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深山里的孩子们———记全国优秀教师黄根跃

标签:
教育全国优秀教师山村黄根跃禾云镇杂谈 |
难舍深山里的孩子们
|
———记全国优秀教师黄根跃 |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09年09月20日 来源: 清远日报 |
作者:李作描
|
|
清远新客家 本报记者 教师节前夕,听说清新县禾云镇第三初级中学的黄根跃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事迹,记者便沿着蜿蜒崎岖的山村公路前往采访。 在禾云镇鱼坝片一座山坡上的学校里,记者见到了黄根跃,他当时在给一个班的学生上“谈谈我的理想”课。在讲台上,黄根跃老师神采奕奕地用标准的普通话,满怀激情地与学生们交流。而在讲台下,一双双眼睛注视着老师,眼神里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下课后,他热情地把记者带到了他简陋的办公室,和记者聊起了他在这片贫瘠的山村学校执教15年的生活故事。 出生在湖南省资兴市一个农民家庭的黄根跃,1994年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被当时到外省招聘人才的清新县教育局领导看中,他顺利地经过面试,被录取到了当时的沙河镇中学当了一名山村教师。除他之外,当年被录取的湖南籍学生就有两百多人。从1994年到现在已经15年了,他们许多人已经成了清新教育队伍的骨干力量,也得到省、市、县教育部门和当地群众的肯定和称赞。 黄根跃是这批南下支教的佼佼者,2005年被任命为禾云一中教导主任,2008年被任命为主管教学副校长,2009年又被任命为禾云镇第三初级中学校长。他曾先后当过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清新县语文学科带头人,清新县首批“名教师”培养对象,清远市首批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7年被评为省“南粤优秀教师”,今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面对这一连串的荣誉,大家不难想象,这无疑是一位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他完全有资本离开艰苦的农村学校,到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选择条件优越的学校任教。但曾经动过这个念头的他,却又难舍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和这片土地上朴实厚道的乡亲们。 黄根跃对记者说:“像农村这样教育条件比较差的环境,更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默默奉献,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农村孩子受到质量高的教育。读书可以决定农村孩子的未来,知识可以改变他们贫困的命运。”他深知,只有知识才可以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为此,黄根跃在山区学校执教多年来,他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视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并且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村串户进行家访,了解掌握学生们的家庭情况。有的学生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他总是耐心说服家长,并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垫交学费,不放弃每个该读书的孩子。 从2003年起,黄根跃承担了镇、县、市、省新课程研讨课,其中,基础教育课改“三步走”的文章被报刊推广,《农村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常规的发展性研究》参加省级课题研讨等课题,得到了市主管新课程小组的高度评价。自2005年以来,他坚持每学年为教师进行讲座,2008年在县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上作《课题研讨给我们的四大感悟》讲座,受到大家好评。他所在的学校也先后成为清新县先进学校,各项课题研究也名列前茅。 黄根跃在扎根山区教育工作15年来,他不但爱岗敬业,还潜心钻研和探索山区学校的教学方法。坚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奖论文达20多篇,其中《观念一新,教学一春》获县中学论文一等奖,《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探讨》获得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二等奖,《孔乙己》教学案例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学案例,《让诵读“飞扬”起来》获得县论文一等奖;《观念一新,教学一春》刊登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的国家级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上,《沙河镇鸟笼制作探究》校本课程开发课例发表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课例》上等等。他在山村艰苦的学校里,用执爱的追求谱写着青春乐章,用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向理想的高峰登攀。 黄根跃执教15年来,班里的成绩总是稳步上升。2008年他任教的班语文中考平均分在全县29所初级中学中排在前列。今年8月黄根跃又被任命为禾云镇三中校长,从一名语文教学业务骨干成长为一位学校管理者,他感到任重而道远。 针对学校旧教学楼破旧严重的情况,他找朋友筹款买来石灰粉把校舍粉刷一新,并建起了教职员工和部分住校生的冲澡房,改善了办公和教学条件。同时对全校教师进行动员,积极为下一步学校“创规”达标工作制订工作计划。 由于禾云镇第三初级中学是鱼坝中学和鱼嘴中学合并而成,两校不在一处,目前黄根跃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在近10公里的两校之间乡道上来回穿梭,虽然事情繁杂,但他感到忙碌并快乐着。 采访结束离开黄根跃时,他很无助地告诉记者,现在学校最缺的是课桌椅,如果市区学校有闲置不用的旧桌椅,盼望能调剂给他们学校。(黄根跃电话号码13927630608) |
前一篇:清城老人练腰鼓迎国庆演出
后一篇:清远义乌商贸城首期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