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业美学特性研究意义 |
分类: 学术前沿 |
农业的美学特性及其研究意义
陈清硕(扬大农学院) 孙景亮(扬州市计委)
一、“美”的字源源于农业
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现代对甲骨文的考证指出:“美”字来源于“羊大为美”。原始人把羊角、羊皮用作巫术、图腾活动时头上的装饰物,原始社会的舞蹈,表现的内容不仅有两性关系,而是也和“组织生产”有关。在《说文解字》中,把“美”定义为“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这一解释把“美”和喜爱的食物联系在一起,说明“美”是与人的生存意识有关的。在古代,“肥”、“美”二字的意义相近,“肥”可以化“美”,“美”也可以化“肥”。《礼记 月令》上说:“烧雉行水,利以杀宰,如以热汤,可以美田畴,可以美土疆”;《周礼 地官 载师》中郑玄注:“家所羊者多,与之美田”,美田、美地,指的是肥腴的土地。所有这些,都是典型的农业活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美”的概念是渊源于农业的。这和康德以后的西方美学把超功利性视为美学的基本原理完全不同,正如鲁迅在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译本的序论中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在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斗争有意义的东西”,这对我们深入发掘农业美的内涵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二、农业的美学特性
农业美的价值在于主体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美学创造。农业是一门人类控制生命有机体,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的产业。自然生态系统是农业控制的对象,自然美重在形式,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的色彩美、线条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等等的自然美能使人流连忘返,人们在旅游时就是要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当然,形式必须是有内容的形式,农业美就是人类在创造人工生态系统美的过程中对自然美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掘。农业的美学特性可概括如下:
1、农业的形式美。农业的形式美表现在农作物生命有机体都有很高的对称性、比例、均衡和整齐性等的审美特性,人工培养的农作物新品种大多是矮化紧凑的、刚建挺拔的和无病害斑点光洁的与抗倒伏、生长整齐的穗大粒多的品种,使原由的自然植物更富有使人视觉舒适的愉悦美。在农业生态系统的主体——人——身上,就表现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发现的“黄金分割律”美,人体从头顶到肚脐与从肚脐到脚底之长二者之比存在1:1.618的比例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有机体,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郎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就强调指出,“艺术”是“生命的形式”,艺术是有机体通过一定载体的感性显现。
2、农业的结构功能美。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种类繁多的物种被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与环境组成了统一的整体,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营养结构的功能圆,其中每一个生命体(包括人)都生活在这个圆所限定的关系圆内。圆是一种最美的形式,毕达哥拉斯学派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美就是圆形的,许多科学家都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地假设,如太阳是球形的,大地是球形的,最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球形的等等,这无异于都是在追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对于能量的摄取与储存具有很高的结构功能比例美。各个营养级的产量通常只相当于上一级贮存能量的10%,按金字塔规律递减,其总量为一常数。如以P0代表绿色作物在时刻T的净累积量,其后各营养级所具有的能量分别用P1、P2……表示,用R0表示和后一级分享前一级能量的百分比,则:
这个数学模型完全概括了Tansley生态系统思想的实质。这个公式及其理论中的简洁、对称、和谐等逻辑美并不亚于开普勒天体运行定律T2=D3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F=KM1M2/R2,开普勒和牛顿的公式曾被誉为科学美的典范。
