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路古城】金挹娄县明时讹为懿路

标签:
懿路古城挹娄县满洲源流考演武比式 |
分类: 古迹遗址方志 |
【懿路古城】金挹娄县明时讹为懿路
编辑/ 瑞雪烹梅
【挹娄县】[yi lou]《金志》中关于挹娄县的规章建制是这样描述的:“辽旧兴州兴中军常安县,辽尝置定理府刺史于此。本挹娄故地,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范河、清河。国名叩隈必剌(扣必刺)。”《金志》的这一记述,可谓是对错参半。懿路的确为辽代的常安县,居住的多为挹娄族人,但将其说成是“本挹娄故地”则大错特错,其实挹娄族人并不是辽北的原住居民,而是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从其起源地黑龙江、吉林,经过漫长的旅途,步行迁徒到铁岭来的。所以,我们说懿路的确是历史上挹娄县的故地,但却绝不是古挹娄人的故地。
那挹娄县为什么又转变成了懿路村呢?一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挹娄与懿路偕音,因为挹娄二字并不常见,加之古人并没有今天这样完备、规范的文化记载手段和载体,只有极少数人从史学书籍上看到过挹娄二字,而更多的人却是交口相传这个地名,所以慢慢地“挹娄”成了人们口中的“懿路”,从明代开始,懿路这个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懿路村横跨万泉河,北侧为铁岭新台子镇懿路村;南侧为沈阳沈北新区依路村。这是沈阳一侧的依路地名碑
地名碑文字如下:依路村历史悠久。金挹娄县故址,明时讹为懿路,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户所,清设驿站。1980年地名普查时,将懿路改名为依路
【满洲源流考】《满洲源流考》云:“挹娄二字,即今满语之懿路,乃穴居之义。”然则挹娄者,他人以其穴居而名之;勿吉靺鞨,则误以酋长之称为部族之名;至其部族之名,则古曰肃慎,后世曰女真、虑真、珠里真、朱里真;清人则译作珠申;亦即现在所谓索伦,固有异译而无异语矣。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1998版)第一章引论:辽代又曾置挹娄、肃慎二县。此二县名皆即女真(满洲)之古称;挹娄后书作懿路,今名尚存,地跨铁岭、沈阳交界处,在腰堡南约二、三十里。
【懿路河】在辽宁铁岭县南六十里,源出王家林山,旧名小清河,西流经懿路城南,流入辽河。《金史地理志》“挹娄县有清河,国名扣必刺。”即此。今为万泉河,为沈阳、铁岭界河。
【开原图说】记载:“懿路城本古挹娄地”。“北至凡河城三十里,南至沈阳蒲河城四十里,西至丁志泊边墙三十里,东至三岔儿边墙七十里。左右的后重冈叠障,足称形胜。”
【大清一统志】记载:辽代“置定理府于此”。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挹娄城卫南六十五里。本挹娄地。《辽志》:汉乐浪郡海冥县地,勃海置兴州,领盛吉、蒜山、铁山三县。辽废,寻复置兴州兴中军,治常安县。金州废。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挹娄县,属沈州。元县废。今为懿路所。
懿路所即故挹娄城也。明初置中右千户,左左千户及中左千户等所,属铁岭卫。洪武二十九年,调左左千户所于懿路城。永乐初,虏酋鬼力赤等寇辽东懿路寨,即此城也。五年,因旧城修筑,周四里有奇。八年,复调中千户所戍于此。嘉靖三十七年,改筑懿路关厢,四十四年,复增筑焉。
康熙四年《铁岭县志》上记载:“寒坡岭,城南六十里。”与懿路城到铁岭城的距离是相等的。应该就是懿路村北山。北山东侧有一墩台,遗迹尚存,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寒坡岭墩”。(注:寒坡岭应为沈北新区怪坡所在地)
【铁岭县志】民国本《铁岭县志》说:“现在其地城墙、城门昭昭可证,又有天齐庙、城隍庙,村有地名演武比试,约即古之演武场也。”
从上述记载中得知,懿路原为挹娄地,渤海时期在此设兴州,辽代费兴州但不久又置兴州,金代则改为挹娄县。到了明代才成为所城。
懿路城,明代时有许多文化建筑,庙宇很多,如关帝庙、龙王庙、观音庙、圣母庙、永安寺……特别是城内筑有一著名书院——挹清书院,它是辽东当时仅有的七座书院之一,为“嘉靖辛丑兵备黄云建”(《全辽志》)。嘉靖辛丑是公元1541年,这所书院要比铁岭城里的银冈书院早建134年,堪称是辽北最早的书院了。可惜这些建筑清代时差不多摧残殆尽。诗人魏子亨目睹其景,曾感慨地吟道:
一带冈陵北郭横,
神稠独在石楼倾。
残碑细认前朝字,
遗老犹云古地名。
墙外云山余落照,
宫中烟火见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