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蒲河源头铁岭横道河子

标签:
沈北新区铁岭横道河子乡教育旅游 |
分类: 古迹遗址方志 |
横道河子满族乡:一宫两陵石像生出自这里
来源:辽沈晚报
横道河子满族乡,位于铁岭市铁岭县东南部,横道河史称浑头河,因努尔哈赤在此地争战而得名,后因蒲河水横贯乡境而改名横道河。这里满族人居多,占总人口的48%,1997年设满族乡至今。
横道河子居铁岭、抚顺、沈阳三市交汇处,是东北独有的“鸡鸣三市”之地,这里的野生榛子园因盛产“清宫贡榛”闻名东北;这里有丰富的地下矿藏资源,硅石、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居多,其中玄武岩开发于明末清初,著名的沈阳“一宫两陵”所采用的石料大都取之于横道河的想儿山上。
纵贯横道河子乡的沈平公路前身是古驿道,这里走过努尔哈赤麾下的八旗劲旅,走过掀起辽北抗日烽火的义勇军……而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沈阳“一宫两陵”内很多雕工精湛的石像生也源自横道河子。
横道河子满族乡地处长白山南麓余脉,因蒲河水横贯村境而取名横道河,蒲河之水渊源于横道河的想儿山山脚下,缓缓流入棋盘山水库。
【博主附记】铁岭地处辽宁东北部,素有“较大城市”之美誉,拥有四大名片,因养育了著名笑星赵本山、潘长江被誉为“小品艺术之乡”;因培育了阎红、陈跃玲、吕刚、刘宏宇、孙福明、李卓等6位世界体育冠军被誉为“体育冠军之乡”;因是曹雪芹关外祖籍和《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高鄂与著名红学家端木蕻良的故乡被誉为“红楼文化之乡”。因盛产能源被誉为“煤电能源之城”。
【博主附记】蒲河因两岸生有大量蒲草而得名,是浑河重要的支流,发源于铁岭县横道河子乡想儿山,在辽中县老观坨乡黑鱼沟村汇入浑河,全长205公里。蒲河从蒲河镇邵家河子村流入沈北新区,贯穿沈北新区蒲河新城的辉山农高区、虎石台和道义开发区,流经33.3公里,于道义镇道义三村出境。境内河床宽度20-130米,境内流域面积达191平方公里。
萨尔浒大战的重要分战场
明清萨尔浒大战是两个王朝国运消涨的关节点,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大战的主战场在萨尔浒山(今辽宁抚顺东),而其重要的分战场则在横道河子乡。
横道河子乡东部以前有个三岔儿堡城,现在分为东西三岔子两个村,其地形是由东、西、南3个沟壑组成的盆地。记者随横道河子乡老乡长潘启良来到三岔儿堡城故地,经潘启良指点,发现左侧的山坡上有一道隆起的“土棱子”,“这就是明代边墙的遗址。 ”潘启良说。
明初,在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边九连城的宽甸境内建有防御边墙,此段边墙北接李千户至平顶堡,经想儿山、五家沟南山,向东南至高台山,再向南至抚顺市郊区进入本溪,这里的边墙以土为主。
如今的沈平路古为驿道,想儿山岭为驿站,设有墩台、烽火楼,三岔儿堡即为当时的边堡,供屯兵之用,方圆1公里左右,可屯400-500人,堡墙以砖石垒砌,规模较小。
公元1618年,明朝兵分四路围剿后金,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从开原出,经三岔口,过尚间崖,进攻苏子河。努尔哈赤抓住明军兵力分散这一弱点,集中十万八旗兵,首先击破杜松大军,力斩杜松。然后挥师北上迎击马林军,兵至三岔儿堡与马林兵马遭遇。努尔哈赤亲自带兵迎战,半个时辰不到,马林兵马折半,落荒逃回中固镇,全军覆没。三岔儿堡大战惨烈至极,《奉天通志》记载:“马林兵败三岔儿堡,尸骨遍野,血染水赤。 ”
后金时期的八旗军凶蛮异常,见明军杀,见汉人百姓亦杀,在萨尔浒大战中,北起三岔儿堡、南至本溪杨千户,汉民村庄均毁灭于这次战火,此后,这一带就成了满族人的繁衍生息地,这里的汉民大部都是清朝以后由关内移民而来的。
三岔儿堡在明代有座兴隆寺,也毁于这场战火。西三岔子小学即原兴隆寺故址,现为村委会办公所,办公所门前至今尚有3个明代的石狮子,2个体型较大的石狮仍“蹲”在大门口两侧,一开口一闭口。一个小石狮子闲置于院内,据说还有一个石狮子曾被人们埋在地下,但具体位置无人知晓。
横道河子乡盛产优质石材
