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修女与戴安娜王妃(转帖)
(2009-12-01 14:58:17)分类: 于燕青纪实、评论、其他 |
于燕青写在前面的话:这个幻灯片也让我流泪了。德蕾莎原是富家女,她为了服事穷人把自己变成最卑微,最穷的人。却让我们这些人感到我们自己才是最卑微、最穷的。这些文章每看一次,都让我的灵魂得到一次洗礼。
幻灯片连接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d7004e0100g9as.html
原定东岸行程改变,这个周末没有外出,正好感恩节全家团聚,亲朋满座,迎来送往,不亦乐乎。
十二年前,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女人几乎同时离开世界。戴安娜死于1997年8月31日,德蕾莎死于9月5日。这是不幸的巧合,还是上帝的安排﹖
一个是三十六岁猝然暴逝,一个是八十七岁寿终正寝。
一个死在浪漫的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死在贫困的印度加尔各达。
一个是与富豪情人逃避记者的拍照双双丧生,一个是静悄悄安息在一只木榻上。
一个曾身居皇室,一个住在贫民窟。
一个风华绝代﹑硕长楚楚,一个矮小枯萎﹑累累霜皱。
一个打扮时髦﹑衣锦百相,一个清装素裹﹑终身一式。
一个三十六岁便香消玉殒,一个恰在三十六岁时,听到上帝的呼召,开始服侍穷人。
我们不知道——假使戴安娜再活下去,会发生什么事?一旦与花花公子多迪法耶兹结婚,她的光景将如何?日后会不会象那位着名的美国时装模特儿一样被多迪甩掉?一个基督徒同一个穆斯林的婚姻会幸福吗?
我们却知道——如果德雷莎还活下去,她将一如既往,象耶稣一样默默住在穷人们中间。噢,上帝﹗您怜悯戴安娜,正如您怜悯德雷莎一样﹗
在英国金碧辉煌的皇宫前,摆满了海潮一般的鲜花。
在印度昏暗的教堂里,凹凸不平的牆根下戳不稳一支支燃烧的蜡烛。
伦敦街头蜂拥着几百万整洁﹑幽雅﹑芬芳的怀念者,来怀念他们“永远的王妃”。
加尔各达的街道上,排着土灰﹑飢瘦﹑破烂不堪的穷人,来瞻仰一位“穷人的圣者”。
戴安娜留下的遗产大约七千万美元,德雷莎只留下了两身衣服,两双鞋。
正当人们推测哪位小王子将继承戴安娜的七千万遗产时,新闻界宣布:德雷莎已经把她的全部遗产——上帝的爱,留给了人类。
不错,戴安娜也顾怜那些贫穷﹑残疾﹑病患和无辜者。不错,正像许多人所说,我也想,戴安娜是个好人,体贴人、平民化、可爱可敬!但这不正是问题所在吗?人们把荣耀归在她的名下!
德雷莎则是将一切荣耀归在神的名下!
戴安娜的一切美德都属于自己。德蕾莎则没有自己。
戴安娜是属人的﹑动人的。每一个人从她身上多多少少都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潜意识的梦(人的极至)和痛(极至的破灭)。她是人的偶像,人岂能不为她的猝死而心潮澎湃呢﹖
德雷莎是属神的﹑为人的。每一个人,只要愿意,都能从她身上看到耶稣,进而看到自己的亏歉﹑不义和苟且。
人们崇爱戴安娜,或多或少是因为她的显赫和尊荣。人们敬爱德雷莎,却并非因为她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恰恰相反,是德雷莎给了诺贝尔和平奖以荣耀(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塞基斯德语)。
一九九五年初,我在美国总统早餐祈祷会上,亲眼目睹弱小的德雷莎,站在支持堕胎的克林顿夫妇旁边,义正词严地谴责美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屠杀婴儿的战争,屠杀者就是婴儿的父母,屠杀的理由则是自己的舒适和方便。当时,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息,唯有柯林顿夫妇坐着,尴尬地鼓掌。
不过,当柯林顿站起来致辞时,说了一番真话。他说:
国会两院和我作出的决议,可以影响人类世界的前途。但是一百年后,这些决议将成为废纸一堆,而德雷莎修女做的事,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褪色,永远是人类的希望之光,因为她属于永恆。
愿上帝按着人的本相,怜悯每一个需要怜悯的人。至于弟兄和姐妹,我要说,你们要敬畏耶和华,单单侍奉他,单单依靠他,单单荣耀他!
