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诗歌——写给赵兴高诗歌朗诵会

标签:
1号作家赵兴高诗歌朗诵会永远的诗歌文化 |
分类: 最新作品 |

永远的诗歌——写给赵兴高诗歌朗诵会
陈玉福
近日,因为电视剧《金昌的花海》第13次修改,在北京和金昌之间穿梭。昨日(2016年9月23日),我收到金昌美女诗人解晓静女士的微信邀请,让我参加24日陌上书会为赵兴高先生举行的诗歌朗诵会。听到这个消息的一瞬间,我感到非常兴奋。在我的印象里,赵先生的诗歌是“永远的诗歌”(某著名诗人语),兴奋之余,又开始郁闷,因为24号我说啥也赶不到金昌去。但不参加先生的诗歌朗诵会与公与私都说不过去。因为解女士的原话是:“你是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的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又在金昌市工作,如果您不参加这样重要的文学活动,好像不合适。”
解女士的话让我自然而然想起了11年前的一件事。当时,赵先生是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主管文艺的副部长,我虽然挂着“金昌市作协副主席”的头衔,但我“北漂”在北京(那时候我在北京没有房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北漂”)。拙作八卷本《陈玉福文集》刚刚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赵先生从甘肃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王晓军那里知道了这件事,就及时联系上了我。他说:听王社长说,《陈玉福文集》是甘肃省第一部文集,你又是我们金昌人(我一家的户口都在金昌),我们打算为你的文集举行一个首发式。赵先生是一个爱才的领导,他说到做到。那一次由中共金昌市委市政府和甘肃省文联主办的,有160多人参加的《陈玉福文集》首发式在兰州市举行的非常成功。金昌市委副书记康坚先生代表金昌市四大班子在首发式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的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实话实说,如果没有赵先生十几年来对我创作的默默支持,我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的。所以,赵先生对我来说,不但有知遇之恩,而且还有提携之谊。我应该飞回去参加,表达我对赵先生的感激之情。于是,我马上通过手机订票,结果,没有23号飞兰州的机票。
解女士知道这个情况后,建议我为先生的诗歌朗诵会写篇贺词,表示祝贺。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欣然接受了。
没有机票回不去,我如约参加了晚上的一个文学沙龙,回到住处已经很晚了(我有个毛病,过了夜里12点会失眠)。反正也睡不着了,不如开个夜车,为先生的诗歌朗诵会写点什么。好在认真地读过先生的诗,所以,坐在电脑旁边,先生的诗就一下子喷涌到了我的脑海里。
“匈奴和汉人
一山之隔
刀和血
一夜之隔
马背上的牧拉
今夜长大
刨沙试蹄的汗血马
明朝出发”
西部在地理上有沙漠,也有绿洲,但她曾经是连接世界的丝绸之路,是地球人冒险的神秘通道。因此,西部才有这般磁力,才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的艺术创造性。艺术!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表达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不同文化精神的差异,显示出不同民族文化之根,先生的诗就以其重铸的全新的艺术精神,展示了处于今日世界艺术大视野的西部艺术,是如何持有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
“沙沟沟里的马莲花
嘴唇儿留给谁呀
野鸭子一次次把头伸进海子
给鱼儿说了些啥
白天鹅飞来的那个夜晚
乌兰在海子里第一次沐浴
月光下偷看了的小伙子
从此再没走出大漠一步”
我看过不少关于西部的诗歌,故事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还有风光的。那些都很美。但这不是我也不是先生试图寻找的西部。赵先生寻找的是现实中梦幻的西部,梦幻中现实的西部。他用锋利的刀片轻轻划开时空的某一条缝隙,用现实生活中家常的佐料烹饪了西部这道神秘大餐,使神性西部的口感回归了大众。所以,我在赵先生的诗歌里感觉到了亲切、熟悉的气息,也感觉到了艺术的西部。如《者来河》:
“断流的者来河
塞满淤泥
那是死去的浪花
失去了记忆
者来河,沉默着
它不开口
一支古罗马军团的失踪之谜
由谁来说”
西部,也是现实的西部。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才构成了西部。现实就是人间烟火,就是生活、生存,就是生命。西部生长黄沙,生长沙尘暴,也生长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高粱。她没有特殊的地方,她就是一片现实的土壤,是理想的精神家园。如《窟窿峡》:
“雪山隆起的帐篷
牛羊跑乱的草场
窟窿峡,一条河流
是躬身汲水的卓玛
最动听的歌唱
牛粪煨火,酥油打茶
灌木丛中应声的牧拉
初升的太阳
仿佛他手上的山丹马”
这就是赵兴高先生的诗歌,也是赵先生为读者建造的精神家园。这样的诗歌是永远的诗歌,是能够流传下去的诗歌。
谨以此文献给“赵兴高先生诗歌朗诵会”!
也献给陌上书会金昌站团队!
热烈祝贺陌上书会金昌站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