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概说】文化历史悠久的马刚乡

标签:
历史悠久马刚乡高丽山城址烽火台 |
分类: 古迹遗址方志 |
文化历史悠久的沈阳市沈北新区马刚乡
编辑 / 瑞雪烹梅
马刚乡是沈阳市唯一一个以烈士姓名命名的乡镇,原名为刘千户屯。马刚原名马吉瑞,1923年生于河北省安国县西伯章村一个贫农家里。15岁参加八路军,1945年随359旅77团来沈阳刘千户开展武装斗争。1946年2月与国民党207师遭遇,马刚同志一人阻击敌人,掩护同志撤退。同年5月,内部叛徒合谋策划,假装敌人围攻,马刚同志挺身出外观察,被叛徒高云程黑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3岁。马刚牺牲后,原葬在清水台乡二道沟村,1949年乡政府将马刚墓迁至马刚乡政府旁。2006年10月,将马刚烈士墓及沈北新区内的所有革命烈士墓均迁移至董楼子村的马刚烈士陵园。
马刚乡文物遗迹众多,文化历史悠久。近日,经过区文物管理所领导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小组实地考察和专家论证:马刚乡行政区内共有14处文物遗迹。分别是:营盘山唐代山城遗址、董楼子村石头山高句丽山城址、中寺村大孤南山高句丽建筑墓群遗址、白家坟烽火台遗址、中寺村中寺山财神庙、中寺村西沟遗址、下寺村古井、王刚台村七圣祠遗址、柳条河南辽金遗址、柳条河碧霞宫(金花娘娘庙)、下寺村大孤山西坡遗址、三家子村王家坟东明代烽火台遗址、马刚林场青铜遗址、洋什村南山坡高丽墓。
网上查得的资料如下:
【重走马刚】
有时很无奈,沈北新区二普资料的缺失让我们很多时候想不起来利用原有资料,其实早在去年调查时我就把沈阳市文物志上的遗址点都汇总起来交给了魏老师他们,但在调查时却忘记去查一下,今天回头再看发现中寺遗址早有记载,应即我们所说的大孤子西坡遗址,此外还发现了马刚乡有两个遗址我们未调查,一个是马刚林场青铜时代遗址,一个是马刚桥西辽金时期遗址,故而今天着生前往调查这两处遗址。
林场院内我们走来走去,问来问去,只在河滩地里捡到了一块夹砂红陶器底,但始终未能找到这个遗址,不知是因林场栽植把地表的土都有所翻动造成遗址的毁灭,还是遗址在林场外,因时间原因我们未再继续寻找,等下次再沿长河去找一下。
桥西遗址很顺利就找到了,在原马刚烈士墓旁长河北岸,也就是马刚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址左右,在长河北岸砖厂取土形成的断壁上可见到厚约1米的文化层,土层为灰褐色,内含泥质灰陶片、器底、白瓷片和石块等物,有一块为石块的堆积,可能为房址。因遗址大多位于村庄下,故其确切的分布范围很难确定,只是根据询问的情况大致确定约20000平方米。
【三家子的烽火台】
三家子村在马刚乡的东南方向,与董楼子、洋什相邻,处于长白山余脉的棋盘山山脉,地多丘陵,村南为河谷,河水汇入村西的洋什水库。
在村东的王家坟山脚下和村西的白家坟脚下均发现有明代烽火台遗址,现场可采集到布纹瓦、青花瓷片、粗瓷碗底、酱釉缸口沿等遗物,王家坟山肢下两个台址相距仅10米左右,应为石砌,基础还可见到几块巨石,现距地表高1米有余,一号台略呈圆角方形,二号台可见一方角,地表未见青砖块。白家坟山下的台址遗物很少,采集有绿釉陶片、布纹瓦、青花瓷碗底等,现高约2米,碎石块较多,估计应为土石夯筑,现为镘头形。
洋什村据村碑载原为养鱼池,地势较低洼。经询问未见古代遗存,仅数日前调查发现之南山高句丽古墓。
【王岗台的泉眼】
王岗台村据村碑记为清代王姓家族居住于高台地而得名。村庄以泉水和豆腐著称,看似村庄象个洼地,村中心就是一处水田,实则村子属丘陵地带,高低起伏,错落有据。传说村中有百眼泉水,清初皇太极选择百年之后的归葬地时曾考虑该地,但当时仅找到了99眼泉水,不够百眼之数只好做罢,时人叹之!第100眼泉水据称在一户农家屋内灶眼下,等该居民搬迁后,人们才在灶眼下发现了这个泉眼,据说现在该泉眼还在出水。村里人都说喝这里的泉水身体好,秒得病。据王村长讲曾对“大龙眼”的泉水进行过化验,是低纳矿泉水,为一级饮用水。村里最盛时有大小矿泉水厂十余家,现在一家也没了,全黄铺了。