3、农业的高产美。农业的高产美来源于人类对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产品供给需求不断增长的一贯追求的审美心理需要。人们对美字源的考证,提出过“羊,大为美”。在我国古典审美概念中,“大”是一个审美的因素。《庄子 天地》中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其美也”,这意味着赞美大的事物。《吕氏春秋 侈乐》中说:“大鼓、钟謦、管箫之音,以巨为美”,这是把巨大的事物意识为美。在古代,大、长、高、玄、光、满、丰、盛等许多近义字都训为美。农业的高产被认为是促进生物成长、发育,使其生命力旺盛的结果,人们从这种力或具有这种力的事物上获得了美感。《诗经 淇奥》中见到的“猗猗”一词,在表示绿竹空空和伸展茂盛姿态的同时,暗示着诗人对那样的绿竹在生育或繁盛期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美的感受。古人“以大、以肥美者称为脔,所以祭也”,这里指的“大”是体积和重量的大。孔子说:唯天之大,唯尧则之。这里的“大”显然指的不是重量和体积,而有崇高的意思。古人之所谓“大”,既有力的超越性,又有形的超越性,它代表一种向无限延伸的精神世界,经过历史的继承和积淀,逐渐演化为形态学上的雄壮之美,这属于典型的审美要素——崇高的范畴。农业的“高产美”,即有“大”之美,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其美学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5、农业的高效美。高效可视为一种来自知觉判断的“经济美”。自然规律都是以最经济的方式运动的。光以最短的直线前进,落体以最短的路径下坠,植物瞬间把光转变成食物能,动物可以很快把化学能变为热能和动能。早在2000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讲过“在用很少就可以完成的地方却用了很多是无谓的”的名言,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奥卡姆在反对经院哲学的臆说中,从方法论上提出了“经济原则”,即所谓奥卡姆法则:“用较少就可做到的事,多做反而无益”。最小作用量原理(The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就在物理学中被称为一件闪烁着美学光辉的伟大科学艺术品。这说明农业美应包括高效的审美因素。浪费资源的农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是为人所不取的,这也是知觉美作出的审美判断。
6、农业的田园景观美。田园美是农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园美是经人类加工过的风景美,婉蜒的梯田、阡陌纵横的平原沃野、稻田麦地、果木桑麻、畜群牧童,田园风光已成为现代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独特风景。《桃花源记》中创造的神话般的理想社会是一块暂忘烦忧、摆脱现实,适真闲情逸志的净土,这一扫世间铅华的朴素自然风光是引人入胜的。即使现代大型人工园林都有意地安排了田园景观设置,如苏州的拙政园中“双耕亭”,邓蔚山庄的“蔬囤”、“耕渔轩”等,更不用说颐和园中的“禾农轩”和恭王府中的“艺蔬囤”。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没有牧场和田地,没有畜群和牧童,我们的生活就不完全”,正是美丽的田园风光才提供给贝多芬创造优美的《田园交响乐》的灵感。农业的田园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情趣美,并作为人类生活美的一种暗示。美国60年代在阿拉巴马州曾开辟了所谓Treasure forest(珍宝村),Treasure的每个字母是英文的技术、娱乐、环境、美学、永续经营、资源、生态每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从美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提倡在农业中保留森林,只有保持生态的完整性才能同时满足生态循环和人的情感需要,才更有利于人获得享受审美的愉快。相反,一个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渴、风沙遍地的农业生态系统,只能使人感到心神烦燥,情绪低落,是绝对谈不上美的感受的。
7、农业的高科技美。如果说古代所推崇的“兰田日暖、良玉生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一些诗味的胜景。那么,现代的农业高科技已将此营造得切切逼人。科学与诗,本是人生的两极境界。现代DNA切割重组技术已能创造非常理想的生物品种,英国已培养出头尾似山羊,躯肢象绵羊的“绵山羊”,美国已培养出“超级鼠”,德国已培养出蕃茄和马铃薯细胞杂交的新种“蕃茄薯”,这和希腊神话中的“两面人”及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隐身术”很相似,只有渺远悠长的诗化审美精神空间,才有可能汇纳亘古旷世的绝妙美景。再如高效无土栽培、温室工厂化栽培、塑料农业、自动喷灌、计算机农业、太空作物、核技术、花药培养等的高技术,虽尚未推广普及,但它的确已指示出人类可以一步步运用智慧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使人赢得更大的生命自由,并据此可以期望人类憧憬的美将转变为惬意的生活现实。对高科技的美学诠释,就是对人类本身潜能的自我审视和陶醉。所谓美,实际上就是人对自身自由创造的深切观照。
三、研究意义
美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应用,西方美学的杰出结果是诞生了分支领域——技术美学。技术美学也被人称为劳动美学或工业美学,工业设计是技术美学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对此重视不够。东方文明自古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在我国古代,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这种思想影响至今虽已有巨大变革,但其痕迹在许多领域仍隐约可见,在美学上则表现为过分热衷于形而上的哲学美学或纯艺术的抽象美学研究,而对实用技艺的美学问题很少关注,从而留下了农业美学这一大片空白。农业美学研究的基本意义在于:
