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故事汇编8

(2009-09-25 07:46:02)
标签: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八德故事汇编

国学

教育

分类: 国学诗词笔记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故事汇编8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故事汇编8

 

教学篇

一 蔡老师孝母

 

蔡礼旭老师生于台湾,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①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后来,在大陆各地蔡老师为教师、家长、学生、企业人士和社会团体(包括大专院校、监狱等)讲演。2004年年底在香港开办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②,以德行教育为主要科目,更是获得高度肯定,众人纷纷感觉到这是现代人迫切需要的必学课程。

蔡老师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辞辛劳地奔走于世界各地,讲解《弟子规》,但他在忙碌之中还时刻惦念着自己的母亲,每周同母亲约定好在固定时间必打一次电话,以免母亲牵挂。有一天,有位老师参加蔡老师讲《弟子规》的学习班回去后,给蔡老师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说:“蔡老师,我认为《弟子规》有糟粕。”蔡老师很平和地问他,请问哪一句是糟粕?他说:“‘晨省昏定’是糟粕,一天要问父母两次,太麻烦了。”蔡老师就对他说:“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一天思念几次,无时无刻。母活100岁,常忧80儿。有一个老师说,在春秋季节,孩子蹬被子,母亲的被子盖得很薄,为的是冻醒后给孩子把蹬的被子盖上,然后才能睡安稳。父母连睡觉都挂念孩子,更何况在白天的时候。当孩子早晨起来一个躬鞠下去,说:‘妈妈爸爸早上好,昨天睡的好吗?’,这时父母发现你的额头发亮,代表昨天晚上觉睡得很好,父母很高兴、很放心,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心更快乐的事情;晚上放学回来主动问候父母,父母一看气色不错,在学校应该没有打架,没有跟同学、老师有冲突,觉得孩子在学校很愉快度过一天,父母也很放心,一天两次问候能减少父母很多的担心。”那个老师听完蔡老师讲的很有道理,但话锋一转,便指责蔡老师说:“你就没有做到‘晨省昏定’。”其实,我们学习圣贤经典不能学死,因此蔡老师笑着回答说:“假如现在我早上问一次,晚上问一次,我妈妈会不高兴地说,你不知道长途电话费很贵吗?所以我们在孝顺父母时一定要顺乎亲意。”

我们早晚问安最重要的是让父母安心,如果早晚问安让父母在那里担心你花那么多钱,那就跟孝的本质背道而驰。真正能让父母安心的绝对不是一天打三次、五次电话,而是你的道德学问、为人处事能真正让他们信得过,那才是真正不让父母操心,所以尽孝要重本质,不能死在形式上,应该通权达变。

当然从小懂得早晚问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本质是一样,是对父母的关怀,是让父母不担心,但是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异。所以蔡老师是固定一个礼拜打一次电话回家,他的母亲在那个时间,听到电话铃响就知道是儿子打来的。有时候蔡老师太想母亲了,才过三天就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会有意外的惊喜。所以我们只有抓住本质活用圣贤的教诲,才能够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活状态当中,把它运用得很灵活,把它发挥得让父母欢喜,让所有接受我们的亲友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这种魅力。

不仅要对我们的父母有这样的孝心和恭敬之心,与此同时对我们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长辈都应如此。因为我们的大家族就是一棵大树,我们的父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长辈是家族的根,夫妻是树干,孩子、财富、健康和一切美好的果实,是树的枝叶花果。要想家族这棵树的枝叶花果悉皆繁茂,一定要用慈悲的爱,浇灌我们家族的根,也就是孝顺父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一切长辈。只有这样,这棵大树的根才能根深蒂固,同时也就枝繁叶茂,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将得到的一定是累累硕果。因此,孩子、财富、健康和一切美好的果实能够丰收,你只要这样去耕耘,那就在你眼前。

【注释】①耆:qí  ,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②《幸福人生讲座》的VCD40片装有两种版本,一个版本是蔡老师在“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讲的,时间为2004 年11月20 日—30 日;另一版本是蔡老师于2005年3月6日至13日在澳洲讲演。登陆www.amtb.org.tw,可以看到全部内容。

 

二 一个玩笑 抱憾终身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所以,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三 苹果的教训

 

