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福:怎一个“玩”之了得
——序《最后一位肃王》

陈玉福
我和《最后一位肃王》的作者唐兴斌是同乡也是朋友。他比我小,所以我自然而然称他为老弟。老弟在铁路部门工作。据我所知,由于铁路半军事化工作的性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要比常人显得格外忙碌。节假日、双休日很少享受,“白加黑(白天加晚上)”、“五加二(五个工作日加双休日)”、“夜总会(夜里总开会)”是常态。
我最早对铁路工作的了解是通过我的内弟和我的老岳父。老岳父当了一辈子铁路工人,文革中被定为“漏划地主”下放到老家“劳动改造”。上世纪80年代末期落实政策后,不但补发了下放期间近万元的工资,而且还享受到了国家工人的退休工资。那时候,“万元户”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不得了的一个“称谓”,所以我沾光一下子成了“万元户”的亲戚。由此,我的内弟顶替老岳父当上了铁路工人。内弟当上铁路工人的第一个春节,我去看望老岳父时和老岳父讨论内弟为什么不回家过年的问题,老岳父微微一笑,自豪的反问:国家的火车能因为过年而停下来吗?我摇摇头回答:不能。那时候,我还是一位小农民,一个劳动日值八九分钱,每年的收入也就是几十元,从老岳父补发工资当上“万元户”到内弟不能回家过年的讨论,我知道了铁路工人的神圣和伟大。再后来,我认识了老弟兴斌,从他这里知道了更多铁路工人的酸甜苦辣。这时候,我对铁路的了解就更多了。
兴斌老弟虽然没有上过全日制大学,却硬是靠毅力拿下了两个大学文凭,并且还评上了中级职称。他做过农民、筑路工、煤矿工,当过兵,上过前线,当过突击队员打过仗,立过战功,从事过铁路蒸汽机车司炉、副司机、党委干事,铁路分局党委秘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等工作,现在还享受着省部级劳模待遇而且有一份吃穿不愁的工作。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兴斌老弟完全可以四平八稳干到退休,完全可以悠哉悠哉享受生活。但是,兴斌老弟凭着对文字的钟情和喜爱,接地气的生活加上诸多不平凡的人生阅历,还有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扎实功底作支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省去了许多喝酒、打牌、游玩和应酬交友的时间,甘愿用文字和心灵对话。除了查阅资料,用每天写作不少于六百字的自我约束,始终鞭策着自己在文学的王国里遨游,经过历时两年半的艰苦创作,现在终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兴斌老弟的奋斗之路,和我有点相似。我也是牺牲休息时间,在别人打牌、游玩的时候爬格子,奋斗了30多年,才走到了今天,成了一名作家。所以,我敬重兴斌老弟,喜欢兴斌老弟。我希望他能够把文学这条艰难的道路走下去。
今年八月的一天,兴斌老弟一下子把用四号字打印而成,装订成整整齐齐九百多页的书稿《最后一位肃王》拿到了我的眼前,我在惊讶之际,被兴斌老弟的这份坚守、这份毅力、这份执着深深的感动了……
《最后一位肃王》是写甘肃乃至西部的作品。甘肃东接陕西,南控青海,西依新疆,北靠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通道,像一块瑰丽的宝石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上。
我和兴斌老弟都住在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这座城市东西狭长,是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取自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和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两地的第一个字组成,简称甘或陇。由于西夏王朝曾经设置甘肃军司,元朝设置甘肃省,简称甘。因为全省境内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唐朝时候在此设置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追溯甘肃的历史,可长达八千多年。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以及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相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就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甘肃省庆阳市,秦人肇基于甘肃省天水市、陇南市一带,天下李氏的根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遍布全省各地。至于那些有文字记载,并且对华夏文明带来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更是不胜枚举。据姚志忠先生所著《陇人志》一书中披露,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甘肃籍的各类名人就达698位,他们当中,有人文始祖、李唐皇帝、中医药鼻祖、王侯将相、文臣武将、教育精英、书法大家和文坛巨匠等等。
穿越历史的时空,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在陇原大地上留下了数不清的人文轶事、历史景观和民间传说,那激昂豪迈的西北秦腔、荡气回肠的武威贤孝、悠扬俊秀的凉州花儿,口口相传的这些历史便是最好的佐证。《最后一位肃王》一书的出版发行,用文字的形式,更是为陇原大地乃至西北地区浩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明朝时期的历史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难想象,这部顶天立地的作品出自一位铁路业余文学爱好者之手。用洋洋四十多万字,从洪武大帝朱元璋分封藩王,修建王府为引子,最终以明末天下大乱,甘肃最后一位肃王朱识鋐的悲惨命运为背景,向读者徐徐展开了陇原大地人文景观、民俗文化、运兵布阵、攻城掠地、比武选秀、爱恨情仇、行侠仗义、抢救国宝、诡异谍战、风水八卦、惩治贪腐以及王爷乔装逃亡的一幕幕场景。暂且不论书中历史故事的真伪,单从作者对整部作品的构思策划,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来看,人物相对众多而交代有序,笔调相对豪放而不乏细腻,语言相对流畅而又不乏诙谐幽默,大白话式的叙述中偶尔植入一些网络语言,犹如当下人们穿着打扮的时尚混搭,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跳跃式的创作思维虽然游走于各个朝代,但始终掌控在最后一位肃王的写作框架之中,相对于创作历史小说时生涩的文字,枯燥的叙述,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无异于文学创作当中的一种大胆尝试。
春华秋实,苦尽甘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各种各样。而兴斌老弟的活法就是在工作之余,与文学谈情说爱。这一切,都被他轻描淡写说成是:“我只是在电脑上写着玩”。好一个“玩”之了得,他玩出了新花样,玩出了一个铁路职工的家国情怀,玩出了一顶业余作家的“桂冠”,堂而皇之的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在这里,我真诚的祝愿兴斌老弟在工作之余继续在电脑上“玩”下去。“玩”出快乐,“玩”出格调,“玩”出高雅,“玩”出社会正能量,“玩”出一段不虚此生的辉煌经历来。
是为序。
(作者系甘肃省金昌市专业作家、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