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白家城村: 李白后人南迁之村落

标签:
李白连州白家城银簪杂谈 |
连州白家城村: |
李白后人南迁之村落
|
|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5月23日 来源: 清远日报 |
作者:李作描
|
|
着这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尽管旁边的地下河每天游人如织,可是谁也没注意到这个名叫白家城的古村落。 直到最近,该村成为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后,白家城这个名字才越发让人知道。对连州古村落有相当研究 的连州市文联主席曹春生说:“白家城是连州所有古村落里面最小的,保存得最好,最具建筑特色、民俗特色,省里专家第一次看到白家城都大赞其保存得好,相当能代表连州的古村落特点。” 李白后人南迁至此 走进白家城,小而精致。白家城门楼、李氏大屋、古门楼、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多间、古城墙等等都告诉你这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而石门当上有精美的石雕,每间民居都有精美的木雕,则告诉你这是个有文化的地方。走进这些至今保存着许多年前的生活状态和建筑原貌的古村落,宛如走进历史。 白家城始建于明朝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当时因为战乱,其祖当时一船近百人从四川迁到福建、江西,最后从阳山县水井乡大成江村迁来此地安居。白家城全村姓李,自诩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后代,因此以李白之名为村名。 白家城老祖宗以前是以织席为生,赚了不少钱,搬迁到连州的时候有十八个大箱装着银元,因此也三番四次吸引土匪来烧杀抢掠。现在看到村子的炮楼等建筑就是村民当时为抵抗外敌而建。 民国时候,桂军周日卿派出部属陈春光带领数百人,以剿匪为名,洗劫白家城村,又枪杀村民三人,掳去男人妇女五十多人,焚烧房屋数十间。村民因防抢劫,筑起了坚固的城池将村子围起来,自此又将村名改称为白家城。意为:李白家族的城。 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由于白家城是外来村落,全村都姓李,因此多年以来村落里的民间习俗保留继承得比较好。也与连州其他的村落习俗有不少区别。曹春生概括说道,白家城村虽小,但是民俗文化的东西还是比较多,而且结合了岭南特色很多特点。 舞马鹿、舞火狮这些都是连州人耳熟能详的民间习俗,然而在白家城,却又一种民间舞蹈叫舞火猫。舞火猫是该村独特的民间艺术。据村里历史书籍记载,古时连州元宵节“灯火耀然,百戏俱陈,以火猫为最异”。火猫,分猫头、猫尾两部分,用竹篾扎成外形,用白布或纸张糊裱,涂上颜色,或黄,或黑,构成黄白或黑白花纹,猫眼突现,猫嘴两侧嵌扎铅线作须,獠牙披露,形象逼真,舞起来虎虎生威。因为它是在元宵夜的硝烟弥漫、火光闪闪中起舞,因此称为“火猫”。 舞火猫需十多人,均戴小斗笠、穿短裤、着草鞋,为避免鞭炮硫磺气昧的熏呛,他们口含生菜润喉,在激越的锣鼓声中赤膊上阵。舞时一人戴面具,手舞足蹈,引火猫上路,一人舞猫头,一人摇猫尾,上下左右,或前或后,跳跃腾娜,模仿猫动作活灵活现。其余人员伴随两旁,手执葵扇挡开四周扔来鞭炮,保护舞火猫的人。 舞火猫需观众烧鞭炮助兴,鞭炮烧得越多,舞猫者兴致更高。在声如惊雷,光似流星的炮仗阵中,火猫左冲右突,闪来跳去。舞猫者即使遍体鳞伤,也无所畏惧,为所是显示自己的英勇顽强,博得观众的一片喝采。沿街的商家为显示自已的财力,买来几箩筐鞭炮,请人放鞭炮“烧猫”。有时鞭炮太激烈,舞猫者抵挡不往了,就只好弃猫而逃。这时,主人家就把火猫当众拆毁,群众戏称为“当杀猫”。 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并未因为时代变迁而消失,不少年轻人依然继承了这个传统,每逢元宵老人小孩均参与到这项流传已久的习俗来,全村同乐。 白家城妇女的银簪 走在白家城村里面,偶尔看到村里上了年纪的妇女都梳盘头髻,而且会在脑后盘结的发髻上插上一支银簪。银簪由白银制成,长约10厘米,中间较窄,两头稍大,末端尖利,雕有花纹,精巧玲珑,其形状类似现在的“耳挖子”。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白家城妇女的银簪不但是首饰,还有多种用途。可以当成防身自卫的武器,当遭受到欺侮时,银簪成了锋利的武器。银簪还可用作治病的器械。凡遇头痛脑热等疾病时,用熟鸡蛋白与银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热在患者身上来回擦拭,据说可以“祛风退湿”且疗效甚佳。如今,村里姑娘要出嫁时,做娘的总要送一支银髻给女儿。 建筑风格连州独树一帜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这句话来形容白家城就再合适不过了。