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里脸色怪怪的。因为小孩子比较单纯,做了坏事容易显现在脸上。这位母亲很有警觉性,就去翻了孩子的书包,结果发现里面有三个苹果,孩子解释说:“我们几个同学路过卖水果的摊位,顺手拿了这几个苹果。”这位母亲立刻带着孩子到水果店,恭恭敬敬给人家鞠个躬,说:“对不起,我的孩子拿了你的苹果,我跟你道歉,我没有把孩子教好,要多少钱我马上付给你。”她的孩子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的这种举动,我们相信孩子的惭愧之心一定会被唤醒,从而终生记住这个教训。

可是有些孩子说谎话时脸不变色心不跳,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从小犯错时,父母没及时抓住时机遏制住,说谎话说习惯了,习惯成自然。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也要告诫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物虽小,勿私藏”,除了不可以偷,不可以拿,同时要教导孩子不要吝啬,不要什么东西都先想到先留给自己,要培养他乐于助人的行为,因为施予比接受更有意义啊!假如孩子从小就吝啬,长大之后也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气。

 

 

四 孝的真谛

 

有一位许老师听蔡老师讲中国文化的课程,听了之后她非常欢喜。她说:“听了三个月的课,觉得自己和家庭很受益,我希望能够回到故乡,把这些德行的教诲、圣贤的智慧,也让故乡的孩子有学习的机会。”蔡老师听后很高兴,马上拿了很多本《弟子规》、《德育课本》之类的教材送给她,同时把教学经验介绍给她,截至2004年11月许老师在故乡已经讲八个月了。

有一次她的父亲打电话给她说:“女儿!你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父亲很高兴,你的行为也让爸爸觉得很光荣。”一个父亲讲出这样的话,代表父亲对她回馈乡里的行为很认同,而且我们相信她的父亲也有造福社会的志向。当子女继承父母的志向做回馈社会的时候,能真正让父母心生欢喜、心生慰藉。

许老师在教孩子《弟子规》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经文之前,她非常用心,首先买了一大袋的荔枝带回故乡去。回去之后她教导这一句教诲时,引导孩子说:“我们学‘入则孝’,要能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一定要好好侍奉父母。而别人的父母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有付出,所以任何人的父母都值得我们尊重、尊敬。”又解释说:“我们学完之后就要马上做到。”讲完之后,就让这些孩子拿着她自己买来的荔枝到整个乡里去送给长辈们。就这样一群孩子在乡里跑得不亦乐乎,每个长辈接到孩子们送来的水果,内心都非常欢喜。整个乡里,这种敬老爱幼的风气在那一天实在达到了顶点。

第二天,父亲又打来电话给女儿,告诉她:“乡里面很多的长辈都打电话到家里来说,从来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这么样关心自己的家乡。”父亲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心情特别欢喜。女儿听到父亲这么讲,心里也很安慰。买一件新衣服给父亲可能让他快乐一时,而女儿的行为让他觉得光荣,感到欣慰,可以欢喜一辈子。

所以为人子女在孝顺父母当中,我们一定要从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慧这四个角度来尽心尽力。

养父母之身,就是对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在古书中记载,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就要把他当小孩一样关怀照顾。老人家在晚年容易觉得孤独,而身体也比较虚弱,所以我们要能够常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然后尽这一份孝心,给我们的孩子做出好榜样。像在季节交替之际,温度变化特别大,这个时候假如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家里,就应该打电话问问父母有没有御寒的衣服,棉被够不够用。这次电话一打,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觉到你处处关怀老人的身体,能感受到父母的孝心。你身为父母,以身作则非常重要。

养父母之心,就是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说常给母亲打电话,听出来母亲在想念我们,这个时候不等母亲开口,应该主动回家去看看。

养父母之志,《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就是说,用自己的德行才能去奉献社会,才能扬名于后世,让所有社会人士感受到,某人有这样的成就,能为社会作出如此的贡献,也是他父母教育的成果,这就在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最后要养父母之智慧,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纵使有钱也不见得快乐。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钱,但是每天在那里想有一千万、想有两千万。有一千万了,再看看别人一千二百万,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当中。

孔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戒“少者戒之在色、壮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实这个“得”说的就是贪,贪这个、贪那个,别人的孙子又怎么样,自己却没有,常常就在这种情绪当中,很难快乐,很难知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机会,趁父母心情比较好,引导他们对这些贪念要懂得放下。