转贴2
http://www.318w.com/rj.asp?qq=449213513&id=1247195376
1997年9月5日,一个生命离开了我们,这一天,全世界都哭了,天也哭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大雨倾盆,在大雨中痛哭的人有回教徒、印度教徒、基督徒、伊斯兰教徒、佛教徒……,而死去的这个人是天主教徒,20世纪最伟大的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蕾莎修女。
不要以为只有信徒才会对她感兴趣,1985年在美国的青少年中作了一个调查,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他们选出9位,6个是歌星,一个是总统,一个教皇,还有一个就是德蕾莎修女。能感动一些人的人很多,能感动天下每一个人包括罪犯、战犯、杀人犯的只有她——德蕾莎修女。连续好多天,我沉浸在巨大的感动中,一直想写她,但是一直拿不起沉重的笔,一方面写她的人太多了,一方面她的伟大使我感到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渺小,如同扔进大海的小石子,掀不起浪花。尽管我自己已经被感动的泪流满面。
1979年,德蕾莎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穿着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领奖台,不管是和总统会见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台下坐着珠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贵人,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她是那么瘦小,以至于大家使劲伸长脖子也只能看见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但是当她讲话的时候,台下立即鸦雀无声:“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她本来不想领这个奖的,因为她牢记耶稣说过的话:“当你用右手行善的时候,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但是她还是去了,为了那些饥寒交迫、流落街头和伤残疾病的人们,以及那些被忽略未被关怀的人们。她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包括穷人都不仅需要活着,还需要爱,更需要有尊严。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消失,但爱会留下来。
以穷人的名义领奖,是因为她一生都以穷人的名义活着。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全世界最有钱的公司都争相给她捐款。但是她一生却坚守贫困,她住的地方,只有两样电器,一个是电灯,一个是电话。她的全部财产是一个耶稣像,三套衣服,一双凉鞋,她从来不穿袜子。她努力要使自己成为穷人,为了要服务最穷的人,她的修士修女们都要把自己变成穷人,只有如此,被他们服务的穷人才会感到有一些尊严。对她来说,给予爱和尊严比给予食物和衣服更重要。
成为穷人,成为和她救助的人一样穷的人,这是德蕾莎修女一生都在作的事情,也是我最敬佩的地方。我们也帮助人,但那更多的是给予,是施舍,是居高临下。德蕾莎修女极力避免这一点,她要恢复的是人的尊严,任何人都应该有同样的人格和尊严,她要给予的首先是爱,其次才是别的什么。
圣经里面有一个叫做保罗的人说过:“我即使把所有的财产都给人,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要是没有爱,我做的一切仍然没有益处。”
说到这里我想到慵散论坛的油葫芦先生,他就是一个充满了爱心的人,他总是悄悄地帮助别人,很怕别人张扬,在他看来,他给予别人的不是多少钱或者值多少钱的东西,而是一片爱心。这种给予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本能地对别人仰视他,过多地感谢让他觉得害羞,甚至担心别人会误解,因为他做的善事仅仅是善事本身,只是在真心地帮助别人。这就是一种境界,一种和德蕾莎修女类似的博大境界,虽然他不是基督徒,但是在他身上,我看见了基督精神。
我许多次在心里问自己,你能做修女做的这些事情吗?我自认为自己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也经常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有一点我做不到,至少现在做不到,那就是不怕脏不怕传染上疾病。如果说献出自己的财物和同情是许多人可以做到的话,把那些身体溃烂发臭长蛆的人抱在怀中你能做到吗?把那些像鬼一样马上要离开人世的濒死者紧紧地抱在怀中,和他亲切地说话你能做到吗?把那些爱滋病患者抱在怀中你能做到吗?我是做不到的。说明我还是爱得不够,修女把这些穷人当成基督来爱,她说你有多爱耶稣,就应该有多爱他们,爱,要从那些最微小的人开始......