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沈阳“一宫两陵”内有很多雕工精湛的石像生。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石像生所用石材十分讲究,要质地坚硬、纹理细密,尤其供帝王陵寝装饰之用的石像生更是石材中的上品,而这些优质石材基本产自横道河子乡的武家沟。武家沟在横道河子满族乡的中心地带,位于蒲河源头的下游,这里村民的姓氏,大部分都姓“武”,来自山西,是个大家族,至今保存完整的家谱。在武家沟村,记者发现农民家的大门柱上多镶有小石狮,一打听方知,原来这个村的武氏家族其祖先均为石匠,世代以凿石塑雕为生。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无论建都还是筑陵都需要大量的石料,但沈阳地处一马平川的原野上,到何处去寻找优质石材呢?负责工程设计的邓公池愁眉紧锁,但努尔哈赤却胸有成竹。
原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途中,曾在横道河子乡的三岔岭小憩,突然,从山上滚下来密密麻麻的石头,努尔哈赤走近观瞧,发现均为上好的建筑石料。
努尔哈赤将这一线索告知邓公池,邓公池顿悟,立即布置人手上山采石。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邓公池不久后获罪被斩,他留下的工程由侯振举接办。
当时的沈阳不过是弹丸小镇,哪里去找石匠?侯振举是山西洪洞县人,他亲自返回家乡招来当地有名的石匠武氏一家。长者名曰武鳌,他带着三个儿子踏上了漫长的闯关东之路。那年头兵荒马乱,还没到山海关,最小的儿子就走丢了,武鳌只好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想儿山脚下,这两个儿子,一个叫武登科,一个叫武豋(音:dēng)。
武氏父子自此在想儿山脚下安家,开始了凿石塑雕的职业。塑雕陵寝用的石像生开采难度很大,石像生一般高两米、长三米,山脚下的石头根本用不上,武氏父子须得登上山顶,冒着生命危险开凿质量好的玄武岩。
那时开山取石,用的不是炸药,全凭手中的钢钎,上百吨重的大石头只能在山上就地雕琢,父子三人带领一批学徒工匠,披星戴月,吃住在荒郊野岭,凿出的一块块石砖方方正正,如刀切一般,雕琢出来的石狮、石马等石像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努尔哈赤看着自己寝地威严雄伟的石像生十分高兴,第二天御驾想儿山,犒赏武氏家族,赐武氏家族为皇族镶黄旗,凡武氏生儿不当兵、不负徭役,世享其福,武氏家族于此繁衍生息,人烟渐稠,武家沟也因此而得名。武家沟村西北武氏祖陵上,有一座墓碑,详细记载了武氏的来历和武氏家族为沈阳“一宫两陵”所立的汗马功劳。
抗日总队“不当亡国奴”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入东北,东北三省的广大民众和一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不顾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不抵抗命令,自发组织了救国军、自卫军、反日总队等各种武装进行抗日,这些武装后来就被称为抗日义勇军。在横道河地区,由赵亚洲、兴玉生、肖品三等热血青年组建的抗日总队率先燃起了辽北大地的抗日烽火。
仅两个月的时间,赵亚洲的队伍就发展到了几百人,单骑兵就有三百人。在横道河的三岔子地区,诞生了最早的抗日队伍——赵亚洲的抗日总队。
赵亚洲制定的总队纲领是“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队员一律佩戴红色袖标,袖标上写一行大字“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旗杆上挂白布条黑字“抗日总队”,矛头直指日本侵略者。
抗日总队曾发动过攻击沈阳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因友军失约,骑兵不善于巷战,加之联络手段落后等原因,进攻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秘书长王子安等十几人被俘,义勇军伤亡较大,但这次战斗却沉重打击了日伪气焰,显示了辽北人民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抗日爱国精神。这次战斗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日本侵略者产生了极大威慑力。
