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寻古】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标签:
庄河青堆子古镇普化寺天后宫 |
分类: 古迹遗址方志 |
大连庄河青堆子古镇
来源:http://bmyjdz.blog.163.com/blog/static/16707086020119410454014/
“唐代,有僧人在此结庐作庵,人烟渐集而成村落。明晚期,发展成为滨海商业小镇……清乾隆二年(1737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港口集镇。”《庄河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6年后,青埠正式开通。因而到了嘉庆年间,商业愈发繁荣起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庄河建厅时,青堆子设商业特别区,已经有居民约400户、3500人。港口的兴起,也让青堆子成为关内直鲁流民涌向东北地区的中转地之一。
青堆子有个颇有诗意的旧名——“青口”。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港口已具雏形,当年来往船只看到的只是小镇南面一带,由于那里有一个叫“青堆子”的土坨而更名。这样说起来,就连“青堆子”之名都和港口的兴起脱不了关系。
庄河青堆子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渔船和商船在此停泊,并修建了庙宇。传说唐太宗派薛礼征东时,士兵在此登陆。因为登陆处有一个小坨子,士兵管它叫“堆子”,立碑于其上,碑上刻“青堆子”三字,作为标记,以便凯旋时再从这里乘船回家。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做青堆子。到了清乾隆年间,青堆子已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渔业港口,相当繁荣,所以当地流传有“先有青堆子,后有庄河”的说法。
青堆古镇现今所存的具有清、民国老式古建筑,其规模、数量、面貌完整程度在整个辽南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青堆古街看青砖黛瓦、翘脊硬山式建筑,恍若回到了明清时代。当年沿街鳞次栉比的商铺,后面的住宅及仓库、加工厂,历经岁月变更交替,仍是旧影留痕。
青堆子以港兴镇,最早的庙宇是供奉海神娘娘的天后宫。此外历史上还有普化寺、玉皇殿、城隍庙、火神庙等,现仅有普化寺。供奉海神娘娘的天后宫就在普化寺的寺院内,和普化寺是一个寺院。
青堆子还有一座清真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十九世纪末由回族出身的爱国名将左宝贵集资扩建。民国时期又改建门楼,扩建五间讲堂,形成现在的规模。
几年前,曾去过青堆子,看了普化寺和清真寺。前些日子,再一次去青堆子,除普化寺和清真寺外,还看了古镇老街以及其中的华兴泰油坊旧址、国高旧址等。华兴泰油坊旧址有着200多年历史,三进的院落,现为民居,保存得依然完好。国高曾是一所学堂,晚清重臣、爱国名将李秉衡,就是从这里走进大清朝廷的。李秉衡因出身于耕读之家,深知底层百姓疾苦,所以为官期间清正廉洁,被称为北直第一廉吏。
驾车走丹大高速,青堆子下道。下道后南行进入青堆子镇,古镇老街以及普化寺、清真寺都在青堆子镇南部。
青堆子的历史气质向海而生
文/大连日报记者 周代红左正红摄影/元起
从西向东看渔市街
“青堆兴、孤山浪,庄河不赶趟。”这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青堆子正式开埠后,民间曾流传的俗语。青堆子不仅兴起得早,而且一度在庄河三镇中最是兴旺。难怪会有“先有青堆子,后有庄河”的说法。
去年冬、今年春,记者与专家们先后两次踏访青堆子,孙惠芬新作笔下的青堆子旧时到底什么样?这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老街区,而今呈现着一种怎样的容颜?
从冬到春的两张面孔
从冬到春,季节的变换,让青堆子呈现出两张不同的面孔。一张藏在冬季,一张生于春天。
初去时是去年初冬一个气温骤降的傍晚,青堆子老街竟然比庄河市区还冷得多。不知是由于暮色制造的错觉,还是被凄风吹乱了视线,影影绰绰的联排平房蜿蜒在空无一人的街巷两侧,让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现实感,有着说不出的古香古味。
再去时是个阳光充沛的午后,春的气息已经弥漫了整个辽南,可是一到老街,风就大了起来,冷得人禁不住把手往兜里揣。微微扬起的沙尘之中面目清晰的老街,没有收起它历史的痕迹,却也无法隐藏现实的无奈。
街边走过一个腋下夹着两根枯枝的老人,看上去像是从几十年前的画面中走出来的。烧火,这枯枝的用途比老人给人的感觉更为久远。百年前,柴草是这里的商家居民主要生活原料。而今,旧时秋末冬初热闹的柴市幻化成了一个模糊的背景,却把依然取柴生火的老人映衬得愈发分明。
清楚得刺眼的还有那些瓦当残存的精美和缺损的对照。如今,住在原古镇四大商户之一华兴泰大院里的张德成,根据自己的记忆和长者的描述,绘制了大院门窗曾经的面目。这是一张美得难以形容的图画,青堆子的先民,不仅把房子当作居住生活的空间,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和表达。
比花纹之美更令人无言的是这种美感的破坏和消失。“文革”期间,青堆子很多如这样精美的房屋装饰都被毁坏了。即使如此,那些残存的也足以令人为之赞叹,这些不起眼的瓦当细看之下形态、雕花都有差异。有的还能看到明显破坏的痕迹,有的却只能从张德成这样的有心人之处寻觅了。但张德成这张绘图只可给人看的,却决不许复印、拍照,他说这是别人理解不了的坚持。
