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吹落浮华见真淳

(2025-07-18 17:44:14)
标签:

随笔

文化

诗评

杂谈

分类: 评论随笔

吹落浮华见真淳

 

吹落浮华见真淳

荒芜梦话的《风吹过》,以举重若轻的姿态,勾勒出生命从浮华喧嚣归于本真澄澈的精神旅程。诗中那股贯穿始终的“风”,绝非轻薄过客,而是一股强大的清醒力量,吹散迷障,引领还乡。

开篇即以张力十足的结构奠定基调。“天比心低”的倒装句法,精妙呈现了青春时期心气高远却视野困囿的悖论。随之而来的“行空天马”,本应象征自由不羁的创造力,却意外陷入“荒芜潦草”的泥沼——诗人以锐利的笔触点明:当我们一味追逐无疆的驰骋,往往忽略了脚下早已龟裂的土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在精心雕琢的词语碰撞中显露无遗。

时间在第二节化作轻盈的哲思。诗人“不小心抵近一个甲子”,将六十载光阴的沉重举重若轻地化为一声不经意的叹息,最终浓缩为数学公式般的顿悟。“混沌半生”的迷雾消散处,显现的是如格命草笔下“风只管吹”般的纯粹境界。那些曾被我们视为荒芜的岁月,此刻被重新解读——它们何尝不是灵魂深埋地下的育苗期?犹如叶嘉莹先生从“转蓬”飘零到“看花到海东”的蜕变历程。

“一加一”答案的浮出水面,并非智力的凯歌,而是生命层层剥离伪饰后本能的觉醒。它既是生命本质的终极隐喻,亦是复杂归于至简的智慧顿悟。诗人以科学式的明晰,精准度量出存在的核心重量。这恰似余秀华在《风吹》中描绘的蜗牛,纵然背负整个春天的沉重,依然执着地沿着内心的轨迹缓慢爬行。

尤为动人的是“码上几行”这一动作。“码”字原指粗粝的劳作,在此却升华为灵魂修葺的细腻刻痕。砖石般的文字垒砌,既构筑起抵抗精神荒芜的堡垒,也为内心躁动的天马铺设了最终着陆的跑道。诗人于此完成了从虚妄到澄明的关键转身,其精神与昌耀《紫金冠》中反复捶打意象的执着遥相呼应——每一个字都是砖石,垒砌的目的并非文字的城堡,而是为了让天马安然降落的坚实跑道。

结尾处,复沓的句式“比如现在”“比如此时”赋予当下神圣的仪式感。这轻声的呼唤,令人联想到戴望舒《寻梦者》中“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那份迟来的彻悟。当风最终掠过灵魂的旷野,扬起的并非尘埃,而是曾被我们误读、深埋的纯粹籽粒。

全诗结构如精巧的沙漏:上阕铺展往昔的虚妄与挣扎,下阕凝聚当下的澄澈与安宁。那贯穿始终的“风”,正是吹散浮华、唤醒本真的清醒之力。当岁月剥落所有伪饰,生命终显露出如初雪般纯粹的本真质地。我们幡然领悟:所谓精神还乡,并非回归某个地理坐标,而是让生命重归最初那个简单的方程——如同雪地上清晰的足印,纯粹,直接,毫无冗余。这或许正是诗歌抵达的终极力量:在风过之处,荒原尽头,屹立着洞悉“一加一”生命真谛的赤子。

荒芜梦话的笔名于此亦显深意:所谓“荒芜”,不过是蕴藏生机的待垦之原;而“梦话”,恰是清醒者穿透浮华的呢喃。诗人正是在“一加一”的至简方程中,找到了抵御虚无的永恒密码。诗歌最终证明,真正的澄明并非抵达复杂的彼岸,而是穿透所有纷繁,重返生命原初的纯粹本源。当风吹过灵魂的旷野,扬起的,正是那些被我们误称为“荒芜”的、等待破土而出的纯粹籽粒。

 

吹落浮华见真淳

 

附原文:

有风吹过

/荒芜梦话

 

曾经是一个天比心低的人

认真地说    我的内心

住着一个行空的天马

前半生走得荒芜而又潦草

 

不小心抵近一个甲子

无需回忆  无需研讨

混沌半生之后才发现

生活简单的如一加一

 

比如现在  我想写诗

比如此时  我又认真地

码上几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