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2012-07-21 14:43:14)
标签:

庄河

青堆子

古镇

普化寺

天后宫

分类: 古迹遗址方志

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来源:http://bmyjdz.blog.163.com/blog/static/16707086020119410454014/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唐代,有僧人在此结庐作庵,人烟渐集而成村落。明晚期,发展成为滨海商业小镇……清乾隆二年(1737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港口集镇。”《庄河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6年后,青埠正式开通。因而到了嘉庆年间,商业愈发繁荣起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庄河建厅时,青堆子设商业特别区,已经有居民约400户、3500人。港口的兴起,也让青堆子成为关内直鲁流民涌向东北地区的中转地之一。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青堆子有个颇有诗意的旧名——“青口”。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港口已具雏形,当年来往船只看到的只是小镇南面一带,由于那里有一个叫“青堆子”的土坨而更名。这样说起来,就连“青堆子”之名都和港口的兴起脱不了关系。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庄河青堆子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渔船和商船在此停泊,并修建了庙宇。传说唐太宗派薛礼征东时,士兵在此登陆。因为登陆处有一个小坨子,士兵管它叫“堆子”,立碑于其上,碑上刻“青堆子”三字,作为标记,以便凯旋时再从这里乘船回家。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做青堆子。到了清乾隆年间,青堆子已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渔业港口,相当繁荣,所以当地流传有“先有青堆子,后有庄河”的说法。

青堆古镇现今所存的具有清、民国老式古建筑,其规模、数量、面貌完整程度在整个辽南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青堆古街看青砖黛瓦、翘脊硬山式建筑,恍若回到了明清时代。当年沿街鳞次栉比的商铺,后面的住宅及仓库、加工厂,历经岁月变更交替,仍是旧影留痕。

青堆子以港兴镇,最早的庙宇是供奉海神娘娘的天后宫。此外历史上还有普化寺、玉皇殿、城隍庙、火神庙等,现仅有普化寺。供奉海神娘娘的天后宫就在普化寺的寺院内,和普化寺是一个寺院。

青堆子还有一座清真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十九世纪末由回族出身的爱国名将左宝贵集资扩建。民国时期又改建门楼,扩建五间讲堂,形成现在的规模。

几年前,曾去过青堆子,看了普化寺和清真寺。前些日子,再一次去青堆子,除普化寺和清真寺外,还看了古镇老街以及其中的华兴泰油坊旧址、国高旧址等。华兴泰油坊旧址有着200多年历史,三进的院落,现为民居,保存得依然完好。国高曾是一所学堂,晚清重臣、爱国名将李秉衡,就是从这里走进大清朝廷的。李秉衡因出身于耕读之家,深知底层百姓疾苦,所以为官期间清正廉洁,被称为北直第一廉吏。

驾车走丹大高速,青堆子下道。下道后南行进入青堆子镇,古镇老街以及普化寺、清真寺都在青堆子镇南部。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青堆子的历史气质向海而生

文/大连日报记者 周代红左正红摄影/元起

从西向东看渔市街

“青堆兴、孤山浪,庄河不赶趟。”这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青堆子正式开埠后,民间曾流传的俗语。青堆子不仅兴起得早,而且一度在庄河三镇中最是兴旺。难怪会有“先有青堆子,后有庄河”的说法。

去年冬、今年春,记者与专家们先后两次踏访青堆子,孙惠芬新作笔下的青堆子旧时到底什么样?这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老街区,而今呈现着一种怎样的容颜?

从冬到春的两张面孔

从冬到春,季节的变换,让青堆子呈现出两张不同的面孔。一张藏在冬季,一张生于春天。

初去时是去年初冬一个气温骤降的傍晚,青堆子老街竟然比庄河市区还冷得多。不知是由于暮色制造的错觉,还是被凄风吹乱了视线,影影绰绰的联排平房蜿蜒在空无一人的街巷两侧,让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现实感,有着说不出的古香古味。

再去时是个阳光充沛的午后,春的气息已经弥漫了整个辽南,可是一到老街,风就大了起来,冷得人禁不住把手往兜里揣。微微扬起的沙尘之中面目清晰的老街,没有收起它历史的痕迹,却也无法隐藏现实的无奈。

街边走过一个腋下夹着两根枯枝的老人,看上去像是从几十年前的画面中走出来的。烧火,这枯枝的用途比老人给人的感觉更为久远。百年前,柴草是这里的商家居民主要生活原料。而今,旧时秋末冬初热闹的柴市幻化成了一个模糊的背景,却把依然取柴生火的老人映衬得愈发分明。

清楚得刺眼的还有那些瓦当残存的精美和缺损的对照。如今,住在原古镇四大商户之一华兴泰大院里的张德成,根据自己的记忆和长者的描述,绘制了大院门窗曾经的面目。这是一张美得难以形容的图画,青堆子的先民,不仅把房子当作居住生活的空间,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和表达。

比花纹之美更令人无言的是这种美感的破坏和消失。“文革”期间,青堆子很多如这样精美的房屋装饰都被毁坏了。即使如此,那些残存的也足以令人为之赞叹,这些不起眼的瓦当细看之下形态、雕花都有差异。有的还能看到明显破坏的痕迹,有的却只能从张德成这样的有心人之处寻觅了。但张德成这张绘图只可给人看的,却决不许复印、拍照,他说这是别人理解不了的坚持。

依港而兴的一种源流

两次踏访,都明显感觉到青堆子老街比别处冷,这不是我们的错觉,恰恰和青堆子兴起、兴旺的历史有关。老街和港口相距不过300米左右,海风吹低了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曾经也因为货船靠岸后离街上店铺很近,而使青堆子得以因港而兴。