首先,农业美学研究可以催生农业设计发展,有效克服农业技术负效应的产生和影响,增强农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很重视工业设计。日本工业设计大师荣久广司说,日本可以没有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但绝对不能没有一流的设计家和设计事业;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工业设计对英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我的政府”;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前主席A﹒J﹒普洛斯认为:“美国人无一例外地受益于工业设计”。但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但至今尚未提出过“农业设计”的概念。建国以来我国的农业产出增长了2-3倍,但30年来农业物质投入却增加了几百甚至几千倍(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年6月),而且还为此付出了森林破坏、草地退化、黄河变险、长江变黄、海水变浑、土地沙化、盐漬化、青泥化和农田瘠化、灾害频繁的代价,这些损害大地景观的代价是“不美的”,是丑的。至少应该通过农业美学的设计,从技术伦理的角度把农业技术“丑”的负效应降到最小程度。所谓农业的美学设计,其定义就是凭借训练、技术知识和视觉感受而赋予农业和谐的结构功能形态,创造优美的环境并使农产品实现“三高(高产、优质、高效)”的品质和规格,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丰富的物质享受和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农业生产让大自然的和谐、秀丽、宁静等美的因素更多地进入人类生活。符合自然规律才是美的基础,使技术负效应降低到最小的限度是美的灵魂,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评价应比过去更强调人文精神,审美活动作为人类对自然形式的把握与创造的一种心理的行为方式,可以提供和显示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人类在农业实践中构造美的形式提供认识的前提,使形式不断的创新、多变、完美,因此审美成为技术和技艺发展的一种动力。
第二,农业美学研究可以充分弘扬农业科学精神,揭示农业科学的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科技意识的觉醒和提高。农业美学的精神归根到底是一种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与求实,批判与创新和为探索而献身的精神,农业科技价值中就包含了它的美学价值。人们要求农业劳动者具有科技意识,这种意识从何而来?对科技产生情感是科技意识的核心,而美感就是科技情感的动力之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美学的发展学科指向是一致的,特别象农业高科技如各种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工厂化经营使技术、艺术、美学实现了完整的统一,能使人的生命时空中确定人类自觉的创造本性,开辟精神的绿野,使人的精神在美的光辉中得到陶冶和提升,把农业文明的进步和希望寄托于科技与审美。农业美学的教育就是一剂推进农业科技意识觉醒的催化剂。
第三,农业美学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挖掘美学的特性,丰富美学研究的内容,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提供重要的启示。迄今为止,美学研究的对象是所有科学中争论最多的问题,农业美学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既可创造美,也可以创造“丑”,只有自觉的美学追求才能创造“美”、减少“丑”。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是人类美化实践的产物,脱离了实践,研究的意义就不大,因此可以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关于人类美化实践的学科。所谓农业美学,其定义就是人类如何美化农业实践的科学。总结人类美化农业实践的经验,探索人类美化农业实践的规律,并用来指导实践,这是农业美学的基本任务。这样看来,美学应从少数学者手中解放出来,使之通俗化,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农村,这样才会使美学成为一门生机勃勃的科学。因为审美需求的心灵实践是无法脱离人类改造外界自然的社会实践的,农业是一个改造自然的活动,对农业的美学追求会产生间接的功利性,举凡农业技术、农业观念、农业制度、农业文化都可以借助审美活动来实现自己的功能,所以农业美的研究标志着人类整个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和美学在中国发展进一步深入和成熟,美学不应是一门让人生厌的、概念堆砌的科学,而应成为为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服务工具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