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札记之
从元春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说起
吴望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说得不错,一部红楼梦,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观园,尤其充满人情世故伦理日常家长里短生活气息。而作为文学作品,又可称为文学手段文学技巧各种表现手法的大熔炉。以上这些,暂且不表,这里单说第十八回元妃省亲那一回的一点小事,也就是元妃把“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并命名“怡红院”那点事儿。
虽说这事是元妃省亲里千头万绪千件百件事中一件小小事,但是《红楼梦》里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引起蝴蝶效应。这不,就真有人在这点小事上搞出一堆大事来,且从一滴水中照出个大世界来。当然在这件事中,她也付出代价,通过这件事,让自己把本性全部暴露出来。这个人就是薛宝钗。小说原文是这样的——
元妃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择其喜者赐名。因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又改题:“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
这宝钗因见贵妃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而悟出贵妃娘娘不喜欢“玉”,又替宝玉翻出“绿蜡”的典故,而且往后的日子念念不忘,时时拿出来敲打讥讽宝玉。原文如下——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
那么,我们现在先来看看贾妃是不是真如宝钗所言,不喜欢“玉”字?全《红楼梦》里或者大观园里,通共也就“三块玉”(虽有林红玉,单一出场几乎就被改掉,可以不算),除了宝玉黛玉,还有一块妙玉,从元妃与这些人的关系来看,我们找不到她不喜欢玉的理由和动机啊。即便是妙玉吧,判词说她“过洁世同嫌”,很多人不喜欢她,但贵妃还单独去见过她。而从与自己弟弟宝玉和表妹黛玉这两块玉的关系来看,更没有理由说贵妃不喜欢玉。倒是那种百般疼爱、姐弟深情,却让我们读之动容。有原文为证——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
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
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这些原文完全可以证明元春就像母亲疼爱自己的儿子那样疼爱自己的弟弟,姐弟情深如此。哪里会不喜欢这块命根子的玉?
另一块“玉”黛玉是她的表妹,血缘关系非常亲近的姑表关系,这一块玉,是元春姑妈的女儿。我们可以设想,当日姑妈贾敏未出阁在娘家时,年幼的元春肯定也和姑妈一块生活过一段时间。姑妈是祖母最疼爱之人,元春“自幼亦系贾母教养”“且(与宝玉)同随祖母,刻未暂离”,可见元春宝玉,还有姑妈贾敏都是贾母极疼爱之人。俗话说,识性者同居,“姑惜孙同姓”,那么有才情那么有大家闺秀大家风范的元春,不可能不受到同样气质的姑妈的疼爱,以姑侄两人的才情性情,她们的关系肯定是融洽亲和,断不会像王夫人那样的寡淡冷漠僵硬没有情调,因而,这元春断然没有刚一见面就对姑妈的女儿也是“玉”的黛玉心生讨厌之理。
何况,黛玉宝钗做的诗确实得到元春的真心实意的赞赏,这种赞赏绝不是虚情假意的做表面文章的敷衍。我们可以从原文看到端倪——
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如果要对应的话,薛林二妹,即“宝钗、黛玉二人”对应的是“姣花软玉”,那么何人为花,何人为玉,不是很清楚吗?显然,玉指的是黛玉,贾妃眼里的软玉,完全是赞美喜爱之情,可见元妃也并没有不喜欢有玉字的黛玉。
那么,为什么元妃要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呢?
我个人认为,这正是元春的品性所在,也正是她热爱生命,寄托对其弟真情祝福的关键所在。元妃在整部《红楼梦》中尽管正面出场不是很多,但她对整个家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贾家的兴衰荣辱与她的存在息息相关。而这样一个贵妃,我们却看不到却看不到霸气,看不到盛气凌人,更看不到她颐指气使,更看不到乖戾之气。相反,完全是一派大家风范一副大家闺秀的雍容华贵,那样充满温情,充满亲和力。
我们可以从她对家人说的话,从对待宝玉及众姐妹的态度看出来,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热爱生命,看重亲情,而且富有情调的人。也就是说,她生命里感性的东西比理性的东西占据的份量更大。包括她为省亲别墅的题名赐名写诗改名,都可以见得,她是一个有才情有感情的感性的女性,不然何以能“才选凤藻宫”?她的个性基调,生命情感与宝玉黛玉更为接近,所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惺惺相惜。而这些,正全部体现在“怡红快绿”这四个字上面。