“唐代,有僧人在此结庐作庵,人烟渐集而成村落。明晚期,发展成为滨海商业小镇……清乾隆二年(1737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港口集镇。”《庄河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6年后,青埠正式开通。因而到了嘉庆年间,商业愈发繁荣起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庄河建厅时,青堆子设商业特别区,已经有居民约400户、3500人。港口的兴起,也让青堆子成为关内直鲁流民涌向东北地区的中转地之一。

青堆子有个颇有诗意的旧名——“青口”。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港口已具雏形,当年来往船只看到的只是小镇南面一带,由于那里有一个叫“青堆子”的土坨而更名。这样说起来,就连“青堆子”之名都和港口的兴起脱不了关系。

从造酒、造纸,到织布印染、机械修理,直至铸造与盐业、金银铜锡匠铺……在这片不大的区域中,遍布了大大小小各种行业。“除了鞋油厂,什么都有。”王玉发这样说,“到了1921年,包括小摊床等在内已经有三百多家商户,有名可查的就有120家。”盛、兴、和、义、永……这些常用的有着中国传统吉祥意味的字在这些老店名里用得最多。

繁华流转的几分旧颜

一个外表已经被部分粉刷涂抹、换上塑钢窗的大院,却因为两扇锈迹斑斑的大门跳脱出来,王玉发说它们已经150岁了,竟然就是当年在各地有三十多家分号的福庆和的原大门。

据王玉发调查,青堆子有大院商号几十处,留存下来较好的有22个,居家小院保存完整的也有14个。而这些只是老街现存4000余间历代房屋中的一部分,属于中国古建筑,基座多用本地青色花岗岩建造。这花岗岩来自百余年前的张洪全石坊,还曾被旅顺博物馆选中,由石坊老工匠精雕了一对石狮子藏于馆中。

沿街都是低矮的平房,走进一处老房子后院才发现别有洞天,竟然有个二层木楼,这就是王玉发所说的老街6处二层楼中现在仅存的一个。午后的阳光下,雕花镂空的整排木门和楼梯,现出一种近乎灰白的极淡的粉色,隐约可辨的尘土和褪去的颜色一样,诉说着它们久远的历史和蒙尘的现在。主人赵海山在梨园唱戏时颇有名气,楼是自家在民国时期买的,以前是自家开的鞋店。

赵海山家门前,立着一块长方形几乎与窗同高的石块。这块现在看来的“无用之物”,却是旧时很多买卖家不可或缺的夹杆石。夹杆石本应是埋在地里的两块,顾名思义可知中间夹立着商业招牌。老街商户多是前店后坊,隐藏在普通外表之下的老房子,很多都是从前的买卖家。

如今,旧时一家挨着一家的商户大多已经归于民宅。可是曾经繁华的气息,却如这般时不时地从一个小小的物件或者细节中蹦出来,提醒你它曾经的存在。

已经翻新的普化寺门边的一块元宝形石块,孙德宇说也是旧时留下来的;王玉发发现,张中道家的晾衣杆曾是经受海水浸泡的船坞篙子,历经百余年而不朽;一处有着对开老木门小房子的女主人,有几分骄傲地说她家的大梁已经有400年了。老街里每一样看上去不起眼的物件,不知浸透多么久远的历史和故事。

连接记忆的“四”条老街

如今老街南端的渔市街可谓“有街无市”,昔日四十多家渔商,连接草市、菜市、肉市,天天开张、交易活跃的景象只能靠想象来弥补了。而王玉发说,曾经的渔市街“有市无街”,其实算不上一条真正的街。清末,老街就已经形成,那时,东西街叫下街、南北街叫太平街、官衙街则是财神庙街。

渔市街北的青堆子清真寺是辽南地区较早的,清道光年间就已经存在,不过那时的大殿只是40平方米的3间草房。19世纪末,清朝爱国将领左宝贵扩建成砖瓦结构、现在的规模。如今大殿西墙外挂的一块阿拉伯文匾额,据清真寺阿訇介绍,是“文革”时期被人保存起来,后来又献给清真寺的。清朝来自河北沧州的回族移民,就这样带来了他们的习俗和文化,特色小吃“炸油香”很是有名。

以港兴镇的青堆子,最早的庙宇可想而知定是供奉海神娘娘的天后宫,也就是现在重建后的普化寺,可惜寺中如今让人一眼看出“旧”来的只有那块庙碑了。鼎盛时期,建于唐、元、明、清4个朝代的12座庙宇,分布于老街巷之中。在道院基础上建立的卍字会,经常接济百姓。保存尚好的卍字会大院里,能从旧时的牌坊、墙上的“卍”字石雕看出从前的痕迹。还有天主教、基督教,从港口而来的外面世界的气息,赋予了青堆子独特的气质。

“这棵老槐树,我太熟悉了。小时候到下街姥姥家,经常路过它身旁,枝繁叶茂。可惜,现在几乎枯死了,有种苍凉意味。”孙德宇说的这棵老槐树,就在以前的城隍庙前,是王玉发整理记录的老街9棵老树之一。因为它作为“城隍庙的遗物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因为和孙德宇儿时的记忆相联,这棵树的存活于他便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有一些失落的记忆,并非因为遗忘,而是它们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晚空中一些最亮的星星就属于这个情况。”李方在《天涯猎户星》中这样写道。但愿孙德宇的树、青堆子的“星星”不会消失,更不会被人们视而不见。

图片来自大连老吉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2c6f70101690x.html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雨中,辽南名镇百年老街庄河行鈥︹Γ1205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