她在全世界127个国家有600多个分支机构,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发展机构,仅1960年一年,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儿童之家。但是她的总部只有两个修女,一台老式打字机。她的办公室只有一个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来访者总是在她的工作岗位上——平民窟、弃婴院、临终医院、麻风病院、收容院、爱滋病收容所……她不需要机构和制度,她认为人世间的丑恶很多是从制度来的,所有的机构都难免要变成官僚机构,这也是人的罪性决定的。她的机构就在她所服务的每一个地方,他的成员大部分是志愿者。包括那些来采访的全世界的著名记者,必须和她一样蹲下来为穷人病人喂饭送药。来她这里服务的有许多知名人事,有银行家,大企业家,大学生,演员,模特,富家小姐,美国加洲洲长……台湾大学校长李家同也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他在这里做了他一辈子没有做过的事情:洗碗,给病人穿衣服,喂水喂饭,洗衣服送药,搬运尸体……之后他写道:“现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着人类的真正穷困和不幸,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
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默默地传递爱。有一天,德蕾莎修女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个老人低头站立在马路边,她就走过去握住他的手,并不说什么,只是这样握着,许久许久,老人抬起满是泪水的脸来,轻轻地说:谢谢,很久没有接触到这么温暖的手了。不仅是穷人,许多很富裕的人同样需要帮助。在那些豪华住宅里,有许多孤独的心。一次,德蕾莎修女走进一个富裕但孤独的老人家里,看见杂乱的家里连灯都不开,就问他为什么不开灯。老人回答:为谁开呢?我又不需要。修女说,如果我需要,你开吗?老人高兴地说,你来我就开。从此,她点燃了这个老人心中的一盏灯。人们恐惧贫穷和疾病,但是更加恐惧的是被讨厌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德蕾莎修女说:上帝创作了一个富足的世界,足以养活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如果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一定不是因为食物不够,而是分配出了问题。生存权是上帝赋予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从他手中夺走。
德蕾莎修女是阿尔巴尼亚人,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她18岁就来到了印度,以后就没有离开那里,最终成为印度的骄傲。她的去世,被印度人认为是“失去了母亲”,印度总理说: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她抹去了千千万万人苦难的眼泪,她给印度带来巨大的荣誉。她之所以去印度,因为那里是最贫穷的地方,仅加尔各答一个城市,街头流浪的人就有50多万。每天有无数人死在街头。据统计,80年代初,印度6亿人中只有2、47亿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上,大多数人死于饥饿、疾病,每年死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就有50万……正是因为看见这些报道,德蕾莎修女毅然来到陌生的印度。
一个年仅18岁的姑娘,自己都还没有固定的地方住,每天却推着小车,在垃圾堆里,在水沟里,在教堂门口,在公建筑的台阶上,去拣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遗弃的婴孩、垂死的老人,然后就到处去找吃的喂他们、找药给他们治病、求医生来帮忙……很多人把她也当成乞丐,把她当成疯子,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有的人甚至骂她打她赶她走。但后来,所有的人都被他感动了,她救的人里面大多数是和她信仰不同的印度教徒,但她尊重他们,按照他们的信仰处理他们的后事。说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我的基督徒弟兄姐妹。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修女那样宽容呢?为什么总要为这个派那个派做无谓的争吵呢?难道耶稣会拒绝爱那些不同信仰的人们吗?德蕾莎修女一直在为“宗教的合一”祷告,在她看来,所有人信仰的神,都是上帝。
德蕾莎修女从不论断人,她牢记圣经的话: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么论断人,上帝也会怎么审判你们。什么是爱,爱难道要区分人群吗?只有愿意去爱所有人,包括对我们恨我们的人,这样的爱才是真爱,只去爱那些爱我们的人谁做不到呢?
