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亮与六便士》引发的读书话题

(2019-08-09 23:45:06)
标签:

吹水求鱼

原创

随笔

读书

分类: 品茶听月(散文随笔类)
 《月亮与六便士》引发的读书话题


     《月亮与六便士》其序言有:“在这个以物质为上帝的时代,用浅薄的幸福、成功来量死你的世界,你该怎样过完你的人生?人生如梦,你是希望枕着月亮还是六便士?”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你看到的便是满地的六便士;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就会抬头看见月亮。
    
    上面这段话,来自陈婷老师的文章《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的开头,文章的副标题是读了《月亮与六便士》。不好意思的是,这段话刚看完,还没看下文,我就放下文章,迫不及待地准备去写自己的东西了。原因是,看了这段文字,引起我一些感慨,我发现我有一肚子话要说。关于毛姆的这部《月亮与六便士》只是一个引子,也许只是擦边球。
    
    对于《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我已经没有印象到底读过没有。也许年少时候有读过,也许没有。因为年轻年少时确实读过很多小说。那时读小说,大多是在课前课后课堂上偷偷的情况下读,在懵懵懂懂的情况下读,在求速度抢进度的情况下读,现在想想,大多已经模糊了,记不起了。读过没读过,已经无法确认了。
    
    说到求速度,抢进度,必须得说一说那时候的读小说情况。那时候的书大多是借的,要限时限点。同学多人也要轮流着读。这边没读完,那边已经在催了。尤其是那个在煤油灯下读书的时代,更要抢时间抢速度。我读小学甚至初中早期还是点煤油灯的,而煤油更是限量供应的(关于这种读书生活,我在很多年前的散文《油灯逸事》写过)。在这种情况下读小说,说真的,只求过瘾,只求快感,只求速度,现在想来,好多书读了也是白读,类似于本来可以在吃第六个菜粿就饱的情况下却多吃了前面五个那种情形。
    
    因而,年少时所有在煤油灯下,在课堂上老师的眼皮底下,用课本遮挡而藏在课桌底下,在写作业时间置于作业本的遮挡下,在被窝里就一点日光或灯光下,在别的同伴绣花补贴家用我却跟姐姐说头晕躺在床上躲在蚊帐里,甚至在每晚睡前争分夺秒中……所有的种种读法,几乎都是在抢读。就叫参加工作了,成家了,还仍然喜欢在周末的早上躺在床不梳洗不吃早餐地读,都几乎是在抢速度,抢进度读小说。甚至可以说,躺着看小说的时候远比坐着看小说的时候还多,当然也更舒服。以至后来人们说客气话拜读拜读的时候,我只想说,拜着读多辛苦,还是躺着读舒服。可以说,过眼的大多小说不是躺着福,就是抢着读。而躺着读,赶着读的小说一般都是抢速度,囫囵吞枣,消化不好,即便是读过了,也多是忘了,像鸟飞过天空,了无痕迹。国产的小说如此,外国小说更是如此 。
    
    对于外国小说,我似乎天生就不是那么感冒的。比如说,一大段一大段的心理描写,静物介绍,人名又是一大串长长的字眼,而写的事情多半又跟我们距离十万八千里,或者说,那些人物跟我们是十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而语言则是经过别人复述过来的,所谓的翻译的结果。我们中国有句话叫“话搬了三遍就变形”,甚至与原来的意思完全变了样。读外国小说,读那些被翻译了的语言,总觉得隔了十万八千里,与作者原来的意思也就很难一致了。因了这个原因,如果不是出于某种特别的需要,我一般不会主动去阅读外国小说的。我宁愿读一点中国的小品文,或者古人文章,中国人几千年智慧都在他们的文字里。
    
    年少时读小说,读文章,大多是随性而读,没有什么针对性,逮着了就读,读完就完了。不是为了研究,不是为了任务,也没有强烈的评论目的,所以,囫囵吞枣,过眼云烟,也没有去特别记住里面的“好话”“金句”,正因为没有刻意去摘录记忆,以至后来写东西需要引用的时候,往往得根据大意去查原文。
    
    躺着,抢着看小说的好处就是痛快,舒服,追求情节,但也就只图快感,就像吃东西只图口腹之快。至于营养呀,积点呀,我都不管,也不在意,就像吃饭一样平常。
    
    慢慢地,不知不觉却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在书里做评注,写感想,随时随地记下思想碰撞的火花,读书灵感。就是说,养成了读的时候手里要有一支笔,可以随手就是一写。而这个习惯的落实,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不能躺着来读,躺着读,就写不了。事实证明,后来许多评论赏析的文章,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第二个条件,必须是自己的书。别人的,借来的书你随便作评注,写字涂鸦,那是不道德。喜欢买书订刊物,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则是书非己有不能读也。但问题又来了,自己的书,读的时候不用抢,不用赶速度了,可以慢慢读了,则古人说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又变成了有道理的说法。因为自己拥有就不用赶了,可以放着慢慢读,那种来日方长的惰性,也造成了很多自己的书躺在书架上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被置于冷宫的美人。
    