我们在村里确实看到了许多还在涌动的泉眼,不定哪个地方就出现一洼清水,哪肯定就是一个泉眼所在。王村长带我们先到所谓的“二龙眼”,原有企业在此开发经营,现已成废址。据说在开发时,推土推出了龙石和龟石,迷信的企业主和村民都来观看和祭祀。我们到现场看到了哪些神奇的石头,发现这些石块为海底沉积相,石块表面有蚌类化石一层,故而看上去象是龙鳞。“大龙眼”还在汩汩向外涌着,旁边有一个小屋,有人看守着,水很清,也很洌,喝着略有甜味。大龙眼东北的山岗上经调查未发现古代遗址,山顶被挖出一个大坑,坑中有水塘,有一户人家在此居住,水塘中有鹅鸭嘻戏,风景独特。村内据说原有关帝庙一座,早已被毁无存。
离开王岗台到马刚村,村中有一石碑,碑文记载大清同治六年重修盛京城北刘千户屯七圣祠,祠内供奉有关帝、火神、山神、马王、龙王等神祗。在石碑旁还可见石柱础和一些石构件,应为七圣祠上之物。当地居民说早年这地确有一庙,大概一亩来地,石碑就在原地未动。庙地现被1971年盖的浴池所占,浴池南还有一片空地堆放杂物,地表可见小青砖残块。记为七圣祠遗址。
【消失的烽火台】
马泉沟村位于铁营子村的东面,村内有一户人家,老爷子很爱收藏,清末民国至现代的一些农具、缸、罐、石臼等收藏颇丰。魏老师拿出一些农具介绍它的使用功能,让我们年轻人很是受教育。随后在老乡的引导下,我们去调查东台子。
东台子位于马泉沟村的东面,在一处缓坡地,地表已不见凸起,据说是修路时已将其彻底毁弃。该地整个位于一个盘地之中,东隔一条小河沟为群山,北面即为簸箕形的山体,南为河沟谷地,西为马泉沟村。地表可见到布纹瓦和少量泥质灰陶片、青砖残块、酱釉缸胎瓷片,推测应为明代烽火台的腹里台,与北台子,南台子均有所关联。
南台子位于马泉沟村的南面,在乡路旁,地表平坦,同东台子相似,两者相距0.85公里。南台子距北台子2.4公里,东台子距北台子2.85公里。地表可采集到布纹瓦残片和少量酱釉缸胎瓷片等物,但范围不大,仅有50平方米左右,且不见文化层。两台址周围均未见其它历史遗迹。
【营盘山山城】
今天调查马刚乡铁营子村,路上先看了一下所谓的“北台子”,位于铁营子村北107省道路东,现已了无踪迹,只有当地居民还能指认该地。我们去现场看了一下,仅发现数块磨损严重的泥质灰陶片和一块厚布纹瓦(辽),未见到有青砖块,据说台子是石筑的,但现场也没能看到任何看似加工过的石块。在铁营子南还有一个“南台子”,据说也已推平,但今天没能去调查。
随后,我们进入铁营子村,村北因是山地,故有护林队员在此看护,我们开始询问,村里关书记和几位护林员还有一位正路过的92岁高齡的栾姓老者均介绍,该村北有一营盘山,山上有石臼(当地俗称石对子)。一位护林员称见到过我们拿的陶片。随后,我们在护林员的带领下前往营盘山。在山的半山腰即为发现石臼的地点,当地为一片现代坟地,叫赵家坟,护林员说在墓葬的封土上见到过陶片,但现场多为乱草,很难见到陶片等遗物。
我们分头调查,魏老师发现这块的土棱子能形成一个圈子,可能是一座古城。我走了一圈后,认可了魏老师的看法,确实是一座古城,并且经过细致的观察,在现场找到了一些夹砂红陶片和泥质灰陶片,由此更证明了此处为一遗址。
经初步调查得知,该城址位于铁营子村北的营盘山半山腰的坡地上,依山势而建,平面略呈椭圆形,东为顶部,较窄,紧靠城墙有一高台,是城内的制高点。西面较为开阔,设有两门,现可见两个豁口。城墙为山皮土和石块混筑,高处可达3-4米,个别地段被毁无存,基宽约5米。城墙依山势从低向高处延伸。城内自西向东随山势上升,但坡度不大,较为平坦,城内区域被正中的一条山脊分为两部分,两个城门均位于城的西墙低处,入门处均非常开阔。城东部即为一突兀的高台,台顶约有50平方米,较为平坦。城内大部分区域已为现代坟所侵占。在城内采集到的遗物有夹砂红陶片、器底和泥质灰陶片、黑色火山岸的石臼等。推测山城的年代为青铜时代和高句丽时期。
城址距北台子约1公里。位于石台子山城正北方,相距5.3公里。与董楼子高丽城山城相距1.4公里。三个城址基本呈一条直线。
【董楼子高丽城山城】
还记得是在十年前,在石台子山城发掘时,曾问李老师,在石台子山城周围是否还有同时期的高句丽城址,他说在董楼子和新屯村各有一座小型山城址,结构与石台子山城类似,应为高句丽时期的。
