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02月15日

(2010-02-15 10:44:53)
标签:

杂谈

说中华碑刻

(之一)

                                            《石鼓文》

( 蚌埠供电公司 张  安 )

 

名称:《石鼓文》。

俗称:《猎碣》、《陈仓十碣》等。

书体:大篆,叫籀书。

书者:佚名。

概说:秦献公一一年(前374年)造。有 “石刻之祖”美誉。内容为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共十块,形如鼓,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存三百余字。长方形结字,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形诗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比金文规范、严正,微存金文特征,是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唐代发现时即称石鼓,至今仍沿其说。唐代定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书,历代众说不一,民国后公认秦献公一一年之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唐拓、北宋拓、元拓、明拓、清拓、民国拓和近拓。唐拓未传下来。宋元拓亦不多见。

《石鼓文》(局部)

 

                                            说中华碑刻

(之二)

                                           《泰山刻石》

( 蚌埠供电公司 张  安 )

名称:《泰山刻石》。

俗称:《封泰山碑》。

书体:小篆。

书者:李斯(传)。

概说: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造。内容是丞相李斯等为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功绩而刻的石碑。四面环刻。前三面是秦始皇时刻,第四面是秦二世于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所刻的诏书和从臣的姓名。共二百二十三字。目前仅存十字,也有记载存九字。呈长方形,字体工正,笔画圆健,外拙内秀,疏密适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有《石鼓文》特征,比《石鼓文》简化和方整。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 再发现时,存十字。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十字拓本较为常见。宋拓、元拓和明拓罕见。其中元拓是残本,明拓存二十九字。近拓繁杂。传世宋拓本为最早,存一百六十五字,另有一本存五十三字,均流至日本。

 

《泰山刻石》(局部)

 

 

说中华碑刻

(之三)

《琅琊台刻石》

( 蚌埠供电公司 张  安 )

名称:《琅琊台刻石》。

俗称:《二世诏文》。

书体:小篆。

书者:李斯(传)。

概说:秦二世元年(前219年)造,也有记载(前210年)造。记述秦始皇的功绩及秦二世于元年东行郡县,在始皇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彰显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共“十三行八十六字”,又云“十三行八十七字”。现存六字。字形见方,线条均匀,曲中藏直,蚕头蚕尾,富有变化,突显雍容典雅之风格。近石鼓文,大部分字体比泰山刻石更加活络、秀丽,是秦小篆代表作。宋代始皇刻石残毁,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残石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明末清初拓本,尚可清晰看见十九字。清顺治四年本亦如此。近拓已面目全非。

《琅琊台刻石》(局部)

 

 

说中华碑刻

(之四)

《鲁北陛石题字》

( 蚌埠供电公司 张  安 )

名称:《鲁北陛石题字》。

俗称:无。

书体:小篆。

书者:佚名。

概说:西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造。有“隶书之母”之称。内容为“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存四行九字。“六七乙”三字为号数,“月”字为隶书,余为小篆。由于未见到拓片,根据同时代碑刻进行推测,字体可能接近《鲁孝王刻石》。碑阳大致应该是字形偏扁,行笔流畅,圆方相间,收放有度,折笔处初露隶意,有一种拙扑之美。该碑发现意义重大,说明西汉时期刻石已带隶意,它是小篆向隶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实物见证之一。该碑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山东曲阜城北灵光殿旧址出土,曾藏北京大学。一九七九年移至山东曲阜。现藏于孔庙。世面未见拓本。(无图)

 

说中华碑刻

(之五)

《汉司徒袁安碑》

( 蚌埠供电公司 张  安 )

名称:《汉司徒袁安碑》。

俗称:《袁安碑》。

书体:小篆。

书者:佚名。

概说:近代发现篆书碑最完整者。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造。是近代发现篆书碑最完整者。内容为汉司徒袁安墓碑。碑侧另有明万历二十六年三月题字。碑中有穿孔。出土时间不祥。明万历二十六年移至偃师西南辛村牛王庙用作香案,因碑文向下,故不知是碑。一九二八年初,该庙改为辛村小学,香案仍在原处。一九三零年被纳凉学生发现。一九三八后不知去向。一九六一年再度发现。原十行共一百六十字。现存十行共一百五十字。字形方长,笔画细瘦,骨力劲拔富有弹性,所存之字极其清晰,是小篆碑刻中难得的精品。现藏河南省博物馆。世面继斌遂拓本较多。近时亦有翻刻本及影印本行世。