    回过头再说,因为抢,因为赶,因为囫囵吞枣,所以大多数小说就情节啊人物啊甚至作者啊书名啊对不上号,这种情况很多,记不住的更多。哪些书有看过没看过,也记得不可靠。但印象中,很少外国小说能引我读两次或者以上的。当然,作为教科书的外国小说除外,毕竟要备课讲课,说只读一次是不负责任的。
    
    那么, 刚刚读陈老师说到的《月亮与六便士》我真的不知道以前到底有没读过,或者说,有可能读过但淡忘了也未可知。而对于开头引用的陈老师的文章这段话,我还是有一些感慨的。说一说我的感觉。
    
    从就《月亮与六便士》书名来说,月亮可能代表的是精神的,审美的,艺术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做梦的,或者说理想的;而六便士,很明显就是世俗的,物质的,甚至庸俗的享受的,形而下的。二者所象征的应该是精神与物质的意义了。
    
    前面所述,年少时读小说,图快感,不存底,过眼云烟。长大些年,读小说,读文章,则多少带着主动或被动的任务,写评论,为自己的本心写,为评判褒贬而写,甚至也有为人情而写。如果还只是囫囵吞枣就不负责任了,很多时候即便读着没有快感你也得读,也得评注写评论的情形也有。尤其是是自己的书,就随便注,也是图一时快感,不一定是用来评论的。但是,真正让人痛快的,还是那种为读书而读书,为快感而读书的纯粹生活。而不像后来,读书往往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或为评论,或为任务,甚至为了显摆。尤其是今天这种读书机会少,读书氛围不好的情况下,仿佛读书是一股清流,是一种特别高雅的事情,是为了印证那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赞美,是一种可以向人炫耀的事情那样,多少有些变味。
    
    借着毛姆这部小说,我还想说,像《月亮与六便士》序言说到的那种意思,也许年轻时会比较接受,甚至糊里糊涂地受其影响,但五十岁以后,到了孔夫子说的知天命的年龄,看问题想问题尤其是生活过了之后回头来审视这句话的可行性,真谛性有没有可以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时,便多了一份疑心,多了一种怀疑的态度。
    
    比如,我是这么想,人在年轻时,年少时,在做梦的年龄,总是在思考,人生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要实现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很多时候是在做梦,在制造梦想。但是,中年以后,老年时候,老是活在梦里就不合适了。这时候,人更关注考虑的,可能就是要怎样过好一种生活,或者说,想尽办法把一种生活过好,如此而已。所以,有关于“月亮”以及“六便士”的问题恐怕还应该放在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境遇来考虑,不可一刀切。
    
    年轻时候爱做梦,考虑着过浪漫的生活,很多时候是喜欢看“月亮”。中年之后,更注重于生活的质量与生命的保本。恐怕看重“六便士”便甚于月亮了。谁说过的,五十岁了,还在寻找梦想,寻找目标,那就惨了。我觉得这话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五十岁之后,不管你的梦想多么卑微,目标多么浅近,年轻时候多么荒唐过,荒废过,这时候你都要脚踏实地执着地去执行,去实现,步步为营,能实现多少就多少。如果连低小目标都实现不了,做不好,那么,再高大上的梦想目标也没用。
    
    为什么说老年人没有梦,老年人重养生。这问题其实简单,因为年轻时不爱惜生命,不懂生命,恣意挥霍生命,透支生命,老了的时候,受到惩罚,才知道生命的可贵,没有了生命什么也没有,什么都成空。梦想也好,月亮也好,没了生命,没了六便士,什么都甭谈。
    
    回头再说一说,对这部小说,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这个小说有个时效局限,我们说小说经典性,并不是说一定要适应全世界,适应全部人类历史而一成不变。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所倡导的那种生活方式,如果搁在现在的社会里,我想还是需要批判地接受。在当时的国度和时代,或许有需要,但是基于适应于个性解放,叛逆制度,反叛人性,破坏现有制度或者秩序的时效性,对于其他国家另外的时代便有些不适合了。尤其是抛弃妻儿而去过另一种荒唐的却自以为理想的生活这种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到底对时代的推动对社会公德的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在读完陈婷老师的全文后,我在下面写上了这么一段话:“在六便士和月亮之间,完全有第三条第四条甚至千万条路可走,而且大家一般人都在走着这些中间之路。总觉得,作家往往是现有制度,秩序,尤其是现状的破坏者。”当然,这只是极其个人的想法。
         
     20190809初稿 20190811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