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各位,新年进步!今天有感而发,写得比较多,请用心往下看。
跟朋友闲聊,发现自己几点:1)真的不希望再窝在录音室,片场才是笔者的游乐园。为什么?自由。发行唱片,必须顾销路,年中争宣传,年底争奖项。当年新人一个,要唱爵士,被否决,无话可说。争宣传,面对八卦尖酸恶性传媒生态,厌倦。争奖项,你我都知道,刘翔跨栏快,因为他争得是运动奖项,与时间竞赛,时间很客观;电影奖项比较主观,但还是有几百位评审,再政治正确而获奖的电影也是好电影;艺术奖项比较主观,但还是可以有评审团;然而香港流行曲奖项,没有评审。那么你问,谁决定?公司高层决定。头衔都是什么总监,总裁,主席等。他们位高薪酬高,并不代表艺术水平高,而是生意头脑非常高。明白吗?有交易,有来往,歌好听不好听,所谓的‘火不火’,都可以打造。声势,可以虚张。当然不可太过,否则做得太出面,报纸标题,还是丢人。所以奖,是公司安排,公司争取。得奖,公司同事会告诉你,是他们的功劳,你的艺术抱负,在重重利益输送包围下,不堪一击。香港唯一较有公信力的奖项,是ifpi销量奖。按唱片销量算,够客观。因为就算唱片公司再有钱自己买回去,跟买奖无异,也总算笨得出面,笨得够真金白银。有些网友会说,靠,那些红歌星哪用公司宣传跑台,哪用谈什么生意?非也。难道大牌歌星刚出道时宣传不用跑?一样跑,不管谁火不火都要跑,跑多少跑多久而已。人中歌中,自然少跑;人中歌不中,那就看这人当时人气如何;人不中歌中,那就看这歌有多耐听;人不中歌不中,对不起,这位公司宣传看怕要捱通宵跑台。所谓的跑台,是宣传人员亲自去各大电台兼电视台,跟各大监制和唱片骑师拉关系,‘互助互利’,亦不存在什么法律抵触。只是近年唱片公司节省开支,宣传人员减少。离题万丈。总之,笔者爱音乐爱创作,可惜当年面对商业包装‘迎合大众’,不得已举白旗投降。片场又如何?自由创作角色设定,只要导演和制作公司许可。对白有难度有苦衷,下面会提及。有时甚至可以帮忙设计场面,给导演分担压力,不然主意干枯。决定权自然在导演手里,有些导演开明,有些传统,看缘份造化。不过有时候,制作公司声音大,凌驾导演,亦不少见。这不是好事儿,制作公司介入一般都是为政治或商业因素,咱们演员也只好随遇如安。总之,笔者爱演戏爱写作,尽管还是商业包装,但自由度相对大,创作力得到满足。偶尔有支持者说喜欢笔者的歌,在这里表示深切致谢。喜欢笔者的戏,在这里表示,会坚持下去。
2)前面提到,对白有难度有苦衷。为什么现在电影业这么渴剧本,制作公司,导演以至演员都为剧本头疼?大有原因。简单的说,是收入与付出不相称。编剧被严重忽略极长时间,以年代计。好了,编剧不写剧本,可以改行兼职生存,写小说行不行?行。但收入更少。就算作家韩寒,全中国十亿人口竟然才一个韩寒!受当代认可小说作家数目,跟过去鲁迅巴金年代也不知怎么相比,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按下不表。回题。畅销书籍,大多是‘如何升级至CEO?’‘发达秘笈’,跟电影电视剧落差颇大;香港更糟,最流行书籍,非八卦周刊莫属。内容当然不堪入目,私隐有价,杂志一份八块八(瞎掰)。明白了,社会节奏淘汰了这些深思存在,当编剧,很艰巨;那么过去的编剧又跑到哪去了?做生意,当监制,捞个盘满钵满,但那是八九零年代的事儿,近十年编剧要出头再难复见。这情况,真是集齐一套杯具,由编剧的生老病死都道了出来:有为编剧年轻时写了份好剧本,好不容易拍成电影,票房遭同期商业片打败;编剧愤愤不平埋头苦干,一直无人欣赏,至年迈被逼妥协,写了份有违半个良心的商业片,不料竟赢了个奖项,高兴时发现已患了癌;流离间,写了份作品遗爱人间,总结人生几十年电影写作对其个人和社群的影响...(喘气)。这题材不拍成电影,也够杯具。这就引申到下个题目:在看文章的你们。
3)互联网资讯发达,讯息源源不绝递送,人只须过虑,稍为消化即可。然而信息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单薄,要不是新闻一样的资讯物质,要不是哗众取宠,富渲染字眼,务求吸引眼球不择手段的字句。接收方也变得懒惰,懒得阅读分析,只要墨水印在纸上的都相信,给自己各样借口去关掉脑袋,停止思考。关掉脑袋休息没关系,关掉脑袋张嘴说话是问题,结果给人留下一个无理无礼的印象,姑且无意。看毕这段文字,消化过后,各位有什么感想?希望切莫着意小处字误,细节遗漏,而是从大方向去思考。这样,笔者任务达成,亦算为这些苟延残存的编剧朋友们做了点儿事儿。
后语:怀疑笔者是不是那位年轻编剧的朋友,答案是一点都不像。笔者写的,可商业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