该村祖宗因为一路南迁,到了连州定居后建筑风格融合了客家、岭南、湖南、江西民居的风格,用一个潮流的词语形容就是混搭。混搭的好处就是结合了多地建筑的特点,取其所长,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建筑。正因为如此,白家城在连州古村落里算是一个异类。更为异类的是白家城里面的李氏大屋,与别的古村落房子是独栋建筑不同。白家城因为一直崇尚文化,喜欢接受先进的东西,因此李氏大屋和一些房子的建筑风格完全是京城风格,分前、中、后三殿,左房和右房等,而且所有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最后雕刻和壁画都是由自己村民完成的,由此可看出村子里当时真是人才辈出,非常具有文化底蕴。 鱼干庙的传说 在白家城村背后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座古庙称为鱼干庙。传说古时候,村里有一秀才,天生聪明,经常经过后山去城里攻书。有一回,秀才行到半山,忽听路边有黄猺叫。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黄猺被套索捆住了脚。秀才想:“黄猺自找自食,没有伤人,何必要猎它为肉食呢?”于是解开索套,放走了黄猺。 放走了黄猺后,秀才又一想,觉得猎人以猎为生,放走黄猺岂不是让猎人一家挨饿?便将自己带的鱼干拣了一条大的绑在弓索上,才心安理得地走了。不久,猎人来寻猎物,看见套索上捆住的鱼干,怎么也想不清楚是什么回事。最后猎人认定是遇到了神仙,便决定在这里建庙祭祀。 不久,秀才回家,见路旁筑起了鱼干庙,而且庙里香火鼎盛。秀才诗兴大发,就提笔在庙墙上写了首打油诗:“去时黄猺叫,返来鱼干庙。万事人做出,哪有鬼屙尿。”后人看见,觉得有理,去拜神的人少了。年长日久庙已倒塌,现在山上的鱼干庙只留下了半截残墙。鱼干庙的传说更多成为了当地村民向外人介绍村子历史故事,茶余饭后的谈资。 酿酒一绝 诗仙李白不喝酒不能作诗,一生无酒不欢。李白喜欢喝酒这一特点在白家城的后人身上很好的体现出来。该村酿酒历史久远,一种自给自足古老酿酒工艺在民间代代相传,进入腊月,酿酒便是农家的主要工作。当地村民依靠农作物酿出低度米酒以供自己喝,在清朝时候,连州地方官员还以喝道白家城的米酒为荣,可见该村的酿酒技术是十分高超的。 能酿酒当然能喝酒,村里面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天至少要喝上一口才能解瘾,年轻人对喝酒这门学问更是无师自通,现在不少人家里一直保持着自己酿酒,逢年过节都有喝自酿酒的习俗。 特殊的农历六月初六 在连州一些村落,农历六月初六是洗佛节、神老节等各类单一节日。可是在白家城,当天可是“尝新”、“洗神”、“请姑姑”三个节日一起过,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地老人介绍说,一些节日是以前老祖宗留下的,一些就是搬迁到连州后形成的风俗。 农历六月初,正是农家青黄不接之时。此时仓中存米已尽,田里早稻半熟,旧时,农家有句顺口溜:“六月六,缸中无米滚水碌(煮)”。许多农家赊借无门,只有清汤野菜度日,天天盼望田里的稻谷快些成熟。六月初,稻谷逐渐变黄。饥饿的农家急不可待地到田里把早熟稻穗谷粒摘下来,在家里炒干或晒干磨出新米,熬粥或煮饭吃。经过饥饿的磨难,能吃上一碗新米粥或饭,自然是如过节日了。于是,六月都摘新谷,一年接一年,久而久之渐成习俗。现在的农民虽然不再受饥挨饿了,但每到六月初,磨米尝新的习俗却沿袭下来了。由于“六月六”是新米刚出,也就被称为“尝新节”了。 六月六当天天,村里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款待一番。这一天,还将村中最早的姑祖婆刻成神象,即婆家接回娘家供奉。 据说“六月六,请姑姑”的习俗,还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说此俗由春秋战国时期狐偃改过故事而来。 还有就是“洗神”,每年这一天,白家城村民还就要将庙里的菩萨抬出来游行祈福,然后再将神像抬到河里洗晒一番,十分有特色。 仪式开始,先是游神祈福,由道士率领着“八音”鼓乐队吹打引路,来到村边的东岳庙将诸神“请”出来。神像都是用木头雕刻彩漆描绘而成的菩萨。有“东岳大帝”、“观音菩萨”、“土地公公”,还有“盘古王”、“五虎将”等,大大小小十数尊。“东岳大帝”由四名男壮丁抬着领先,其他诸神则分别由大人或小孩扛在肩上,一路游行,依次摆放到村里的门楼前,然后摆上祭品,再由道士念经祈福。在鼓乐声中,神佛们被扛抬到村前的小河,大人小孩一起替神佛洗浴。仪毕,村民再将众神佛簇拥着送回村前的东岳庙。 三个节日放到同一天怎么过?随着时代发展,村里现在过节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复杂的程序了,邀请姑姑、洗神再到晚上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新米可以轻松在一天之内完成,最重要的事大伙能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增进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