“绝对不要让任何人,尤其是你身边的人,感到孤单和不被爱,这是所有疾病中最糟糕的疾病”。德蕾莎修女一生都是在对付这个人类最可怕的疾病。爱,当从你的身边做起。这是我从德蕾莎修女身上得到的一个重大的感悟。我们常常可以做到对远方的人施爱,但是却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人,比如你的爱人、父母及孩子。修女说: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怎么能知道它结出的果子是美善的呢?使徒约翰也说过:如果你爱上帝却不爱你的兄弟,你是个撒谎者。是啊,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充满了爱,那这个世界不是也就充满了爱吗?虽然德蕾莎修女一生没有结婚,但是她却深知家庭的爱有多么重要,家庭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社会上的冷漠,往往是从家庭的冷漠开始的。让我们一起来努力,爱你身边的人。我们在做好事的时候是不是常常想到回报呢?善有善报是整个社会认同的道德原则,但是在修女们的词典中没有回报两个字。所有的行为只与爱有关。从1928年德蕾莎修女只身来到印度,到1980年,她的同工达到了至少13、9万人,分布在全世界,还不包括许多没有登记的。他的同工没有任何待遇,连证件都没有,他们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牺牲和奉献。
当德蕾莎修女参加颁奖大会,知道大会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的时候,她恳求取消宴席,说这笔钱够15000人吃一天了,而大会却只是宴请135人。
宴会被取消了,修女拿到了这笔钱,同时拿到的,还有被她这句话感动之后的40万瑞币捐款。那个被所有人仰慕的诺贝尔奖牌和奖金也被她卖掉了,全部献给了穷人。对她来说,那些奖牌如果不变成钱为穷人服务,就一钱不值。
有一次在飞机上,她发现飞机上的盒饭有很多几乎是没有吃就拿走扔掉了,她立即要求都给她,她知道多少穷人还在垃圾堆里找剩饭吃呢。从此,几个大机场的剩余盒饭每天都送到印度德蕾莎修女的机构。
为什么别人都想不到只有她想到这么做呢?因为她每天生活在最穷的人中间。她每天要推着小车满大街跑,为的是把那些快要饿死的,病死的人拉回来,给他们洗干净,穿上干净衣服,给他们治病,把那些临死的人抱在怀里安慰他们。但是穷人太多了,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他们还是要常常面临没有饭吃的局面,所以,当他看见有人扔掉食物,就会立即想起穷人。这就是她为什么要当穷人的原因。
[M]查看图片 [/M] 一个身在苦难中的人更容易看见苦难,一个离死亡很近的人更容易感受死亡。耶稣为什么要道成肉身来到人间呢?为的是看见我们,变成我们,然后拯救我们..
德蕾莎修女在火车上看见一个人在路边快死了,非常着急,当火车一停下,她立即向那个人跑去,可惜那个人已经死了。她非常伤心,说如果我早一点来到他身边,他就会在爱中离开,她深感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为此,修女下定决心一定要办起临终关怀医院。没有地方,没有钱,没有医生,但是这一切都难不住她。在祷告中她听见耶稣对她说话,给她鼓励。上帝要他做的事情,没有做不成的。德蕾莎修女说她是上帝手中的一只笔,上帝使用她来写字。
第一个临终关怀医院是德蕾莎修女办起来的,现在已经在全世界蔓延。
看到这里我总有一个冲动,一种把自己献出去的出动,我也要做上帝手中的一只笔,我也应该到什么地方去,或许,去找一个临终关怀医院?
我们很多人都看见过濒死的病人,除了悲哀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应该是最需要爱的,他们可能再也得不到爱了。在这个时候只需要我们拉起他的手,给他爱,他就可以安详地离开了。包括那些一生在垃圾堆里爬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需要爱。
一个马上要离开人世的人努力地对德蕾莎修女说出最后一句话:我一生活得像条狗,可你让我死得像个天使。
[M]查看图片 [/M] 德蕾莎修女是上帝给我们的一个奇迹,我很奇怪人固有的罪性,比如贪婪,虚伪,享乐,骄傲,自义,虚荣……为什么在她身上就没有一丝痕迹呢?我在想,人可以做到不卑鄙,不残暴,不凶恶,不欺诈,不掠夺。但是却不容易做到不平庸,不骄傲,不自私,不狭隘,不虚荣。我们可以自觉地维护道德底线,却很难做到处处道德高尚。修女的这种高尚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呢?