告诉父母钱够花就好,家财万贯,还不就一日三餐;广厦千间,每天夜眠只需床六尺。可以给他们讲个小故事:春秋时,有一天,孔子带学生们去泰山游玩,半路上看见一位穿着破烂的老人坐在路边自弹自唱,显得非常快乐。孔子问他:“你这么贫穷,怎么还这样高兴呢?”他说:“我快乐的原因很多,一是天地间以人为最尊贵,而我有幸是个人;二是许多人早早地就去世了,而我活到了九十岁,你说我能不高兴吗?”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他真是位明白事理的人啊!”所以人生要知足常乐,让你父母能够把一些贪念慢慢放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引导父母接受圣贤教诲,让他们的心能够安住在圣人的智慧中,这样晚年就会愈走愈清净,愈走愈自在。如果父母的晚年能如此的话,那我们的孝道就做得圆满了,孝的真谛也就找到了。

 

 

五 舅舅对外婆的关怀

 

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他的外婆去世了,全家人都很悲伤,在外婆的骨灰送往道场的路上,司机便加快了车的速度,这时他的舅舅马上提醒司机说:“你不要开得这么快,我的母亲不习惯坐快车,坐快车她会不舒服的。”舅舅的话给这位同学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他非常感动,感觉到舅舅对外婆的关心仍然像外婆还活在世上一样。他回到学校跟老师讲:“老师,我舅舅是不是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了?”所以,当父母离开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对父母的恭敬之心绝对不能有丝毫减少。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到烈士墓前诚敬地扫墓呢?就是要追思那些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感恩他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与康泰。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都知道,现代家庭经常出现夫妻不合,发生口角的现象。小孩看到父母这样的情形,在他心目当中就会引起了这种观念:父母之间吵架,我跟别人吵架也是理所当然的。

有一位女士,一次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没有注意到五岁的儿子在身旁。后来两个人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夫妻俩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了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打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在儿子的面前进行。

还有一个家庭,孩子一生气就摔东西,他的母亲咨询蔡老师,如何改掉孩子的坏毛病?蔡老师反问她:“你们夫妻吵不吵架?”她说:“吵!”蔡老师又问:“吵架时摔不摔东西?”她回答:“摔!”蔡老师说:“病根找到了,都是你们父母做的‘榜样’!”

可见为人父母的,在家里的言行举止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注意。因为孩子很小不能明辨是非,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身为父母在家里要特别留心观察小孩,在相互交谈时,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而父母以身作则必须要有“本钱”,“本钱”是什么?自己必须有道有德。因为《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中的“听”,过去没有简化的“聽”字,左边一个“耳”字,右边一个德行的“德”字,子女要听父母符合道德的教育。

父母如何才能对子女做好道德教育呢?《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即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又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因此父母必须自己明理,自己有德行,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然,父母对子女可能会产生误导,以至于影响到他们的前程。

做父母的不仅要注意自身的修养,更要懂得做人一定要孝顺父母。蔡老师在《幸福人生讲座》中告诉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育,第一要立志;第二要力行。而圣贤教诲的根是在“孝道”。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做到自己有修养了, 孩子就会有修养;你做到孝顺至极,那孩子一定也会像虞舜一样孝顺你。这是一定的真理。

 

 

七 《弟子规》显圣镜

 

有一位女老师参加学校的旅游活动,在上车时,比她年轻的男老师都冲在前面,没学过《弟子规》的老师上车后都坐在前排。她一上车就想劝这些年轻的老师到后面坐,将前面的座位让给年长的老师。她用“怡吾色,柔吾声”的语气说:“女士优先,你们怎么不让我们坐在前面呢?”于是有位老师就把稍前一些的座位让给了她。然后,当她看到年长的老师一上来,马上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年长的老师,自己坐到了后面。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的本分,但由于缺乏圣贤教育,使有些个别老师的德行甚至还不如学生。有个学生学完《弟子规》后,母亲带他到朋友家做客,母亲进屋后接了一个电话,没有坐下,客人让孩子坐,孩子不肯坐,让自己的母亲先坐下,并说:“妈你不坐,我不能坐。”

通过上述老师和学生事例对比,让我们值得深思: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是传道,而自己没有道,怎么传?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丢掉了老祖宗五千年的圣贤教育,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无论老少,都应该补上这一课,向老祖宗学习。