《汉司徒袁安碑》(局部)

 

说中华碑刻

(之六)

《汉司空袁敞碑》

( 蚌埠供电公司 张  安 )

名称:《汉司空袁敞碑》。

俗称:《袁敞碑》、《袁敞残碑》。

书体:小篆。

书者:佚名。

概说: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造,又记永初二年(108年)十二月造。汉司空袁敞墓碑。一九二三年春,河南偃师出土。出土时断缺不知碑主,后经考证,始定为袁安之子袁敞墓碑。原碑完整,共十七行,每行七至九字不等。今存少半,存十行,共七十余字。再后因碑阳残破,可清晰辩字者不及三十。该碑虽与《袁安碑》字体如出一手,但能看出作者当时心态比写《袁安碑》时平和许多。字形见方,骨肉匀称,结体宽博,运笔稳健给人雍容华贵的美感。若非碑残,其拓可为学篆者之善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拓不多见,亦为今拓。有影印本行世。

 《汉司空袁敞碑》(局部)

 

 

说中华碑刻

(之七)

《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

( 蚌埠供电公司 张  安 )

名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

俗称:《大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

书体:篆隶兼并。

书者:佚名。

概说:有“缪篆”先祖之称。刻石残。东汉元初四年(117年)造。祭祀碑。文记常山相陇西冯君祭祀三公之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前发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再度发现。存十行,每行十四字至二十二字,共二百三十余字。字形方整,变化无常,篆隶相间,异字夹杂,有石鼓文、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遗风,给人古劲、苍茫、强悍、雄浑的艺术享受。由于该碑篆横隶竖同脉,笔画方折较多,字皆可入印,因此被受金石家推崇。现藏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上。有清拓、近拓。故宫博物院有一早于康熙二十六年的拓本,是已知世上最早拓本。

《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局部)

 

说中华碑刻

(之八)

《开母庙石阙铭》

( 蚌埠供电公司 张  安 )

名称:《开母庙石阙铭》。

俗称:《开母庙》。

书体:小篆。

书者:佚名。

概说:东汉延光二年(123年)颍川太守朱宠造。为汉嵩山三阙之一。阙为古代宫室、陵墓、庙观门前的特殊建筑,常呈对称形式分立于行道两旁,中间阙然,故名。开母原为启母,因避景帝讳,改启为开。有铭文画像。内容是歌颂夏禹治水事迹。铭文分二段。存二十五行,每行十二字。又云前段共二十行,满行十二字,下段题名十行,满行七字。字形周正,篆法古朴,笔画方圆饱满,茂密雄劲,肥瘦适宜,具秦篆浑拙茂美之气,是汉代篆书的名迹。发现时间不祥。该铭因阙石粗劣,年代久远,故缺损较多。现藏河南登封县嵩山开母庙遗址。明代拓本为最早,有影印本行世。拓铭文带全部画像者,只有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四年,陕人茹茂贵拓十余份。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份。

《开母庙石阙铭》(局部)

 

说中华碑刻

(之九)

《少室石阙铭》

( 蚌埠供电公司 张  安 )

名称:《少室石阙铭》。

俗称:《少室》。

书体:小篆。

书者:佚名。

概说: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三月颍川太守朱宠造。为汉嵩山三阙之一。有铭文造像。存篆书二十二行,每行四字,共八十余字。又云存字二十行,每行存四字。额题“少室神道之阙” 是双勾阴刻阳文,余为阴文。东阙有江孟等题名,四行,每行六字,共二十四字,隶书,无年月。发现时间不祥。年深日久,剥蚀较重,尚可看出赛马、踢球、射猎、斗鸡、角力及与兽相逐等图案。“袁安”、“袁敞”碑出土以前,“少室石阙”很为学界推重,谓之稀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刻石篆书虽不能与“二袁”碑相媲美,但其笔致苍转,结体宽博,朴茂沉厚,雄劲古雅,气象恢宏的汗代遗风仍为后人津津乐道。现藏于河南登封市少室山。黄小松拓本较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