我们来看“红香绿玉”和“怡红快绿”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两组文字,从修辞角度来讲,表达的效果是不同的,而其寄望情感也正从修辞效果体现出来。修辞是什么?就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最佳的效果,这种排列组合形式就叫修辞。说真的,红香,是一种静态的呈现,红香,特指是海棠。也可说是花香,或者花发出香气;绿玉也一样,特指是芭蕉。只静态呈现其色彩,都是一种非常通俗甚至平庸的静态呈现,见不到情感,更见不到情调。但“怡与快”就不同了,都是赋予了一层可心的感情色彩在上面。“怡与快”都是有“心”旁的字,有人的情感在里面。这是情感在活动,跳跃的生命因子、负离子在里面活动,人便快乐,心便怡然了,所谓的心旷神怡。《兰亭集序》说到“快然自足”,这个快,就是表达生命快意愉快舒适的重要字眼。快意于、怡然于某事某物,是一个动感的世界。因而。作为“怡红快绿”浓重感情色彩的“怡红院”,人住在里面,本身就是一种身心的愉快的生命状态。从贵妃改的这俩字,完全可见对生命的热爱,情感的飞扬,以及对“玉”的珍惜,疼爱。
正因为疼爱,疼惜,才不让“玉”到处张扬,随便显摆,特别是作为门匾悬挂高处。再打个比方,君子如玉,君子不会过于显摆,炫耀,而是韬光养晦低调行事低调处世。何况“玉”是她疼爱的弟弟的“命根子”,哪能随便暴露在外面,高悬于门楼。从保护爱惜这块“玉”的角度考虑,从祝福自己的兄弟生活愉快生命健康快乐成长的角度看,“怡红快绿”都是最合适的,是有一种深情的祝福喜乐的寄望在里面的。
再说,“红香绿玉”太女性化了,宝玉本来就有些女性化,在女人堆里混,阳刚之气就有些先天不足,刚性不足而阴柔有余,就更不适宜用这个阴性十足的“红香绿玉”来命名这个她非常喜欢的地方,也是后来宝玉的起居之所“怡红院”。
宝钗显然是自作聪明,心机过重,聪明过头会错意,根本无法体察贵妃爱弟深意更无法深谙贵妃的丰瞻才调。而元春对弟弟生命的祝福,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都包含在“怡红快绿”这四个字里,这又岂是冷漠冷静理性世故圆滑故作深沉的薛宝钗能领悟得了的。
因了贵妃这么一改,让薛宝钗以为捡到了宝,窥探出贵妃不喜欢玉的秘密,才让她提醒宝玉不要再用“绿玉”,而帮他翻出一个“绿蜡”的典故。作者让宝钗暴露本性所采取的不动声色、春秋笔法的态度,让我们再一次惊叹作者刻画人物手段的高超。
“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况且蕉叶之典故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乾’,你都忘了不成?”
这个宝钗心心念念的“绿蜡”当然是指芭蕉。当然,在这里还是念念不忘她的“金殿对策”。那么,我们有得来把玉跟蜡来比较一下。如果说,玉是温润的,美好的,有感情色彩,有格调有温度的,由传统的美好寄意在里面的。古代说有匪君子,往往就与玉连在一块,这是汉字特有的语码,语言密码。我们说的“温润如玉”就是这么回事。而这个“蜡”字,简直就是宝钗的形象代表。冷漠,光有外表,无温度,无情调。正如这个“绿蜡”典故的出处“冷烛无烟绿蜡乾”的氛围那样,都是那么的毫无生趣。整个大观园里,谁最冷?答案只能是宝钗。只有宝钗堪配这个“蜡”字。为什么?这个蜡,几乎用到的地方都有贬义的意思。比如“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味同嚼蜡”,没什么味道,不好吃。扩而广之就是没有感情,没有温度,没有生命脉搏的象征。这不是宝钗性格又是什么?
有趣的是,玉和蜡,这两种事物的并列设置,又可印证作者每一章回中人物事件的两两比对的用意。“怡快”的生命热情,脉搏跳动,情感律动,与“绿蜡”的冰冷,死板、僵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而这种格调基调色调示谕人物性格形象的手段,在其它章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显现作用。像二十二回薛宝钗生日点戏点到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那支《寄生草》所表达的生命的无意趣,还有后来贾母刘姥姥发现的宝钗所住的雪洞般的“蘅芜苑”的生活清冷毫无生气,都是宝钗性格命运的一系列迹象一种暗示。其作用跟绿蜡的代言作用是一样的,那是与“怡红快绿”完全相反的一个冰冷的世界。
而更有趣的是,正是这首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完全是宝钗形象的写照。诗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芭蕉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的心思。”冷艳的未展芭蕉“内心藏了多少心事”,正是心机婊的宝钗的本性。由此也可见出作者用一滴水,照见整个大千世间的高超手段。
总的来说,大观园的题咏,贵妃的改字,宝玉的高贵气质,风流才调,黛玉的天机生成,风流潇洒,贵妃的雍容厚爱,良苦用心等一系列的文化行为艺术和品味,又岂是这个个聪明过头,好为人师,善于伪装,皇商出身,带着浓重市井气味甚至市侩意识的薛宝钗所能体悟得了的。这一细节,反倒把宝钗自己冷漠无情心机过剩的本性暴露无遗。
20190423世界读书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