古代老祖宗们都有家规承传了几千年,我们应该把《弟子规》作为我们的家规,我们也要将自己的家规承传下去。告诉孩子有这样一件衣服:它不用花钱,不会旧,不会坏,而且随着你年龄增长,这一件衣服会愈来愈美丽,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庄严,你穿上去的时候,别人都对你非常恭敬,这一件衣服是什么?那就是“好习惯,好德行”。当你做到《弟子规》中的一条,你就帮这件衣服织了一针,每做一条织一针,你把它统统做到了,这一件衣服就织得非常完整,而且光芒四射,别人都会起而效法的,那你的身教就会影响周围的人,逐渐会影响这个社会,你也将成为圣贤之人。所以我们一定要以《弟子规》为根基,同时不仅让孩子学习,我们家长必须首先学好以身作则,全家掀起学习《弟子规》的高潮,家长给孩子做出圣贤的样子,这样《弟子规》就真正成为彰显圣贤的一面镜子了。

 

 

八 女儿的警诫

 

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在外忙于应酬,很晚才回家,尤其在酒桌上,又身不由己,喝酒难免有时会喝过量。有一位朋友,一天晚上喝得晃晃荡荡回到家,他的小女儿见了,就对他说:“爸爸,《弟子规》里面说:‘饮酒醉,最为丑’。”这个爸爸听了很惭愧,觉得自己的错误被这么小的女儿给指出来,自己都几十岁了,还不如几岁的孩子,在女儿面前的确有失尊严。所以,后来再遇到这种场合,他就会跟朋友们说起这件事,以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在孩子面前出丑。他的朋友也就理解他,并能注意饮酒时有节制。

在生活中,因为喝酒影响家庭和睦、危害身体健康的事例比比皆是。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家庭,平时比较和睦,可是丈夫逢酒必喝,喝酒必醉。这时家里的妻子和儿子就大难临头了,到家后,丈夫开始耍酒疯,张嘴就骂,举手就打,妻子和儿子吓得躲在家里的角落里不敢惹他,他却还抓着妻子的头发拳打脚踢,儿子上来求情,他还恐吓说:“拿刀宰了你。”当他酒醒的时候,妻子多次提出要跟他离婚,而他却跪在妻子和儿子的面前求饶,说再也没有下次了。然而,“酒后无德”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没有办法,妻子最终同他走上了法庭。离婚后,他喝酒的次数更多了,最后,死在了酒桌上,他真成为“死不改悔”的典型了。

还有个别人被宴请,不知道对方的“良苦用心”,让他尽兴地开怀畅饮,喝到最后,自己觉得很高兴,不应该说的话、不应该办的事,也说了、也办了,他是把应该装在肚子里的东西倒出来了,把不应该装的东西装进去了,这样不仅对自己的人格有伤害,更有甚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对以上的现象我们应当要引以为戒,对于喝酒一定要有节制,酒并不是不能喝,喝酒也有学问,当金榜题名、他乡遇知己、有朋自远方来时,我们可以小酌,但要适可而止,这样不仅可以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并增加友情,同时喝酒适量对身体的血液循环也是很有益处的。但要牢记,“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还需要强调的是青少年阶段,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还不成熟。这时候,还没有自我控制、自我生活的能力。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能饮酒、抽烟;喝酒醉倒就更不应该了,这样既不雅观,又伤害身体,长期下去还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国家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许买酒和进入酒吧饮酒,我们也应该借鉴这些好的做法,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家长们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形象,让他们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九 父母榜样的力量

 

例一  有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在家很受爷爷的娇惯和宠爱。因为他的母亲有兄弟姐妹四个,父亲有兄弟姐妹三个,他们都没有小孩,再加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个老人疼爱他,真可谓“三千宠爱于一身”。有一天,他的爷爷在吃饭时跟所有儿女们说:“我这个孙子,他说的话就是我说的,打他就是打我。”小朋友的父母学佛,知道孩子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于是他们就自己教。一天晚上回到家里吃晚饭,母亲打五谷粥给他吃,他说:“我要吃面。”母亲没有理他。到九点钟时,母亲又问他吃不吃粥,他还要吃面。九点半又问,这时他饿了,就把五谷粥很快吃完了。