只有一个答案,上帝的恩赐。
上帝发现人类越来越败坏,而且无法自救,便派耶稣来到人间,同时也派了一些和耶稣相似的天使来到人间,这里面有一个就是德蕾莎修女,在她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许多《圣经》上要求我们做到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们要彼此相爱”。现代人没有看见过耶稣,耶稣当年和穷人,麻风病人在一起的镜头没有人看见过,很多人因此不相信耶稣真正存在过。但是却有许多人亲眼看见了德蕾莎修女从水沟里抱起被蛆吃掉一条腿的乞丐,看见她把额头贴在濒死的病人的脸上,看见她从一条狗的嘴里抢下还在哭叫的婴儿,看见她把爱滋病患者紧紧地搂在怀里,告诉他:耶稣爱你,他在天上等你……
从德蕾莎修女身上,我们看见了基督的影子,这个爱的天使让大多数人相信了耶稣的存在,而且他就是我们身边,他为我们人类树立一个榜样——德蕾莎修女。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这是德蕾莎修女的灵修卡片,她把它送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
转贴3
贫民窟圣人--修女德蕾莎
德蕾莎修女 1910
年八月二十六日:德蕾莎修女出生,父亲是阿尔巴尼亚建筑商。后来德蕾莎逝世在印度,她的祖国塞尔维亚希望她能够归葬,印度总理特别为此打电话给塞尔维亚领导人,让她安葬在印度,后来塞尔维亚同意,她的躯体安葬在了印度。身上盖的是印度的国旗,印度为她举行国葬,就在德蕾莎的遗体被抬起来时,在场的印度人统统下跪,包括印度总理。虽然德蕾莎在印度没有任何功名,也没有任何爵位,更没有任何官位,但是伟大的德蕾莎死的时候印度的总理跪在地上,所有的印度人跪在地上,更何况她还不是印度人,是塞尔维亚人。
1910
年八月二十六日:德蕾莎修女出生,父亲是阿尔巴尼亚建筑商。十二岁:她立志当修女。十九岁:她进入修道院,被命名为[德蕾莎修女]。她後来被派往印度,在教会附设的学校里教书将近二十年。1946
年九月十日:她听到上帝的呼召,决心「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并在几年内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1952
年夏:在印度加尔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让穷人找到爱与尊严。1979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85
年:访问香港、台湾,并在香港和台湾设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在香港深水设「仁爱之家」,为无家可归者及患病者提供栖身之所;在台湾台北县汐止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早期收容未婚妈妈,後来著重收容无家可归的老人与行动不变的智障者。1997
年九月五日:在印度加尔各答去世,享年八十七岁。死在印度的修女德蕾莎,她是塞尔维亚人,早年在英国受教育,但是她在印度时就一直不穿鞋,人家就问她,德蕾莎修女,你怎么不穿鞋啊?德蕾莎说,我服务的印度大众都太苦了,他们很多人都没有鞋穿,我如果穿上鞋,就跟他们的距离差的太远了。原来德蕾莎所服务的印度大众大部分都打赤脚,所以她自己也就不穿鞋。有一次戴安娜王妃去访问印度,亲自去晋见德蕾莎,她突然间发现德蕾莎的脚上没有穿鞋,事后她跟别人讲了这么一句话,我跟她握手的时候发现她没有穿鞋,我脚上穿了一双白色的高跟鞋,真羞愧呀。后来南斯拉夫爆发科索沃内战,德蕾莎去问负责战争的指挥官,说战区里面那些可怜的女人跟小孩儿都逃不出来,指挥官跟她这样讲,修女啊,我想停火,对方不停啊,没办法。德蕾莎说,那么只好我去了。德蕾莎走进战区,双方一听说德蕾莎修女在战区里面,双方立刻停火,后来她把一些可怜的女人跟小孩儿带走以后,两边又打起来了。这个消息后来传到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这则消息叹了口气说:“这件事连我也做不到”。其实联合国调停了好几次,南斯拉夫的内战始终没有停火,德蕾莎走进去以后双方却能立刻自动停火,伟大的德蕾莎在战区里面具有很高的威信。后来德蕾莎逝世在印度,她的祖国塞尔维亚希望她能够归葬,印度总理特别为此打电话给塞尔维亚领导人,让她安葬在印度,后来塞尔维亚同意,她的躯体安葬在了印度。德蕾莎出殡的那一天,她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抬起来,在抬起来前有人提出要不要给她穿上鞋子,后来决定不穿,因为德蕾莎一生不穿鞋,所以死后也不穿。身上盖的是印度的国旗,印度为她举行国葬,就在德蕾莎的遗体被抬起来时,在场的印度人统统下跪,包括印度总理。德蕾莎的遗体抬过大街时,两边大楼上的印度人全下楼来,没有人敢站的比她高,统统跪在地上。虽然德蕾莎在印度没有任何功名,也没有任何爵位,更没有任何官位,但是伟大的德蕾莎死的时候印度的总理跪在地上,所有的印度人跪在地上,更何况她还不是印度人,是塞尔维亚人。(中华企业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