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管理

标签:
感悟随笔情感杂谈 |
分类: 图文分享 |
香港:先行一步“躺平”
浓眉大眼的香港,先躺平了。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3月21日)上午在记者会上宣布:
香港暂缓全民强制检测;
4月1日取消英美等9国的禁飞令,入境人员最快7日完成酒店隔离检疫;
4月19日起香港小学及幼儿园恢复面授课程;
4月21日起分三阶段以及三个月解除大部分社交距离措施:食肆可增至每枱最多4人,晚市堂食可再延长至晚上12时;
户外运动、郊野公园毋须强制戴口罩。
反复仰卧起坐的香港,率先“先行一步”。确实某些地方令人羡慕,比如不再强制做核酸,相对于我们很多人几乎天天要做必做,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某些地方不做核酸就纳入诚信记录甚至拘留。
再比如,入境最快隔离7天即可,相对于大陆效率了很多。上海是14+7,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还有的地方是14+14。即使在内地不同的城市之间来往也要求如此。
那么,每天新增仍过数万,远超大陆所有省份累计的香港,现在突然停止了全民核酸检测而且还放开学校和航班,为什么突然宣布躺平了?这是否意味着香港防疫的失败?
估计这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毕竟消耗了内地大量的抗疫支援力量后被迫选择了躺平。
但我们其实应该尊重香港政府的选择,港府的这个决策,是结合了内地专家的意见,相信也是报了大陆批准,也是香港各界达成的共识。商界的立会议员林健锋就十分赞同港府的决策:
“如此一来就与海外看齐了,外资将给予正面反应。而数以万计的企业高层和专业技术人才将返回本港,经济将恢复90%。”
其实,香港已经错失了最好的中断疫情的时机了。香港第五波疫情现在是中后段了,全检适合早期进行,如果在高峰期普检,但是做不到即使完全隔离阳性,这样的普检是没有意义的,为了检测而检测,只是拿到了一个误差很大的数据而已。
看看深圳这一个月做了多少轮全民检测,都还没清零,就知道香港走到这个阶段已经没有做全民检测的必要了。当下,惟愿港府从中汲取教训,循序渐进,加快提升管理能力,提升民众的个人防护意识。
其实相对于大陆,香港事实上不具备清零的实际条件。
香港作为连接亚洲与欧美的金融航贸中心,人口过于集中且人员太复杂了,什么国家的人都有,不可能完全清零。再就是香港人多地少,隔离间较少,就算之前大陆已经援建了方舱医院,但还是感染的香港人实在是太多了,不足以安排所有新冠患者去隔离间。这样的话,被感染的人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隔离治疗,所以现在全民强制核酸也没有什么用。
防控跟不上,检测也起不到什么好效果,人力财力都付出去了,却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不如暂时停止这种决策。
最重要的一点也如林郑说,社区组织能力较弱,没有大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全民检测却无法实现封控管理,也就便失去了意义。因为香港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不可能实现社区分割条块管控,人员缺少引导,更缺少约束,自上而下缺了路和桥,必然不可能实现全员强制核酸。
大陆的模式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复制的,也不可持续,暂缓实施为港区政府暂时解套,把主要精力用在救治上而不是防止上,也算是中央的最大宽容。香港接下来确保不出现医疗挤兑才是底线。
有人可能会为香港的老年人担心,是不是对他们这个群体来说太危险了?
香港是全球大城市中唯一一个老年人接种比例低于儿童的城市,所以造成了老人死亡人数相对较多。但是,即使没有新冠疫情之前,香港也每年死亡五万多人,平均每天140人左右,所以香港昨天新冠死亡117人,并不是多大的事儿。
香港疫情现在已经大幅度下降,已经连续三天低于两万(最高日增3万余确诊),或将率先走出疫情,恢复如此。香港大学医学院将于今日公布第五波Omicron疫情发展模拟模型更新推算,估计已有约六成即440万市民感染,推算到4月21日政府预计第一阶段放宽社交距离措施时,每日感染数字已回落至三位数。
其实大陆现在强调精准动态清零平衡经济发展,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在特效药出来前各级政府压力巨大,担心经济更担心医疗资源被击穿。
只是深圳刚复工,香港就搞这么一出,有点,,,让深圳人猝不及防。那么,作为一街之隔的深圳,该怎么办?只能说,要苦一苦深圳的人民群众了。
香港一地的日增,就超过大陆所有省市的累计。所以,说点政治不正确的话,当下不如把香港作为试点,不搞封控,不闭环管理,看病毒发展情况调整防疫政策,毕竟我们也不可能一直就这样总是封下去。
大陆的特殊在于,中国60岁以上老人2.6亿,有不少有基础疾病,如果完全放开,一旦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被击穿,想想都头皮发麻。不放开困难,放开了更崩溃,没有想让自己的父母去碰概率,所以坚决支持动态清零。
但是,严格防控的成本来自普通百姓和小微企业,当可见的生存威胁大于不可见的生命危险,大家的配合度就会改变。
都是中国人,不搞对立,只能说,尊重祝福香港。在这场已经持续两年多的抗疫战斗中,香港“先行一步”,相信在今年的某个时间点,两岸后会有期——将会实现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