【博主附记】赵亚洲抗日总部。赵亚洲原是沈阳铁路路警,“九一八”事变后,他和杨井良、杨振东等人在抚顺、铁岭交界的偏僻山区联络当地民团组建起一支抗日武装。后来,从沈阳撤出的兵工厂卫队营营长那锡山部下的部分东北军官兵以及王以则卫队连的部分士兵也相继加入。到1931年底,赵亚洲抗日总部发展到近2000人。赵恩常是富家子弟,因被“胡子”掠去当了首领,手下有千余人,报号“长江好”。于德霖、张景恒等人多次到大甸子一带动员赵亚洲、赵恩常等人参加抗日义勇军共同抗日。开始时,赵恩常对德霖等人不信任,怕是假的。为此,于德霖又特意去北京救国会给他们领来了委任状,任命其部为抗日义勇军第三十九路军。1932年1月,赵恩常带数百人与抗日总部进行了联合。与此同时,在开原、西丰一带活动的绿林首领“金山好”也率千余人来到鸡冠山一带,在共同抗日的前提下与抗日总部联合起来。后来,许多著名绿林豪杰如“绿林好”、“东边好”、“打天下”、“扫北”、“五洲”等也都参加了抗日总部。这样,抗日总部由原来五六百人发展到3000多人。赵亚洲任总司令,“金山好”为副司令。
这次抗日义勇军攻打沈阳的义举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力地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在政治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打乱了沈阳日伪政权组织庆祝“满洲国执政”粉墨登场的所谓“国庆”部署。事后,国内一些报刊乃至国外的一些通讯社都报道了这一消息。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是日伪在南满的统治中心,又是侵华日军首脑机关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手持大刀土枪的义勇军敢于袭击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对东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都是巨大的鼓舞。
火烧不死、鸟不筑巢的神松
横道河子乡的最西端是红带沟,在红带沟的后山,生长着一株老松树,巨松树基直径1.7米,树高25米,树冠直径26米。 2001年,横道河子乡从沈阳森林公园请来一位专家鉴定,获知这棵古树的树龄约为1800年。
这棵古松被横道河人称为“神松”,此松有三大神奇之处。一:火烧不死。 1975年,村庄着火,这棵松树被大火烧成黄黑色,但次年竟奇迹存活,不减当年神姿;二:鸟不筑巢。此树周边的树木上百鸟筑巢,唯独此树无一鸟筑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三:分不出单株还是双株。远望双株,近看单株,双叉一南一北,初看双柱,细看是一株,年长的老者称其为夫妻树或阴阳树。
横道河不仅有神奇的古松,还出了一位令人啼笑皆非的“冒牌皇帝”。清末,横道河子乡有个舞龙的刘某, 1911年的秋季,他闲逛到了沈阳中街,听说这里有个金銮殿,是真龙天子住的地方,他在沈阳故宫门前踱来踱去,趁门卫不在意,一溜烟就进了宣统皇帝溥仪的陪宫。金碧辉煌的故宫令刘某看得眼花缭乱,宫内静悄悄的,无人打扰,他脑袋一迷糊就进入梦乡。
辛亥革命前夕,清朝政府风雨飘摇,国库空虚,溥仪的陪宫只有少数留守人员,管理不严,加之天黑,谁也不会在意有外人进入,一般人也不敢进入故宫,这就为刘某提供了在金銮殿上睡一觉的机会。
次日早晨,故宫留守人员开始了一天的例行巡视,突然发现金銮殿上坐着一个人,于是悄悄告诉领班:“皇上来了”,领班一听,这还了得,立即通知所有陪宫大小官员,到金銮殿前朝贺天子驾到。殿前跪了一大群人,齐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僵持了大约一刻钟,一个大胆的官员斗胆问道:“殿上可是宣统皇帝?”刘某听后答道:“什么宣统不宣统,吾乃当朝干统皇帝!”众人听罢大惊,定睛一看,原来竟是一个破衣烂衫的人假冒皇上,于是立即将其收监,等待发落。
按清朝法律,犯下如此大罪,按律当斩,且要灭门九族。消息传到横道河,刘家人惊慌失措,能跑的都跑了,不能跑的都改了姓氏。说来也巧,当时北京城爆发了辛亥革命,溥仪自身难保,哪里还有精力顾得这些小事,沈阳故宫报上的折子一两个月未见回复,宫差们干脆把刘某放了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