依港而兴的一种源流
两次踏访,都明显感觉到青堆子老街比别处冷,这不是我们的错觉,恰恰和青堆子兴起、兴旺的历史有关。老街和港口相距不过300米左右,海风吹低了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曾经也因为货船靠岸后离街上店铺很近,而使青堆子得以因港而兴。
“唐代,有僧人在此结庐作庵,人烟渐集而成村落。明晚期,发展成为滨海商业小镇……清乾隆二年(1737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港口集镇。”《庄河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6年后,青埠正式开通。因而到了嘉庆年间,商业愈发繁荣起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庄河建厅时,青堆子设商业特别区,已经有居民约400户、3500人。港口的兴起,也让青堆子成为关内直鲁流民涌向东北地区的中转地之一。
青堆子有个颇有诗意的旧名——“青口”。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港口已具雏形,当年来往船只看到的只是小镇南面一带,由于那里有一个叫“青堆子”的土坨而更名。这样说起来,就连“青堆子”之名都和港口的兴起脱不了关系。
从造酒、造纸,到织布印染、机械修理,直至铸造与盐业、金银铜锡匠铺……在这片不大的区域中,遍布了大大小小各种行业。“除了鞋油厂,什么都有。”王玉发这样说,“到了1921年,包括小摊床等在内已经有三百多家商户,有名可查的就有120家。”盛、兴、和、义、永……这些常用的有着中国传统吉祥意味的字在这些老店名里用得最多。
繁华流转的几分旧颜
一个外表已经被部分粉刷涂抹、换上塑钢窗的大院,却因为两扇锈迹斑斑的大门跳脱出来,王玉发说它们已经150岁了,竟然就是当年在各地有三十多家分号的福庆和的原大门。
据王玉发调查,青堆子有大院商号几十处,留存下来较好的有22个,居家小院保存完整的也有14个。而这些只是老街现存4000余间历代房屋中的一部分,属于中国古建筑,基座多用本地青色花岗岩建造。这花岗岩来自百余年前的张洪全石坊,还曾被旅顺博物馆选中,由石坊老工匠精雕了一对石狮子藏于馆中。
沿街都是低矮的平房,走进一处老房子后院才发现别有洞天,竟然有个二层木楼,这就是王玉发所说的老街6处二层楼中现在仅存的一个。午后的阳光下,雕花镂空的整排木门和楼梯,现出一种近乎灰白的极淡的粉色,隐约可辨的尘土和褪去的颜色一样,诉说着它们久远的历史和蒙尘的现在。主人赵海山在梨园唱戏时颇有名气,楼是自家在民国时期买的,以前是自家开的鞋店。
赵海山家门前,立着一块长方形几乎与窗同高的石块。这块现在看来的“无用之物”,却是旧时很多买卖家不可或缺的夹杆石。夹杆石本应是埋在地里的两块,顾名思义可知中间夹立着商业招牌。老街商户多是前店后坊,隐藏在普通外表之下的老房子,很多都是从前的买卖家。
如今,旧时一家挨着一家的商户大多已经归于民宅。可是曾经繁华的气息,却如这般时不时地从一个小小的物件或者细节中蹦出来,提醒你它曾经的存在。
已经翻新的普化寺门边的一块元宝形石块,孙德宇说也是旧时留下来的;王玉发发现,张中道家的晾衣杆曾是经受海水浸泡的船坞篙子,历经百余年而不朽;一处有着对开老木门小房子的女主人,有几分骄傲地说她家的大梁已经有400年了。老街里每一样看上去不起眼的物件,不知浸透多么久远的历史和故事。
连接记忆的“四”条老街
如今老街南端的渔市街可谓“有街无市”,昔日四十多家渔商,连接草市、菜市、肉市,天天开张、交易活跃的景象只能靠想象来弥补了。而王玉发说,曾经的渔市街“有市无街”,其实算不上一条真正的街。清末,老街就已经形成,那时,东西街叫下街、南北街叫太平街、官衙街则是财神庙街。
渔市街北的青堆子清真寺是辽南地区较早的,清道光年间就已经存在,不过那时的大殿只是40平方米的3间草房。19世纪末,清朝爱国将领左宝贵扩建成砖瓦结构、现在的规模。如今大殿西墙外挂的一块阿拉伯文匾额,据清真寺阿訇介绍,是“文革”时期被人保存起来,后来又献给清真寺的。清朝来自河北沧州的回族移民,就这样带来了他们的习俗和文化,特色小吃“炸油香”很是有名。
以港兴镇的青堆子,最早的庙宇可想而知定是供奉海神娘娘的天后宫,也就是现在重建后的普化寺,可惜寺中如今让人一眼看出“旧”来的只有那块庙碑了。鼎盛时期,建于唐、元、明、清4个朝代的12座庙宇,分布于老街巷之中。在道院基础上建立的卍字会,经常接济百姓。保存尚好的卍字会大院里,能从旧时的牌坊、墙上的“卍”字石雕看出从前的痕迹。还有天主教、基督教,从港口而来的外面世界的气息,赋予了青堆子独特的气质。
“这棵老槐树,我太熟悉了。小时候到下街姥姥家,经常路过它身旁,枝繁叶茂。可惜,现在几乎枯死了,有种苍凉意味。”孙德宇说的这棵老槐树,就在以前的城隍庙前,是王玉发整理记录的老街9棵老树之一。因为它作为“城隍庙的遗物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因为和孙德宇儿时的记忆相联,这棵树的存活于他便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有一些失落的记忆,并非因为遗忘,而是它们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晚空中一些最亮的星星就属于这个情况。”李方在《天涯猎户星》中这样写道。但愿孙德宇的树、青堆子的“星星”不会消失,更不会被人们视而不见。
图片来自大连老吉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2c6f7010169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