长子来此收取佃户佃租,搭建窝堡居住,人们就把这里叫敖汉窝堡。
【二牛腾家窝堡】清嘉庆年间,河北沧州有滕姓人家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腾家窝堡。
【二牛马家窝堡】清嘉庆年间,马姓家族从山东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马家窝堡。
【杨天成窝堡】清道光年间,河南地区闹蝗灾,有个叫杨天成的人带领一些人闯关东,来到此地,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杨天成窝堡。
【二牛杜家窝堡】清光绪初年有杜姓由河北大名府杜家庄迁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因此得名杜家窝堡。
【二牛小王家窝堡】清道光年间,有王虎、王龙两兄弟从山东登州来此开荒耕种,哥哥王虎在东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取名大王家窝堡,弟弟在西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小王家窝堡。
【二牛大王家窝堡】清道光年间,有王虎、王龙两兄弟从山东登州来此开荒耕种,哥哥王虎在东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取名大王家窝堡。
【二牛小城子】清光绪年间,河北闹旱灾,为生活所迫,有高姓、杨姓两家由直隶河间府逃难至此,见有一排破旧房屋,周围有残缺的围墙,很像一座废弃的小城池,经过修缮,他们就在此定居下来,故名小城子。后经考证,此处在辽代建有点将台。
【二牛安家窝堡】清嘉庆年间,安姓人家从河北沧州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安家窝堡。
【南家窝堡】清乾隆年间,有南姓五兄弟从山东东昌府范县,挑担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衍,在此搭建窝堡,故而得名南家窝堡。
【二牛岔海挠】清朝初年,科尔沁游牧民族在此游猎放牧。此处紧挨着卧龙湖,有一凹进内陆的水塘,岔海挠蒙语“白色的湖泊”与卧龙湖相连。牧民赶来牲畜在此饮水。村名由此产生。
【二牛戴家窝堡】清同治元年有戴姓从山东济南府济阳县七社戴家庐迁至此处,开荒占草,耕作收获,盖建窝堡,故而人们称之为戴家窝堡。
【二牛下坎子】清光绪年间有张姓从山东来此居住,居住地前有一高土坎,挡住卧龙湖水侵入,因屯子在土坎之下,故名下坎子。
【二牛三家子】清朝光绪年间,有巨姓、刘姓、王姓三家从河北河间县来此定居。他们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共同开垦出一大片良田土地,幸福平安地生活在一起,于是有人提出把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起名为三家子,沿用至今。
【二牛大齐家窝堡】清光绪初年,有齐姓年轻人从山东来到此地,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此处前有湖泊,可以捕鱼,后有良田可以耕种,非常适宜居住。于是写信通知其父辈也从山东来此,在其西侧开荒占草,建起窝堡,因父辈在此居住,故取名大齐家窝堡。
【二牛小齐家窝堡】清光绪初年,有齐姓年轻人从山东来到此地,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此处前有湖泊,可以捕鱼,后有良田可以耕种,非常适宜居住。于是写信通知其父辈也从山东来此,在其西侧开荒占草,建起窝堡,晚辈居住的地方取名小齐家窝堡。
【二牛温家窝堡】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有温姓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温家庄迁到此地开荒占草,建起窝堡,光绪年间有李姓从山东莱州府来此定居。此时温家日子兴隆,繁衍甚旺,渐成大户,故该地以其姓氏命名为温家窝堡。
【二牛孙家窝堡】在清朝乾隆年间,曾有山东青州府孙姓家族,来此开荒占草,辛勤耕作,盖起窝堡,故取名孙家窝堡。
【二牛届力台】届力台,蒙古语“界伦台”,汉语意为“六十岁”。最早来这里开荒占草的是60岁的蒙古老人带其家人。因此得名。
【二牛韩达窝堡】清光绪年间有蒙古族姓罕达来到此地开荒占草,盖起窝堡居住,故而得名为罕达窝堡。后该姓搬走,迁来韩姓、王姓、李姓等居民,罕达窝堡逐渐演绎成韩达窝堡。
【二牛山东窝堡】该屯村民祖先从清朝咸丰年间,有李姓、王姓、孙姓等家族结伴来此开荒耕种,盖起窝堡,因祖籍都是来自山东,不忘故土,故取名山东窝堡。
【二牛卢家窝堡】清光绪年间1879年卢姓先辈哥仨个挑担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卢家庄来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卢家窝堡,该屯现在还以卢姓居多。
【二牛小单家窝堡】其名由单家窝堡而来,单家的子女在单家窝堡旁边开荒耕种,分家另过,故名小单家窝堡。
【二牛单家窝堡】清朝同治年间,即1862年,山东单龙、单虎、单彪三兄弟因家境所迫,挑担从老家居家来此,开垦荒地,耕耘播种,在此盖起窝堡,用以居住,这三家都姓单,故名单家窝堡。
【二牛戚家窝堡】清同治末年1874年有戚姓从直隶天津府戚家庄迁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而得名。而后与另户戚姓认为一家子,由开原大榆屯赴奔而来,从此戚氏家族发展甚旺,成为大户,至今仍以戚姓为主。
【二牛姜家窝堡】清同治年间,有姜姓的在此地搭建窝堡,用来招佃放荒之用,首占此地,故而称之为姜家窝堡。
【二牛魏家窝堡】清光绪六年,有魏姓从山东省滨州府魏家庄迁来,在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而得名。
【二牛一棵树】清同治年间,有宋姓、王姓从山东省高唐县宋家庄迁于此地开荒占草,而后清光绪年间又有于姓、刘姓迁此居住。因屯中有棵大榆树很神奇,非常粗大,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起来,一砍还会流出红色像血一样的液体,故取名一棵树。
【二牛兴胜】清朝嘉庆年间这里就有蒙古族人居住,蒙古游牧民族在此放牧,由于马匹太多,夜间为防止马匹走失以及野兽的侵扰,在此地用土坯建了个大马圈,时间长了,人们习惯叫这里马圈子。1984年,人们嫌马圈子其名不雅,改为兴胜村,意为兴旺、胜利之意。
【二牛五间房】清咸丰年间有王姓从山东王家庄迁来此地,盖起五间土房居屋住,最初就这一家在此,故名五间房。
【二牛金家窝堡】清道光年间1821年,河北河间府河间县的金贵来此地开荒占草,繁衍生息,在此搭建窝堡,因此得名金家窝堡。
【六家子】清朝顺治年间,从山东直隶有张姓、王姓、苗姓、李姓、赵姓、魏姓来此居住,因最早有六家在此居住,故名六家子。
【郭家窝堡】嘉庆二十一年,即1816年,郭贵、郭顺哥俩挑担从河北天津府盐山县郭家庄闯关东来到此地,盖起了两处窝堡,开荒占草,开始了农耕生活。因郭姓先来于此居住,故取名郭家窝堡。
【二牛镇牛头胃】清道光年间,有韩姓家族从山东迁来此地,后有王姓、高姓陆续迁来,逐渐成屯。因该屯地形酷似牛的头和胃,故取名牛头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