他的母亲带他到经典班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礼仪和德行。见到老师时对孩子说:“来给老师鞠躬。”这个孩子由于被爷爷娇惯,他始终不会鞠躬。母亲给他做样子,一连鞠了五次,他都“如如不动”,他母亲着急上班就走了。走到学校大门口,感觉这个机会不应该错过,否则以后更难教了。就立刻打了电话给孩子的父亲,让他马上过来。父亲过来后,就一直站在孩子的面前给老师鞠躬,不知道鞠了多少个,孩子最后“哇”的一声哭出来了。小孩一哭说明他心中惭愧,躬就鞠下去了。夫妻两个不简单,用身教教育小孩。

后来这个班的老师说:“这个孩子的学习,同他的礼貌成正比,效果越来越好。”刚好是这个小孩的生日,老师给孩子讲:每一个人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要常常想报答母亲的恩德。结果这个孩子说:“今年的生日我不要蛋糕了,我要实现父母的一个愿望,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学会做人。”

例二  一天,国学启蒙中心一位老师的孩子,在听到奶奶叫他时,他说:“你别吵了。”这位老师很敏感,马上说:“快给奶奶道歉。”婆婆说:“这么大热天的,6岁的孩子道什么歉。”这时这位老师立刻就给婆婆鞠了一个躬,并说:“孩子没教好,我向你道歉。”当时孩子眼泪就掉下来,她接着又对孩子说:“你犯了错误,奶奶没有骂你,还念念为你着想,还怕你热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婆婆听后很感动,立刻就走开了。后来让孩子做打扫卫生、洗碗等家务活,婆婆都没阻拦。所以我们做很多事,一开始一定会有一些阻力,但是你一定要坚持下去,会有很好的结果。这个孩子当天在日记中写到:“有两个我,一个是好的我,一个是不好的我,他们两个常常在那拔河。”所以孩子这么小,不好好教,长大后就会变成坏习气的奴隶,都要过着认贼为父、被烦恼贼控制的生活。所以从小就要克服掉不良习气,长大后就会用自己的智慧做好任何事情,我们家长一定要把好孩子的成长关。

例三  一位老师学习完《弟子规》之后,深刻体会学了就应该要做到。学了“入则孝”之后她觉得自己的孝道距离经典的教诲还有差距,所以她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力行。在“五·一”放长假时,她回到父母家里,刚好遇上她的生日。她回去之后搬了三把椅子,请外婆、爸爸、妈妈坐。然后对着父母说:“我已经三十五岁了,三十五年来让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做错了一些事情,现在我已经学习圣贤教诲,往后我一定尽心尽力做一个孝顺的女儿。今天是我的生日,更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我要向母亲行三跪九叩礼。”说完之后就拜下去,当第一拜拜下去时,母亲眼泪就流下来;第二拜再拜下去,在旁边看着这一幕的儿子,不由自主就走到自己父亲的身边开始帮爸爸按摩。其实并没有人跟孩子讲任何一句话,而孩子只是看到母亲在拜自己的父母,在行孝道,那种德行的力量无形当中给孩子很大的震撼,他不由自主地觉得好像自己不为父母做些什么怪不对劲的,所以就去帮爸爸按摩。

后来回到自己家,刚一进门,这个孩子就对着父母讲:“明年我生日也要拜你们两个。”可见教育最省力的做法是:以身作则。我们在家里就要先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做一个好榜样给孩子看。

现在很多父母买很贵的水果,买回家里还要偷偷摸摸藏起来,等公公、婆婆去睡觉了才拿出来悄悄地说:“儿子赶快过来,这是妈妈特意给你买的,快吃,别噎着。”儿子除了吃得很高兴外,保证还会将此法学得很彻底,长大后他买水果也只给自己的孩子吃。所以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这个“人算”就是自以为聪明,偏私偏爱,而没有循天理天道、循孝道做事;“天算”这个“天”,就是自然的法则,天意的道理。如果你违背天道而行、违背正理而行,吃亏的还是自己。你用自私的心教孩子,孩子就学你的自私,你用孝心教他,他学的就是孝心,当我们以身作则之后,孩子就懂得如何孝顺父母,所以教子的第一个关键是“以身作则”。

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学习以上几位家长以身作则的做法,孩子在犯错的时候,正是教育他的机会,要把握住这有利的机会,把他扶正,把根扎好,“苗”才能茁壮成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愿天下的父母都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那么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一定会竞相开放、硕果累累,我们的民族将永远立于不败之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