此次前往马刚乡调查,董楼子的山城址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地点,今天终于如愿心偿。山城位于董楼子村的东南方向的一座小山丘顶部,石台子山城的正北方,山城东为一条公路,属棋盘山山系与平原接壤地带,站在山城之上可北眺整个西部和北部的平原,是石台子山城北方防御的桥头堡,一旦有敌军想从北面偷袭(从此至石台子均为山地,较为隐蔽)石台子山城,在董楼子高丽城山城城顶可一览无遗。
山城为圆形,城墙应为石砌,可见有数块巨石平砌的痕迹,但石块很难看出人工痕迹,墙高约2米,周长219步,估计约110米,东南开一门,门宽约3米,城中有一高台,城内到处都是荒草,此外还见有许多巨石,未发现陶片等遗物。城墙外5米为一道城壕,宽约5米,深约1米。城址北面为断崖,故而壕沟至断崖则止,在城的东北角有几块巨石,非常突兀,可能也是城内一了望点。
该城址为石砌,规模较小,且距石台子高句丽山城还远,推测应为石台子山城的卫星城,也即石台子山城的一个外围哨所,起到监视北方防区的作用。该城址内的高台是否为烽火台,现已很难看出,如进行试掘则效果更佳。该城址对于研究石台子山城的外围防线,高句丽山城址的布局,防御系统等有着重要意义,因其位于村庄之外,现为荒地,值得进行一个简单的保护。在石台子山城编写报告时,我认为应将其写入防御一节。
【马刚乡调查的第一天】
今天安排调查马刚乡,乡里的文化干部不在,特意让一个姓杨的管民政的同志接待我们。马刚乡有10个行政村和2个自然屯,面积60平方公里。简单介绍了我们的任务和要求之后,杨同志决定带我们先到中寺村。中寺村据沈阳市文物志记载,1973年曾在村西的采石场发现过古生物化石,经鉴定属新生代第四纪。
村里安排一位纪老先生陪同我们调查,并提供了几个线索。中寺村的地理环境为南北为山地,中间为河流——长河,蒲河的支流,现在看就是一条臭水沟。村部所在就是一座古庙,但已被毁无存,村里仅保留几块碑刻,一块在村部门前,一块在纪先生家附近,一块在距此村部3-5里的南沟里,盖在一井沿上,上有文字,记为咸丰二年。其余各点我们一一落实。
先到中寺后山上的一个溶洞看了一下,距山底有近20米,沿口不大,但可容人,洞底为岩石,淤土不多,未见文化遗物或堆积,应为一天然溶洞。而后前往财神庙遗址,遗址高程与溶洞差不多,距马路100米左右,面积约有50平方米,发现有青砖和石建筑构件。遗址前有一颗大枫树,应与庙为同时期,树径1米有余(距地表1米左右),高近20米,树冠覆盖面积近100平方米。时代应为清代。
随后,我们前往西河沟,即长河在村西部分,在河沟断壁上发现了辽金时期的灰坑及遗物。西河沟辽金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主要位于长河的南岸,地层堆积可分三层,一层为20厘米厚的耕土层,二层为50厘米厚的黄色淤土层,三层才为辽金时期文化层,厚约30厘米,此层下,包括二层下均开口有辽金时期的遗迹,大部分应为灰坑,个别为石砌建筑,可能为房址。灰坑填土为灰白色,可见布纹瓦、青砖、淡绿釉碗等,深1米左右。
第三个地点为此次重要之发现,在大孤山南沟,即大孤山的西南坡地上,有大量的积石墓,现场采集到夹砂红陶片、石斧残片、绳纹瓦等遗物,可以看出明显石块砌筑的情景,年代大致应从春秋战国至高句丽时期,或就是高句丽时期的墓葬。现场可以看到有20个的石堆,但已有多个被盗掘。
中午吃饭时又到中寺后山看了另一个天然溶洞,开口不大仅有50厘米直径,直上直下,至2米多深后向旁拐,内部淤积较甚,不明原理,但不象是人工开凿出的。
午饭后前往发现古生物化石的采石场,现场的石洞已不存,被推土机推毁,仅可见洞中的淤土,不见其它古生物化石或人类遗物。记点后离开。
【石台子山城墓葬区调查之一】
今天仍前往辉山街道,魏老师的打法是先调查已知的文物点,不论其在哪个村。所以今天主要调查羊什村南山的高句丽墓葬区和蔡台子烽火台址。在孙科长和南楠的带领下,我们直奔羊什村,进山路口有人把守,防止清明烧纸引发山火。我们一直延路向上走,过了山顶到了山的南坡,终于在路边找到了那座墓葬。此即《2004年度沈阳石台子山城高句丽墓葬发掘简报》中所提到的2004SSM5,其资料如下:
刀形墓
据现场调查看,附近还有几处有碎石堆积,不知是否墓葬,按理而言应该还有,但当年调查时未发掘,或许不是墓葬也未可知。因不能发掘,故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