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宏阔中见细微,真情中彰正义(三)

(2012-01-21 15:49:02)
标签:

陈玉福

宋体

1号会议室

布朗肖

商务印书馆

文化

分类: 转载
宏阔中见细微,真情中彰正义(三) 

    ——陈玉福小说论之三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6/39/99/4_1.html

    刘晓飞许美娜

 

 

 

    三、时间与存在

 

    早在2004年,雷达曾经用“游弋在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 来评价陈玉福的“1号系列”长篇小说《1号会议室》,这个评价主要是从题材出发,为作品在艺术手法方面的不足辩解的。的确,从当时的作品来看,与作品关注现实焦点的题材和主题方面的突出优势相比,由于作家诉说的激情迸发,在艺术和技术层面上确实存在一些弱点。但是如果仔细看去,作者在叙事方面的运用还是别具匠心可圈可点的;况且整整八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笔耕不辍佳作频出的作家在保持现实关注同时,也在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手法,2011年最新发表的《女国土局长》(长篇小说,见《中国作家》杂志2011年四月)就是一个取得明显进步的例子,相比前期作品,语言明显精细雅致了许多。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家在时间和地点方面的安排上颇具特点,几乎每一部作品中的时间地点都是独具特色,看得出作家花费了不少力气。作家的写作,投身到了一种时间不在场的诱惑之中,进而接近了一种存在的本质。在陈玉福的长篇小说《1号会议室》中,每一章中小节的开始都是以日记标题的形式提起的。这种标题的设置,看似让长篇的文字有了一定的时间限制,实则让小说的行进更具节奏感。卡勒曾经说过,“在叙事中聚焦时间的选择可以创造出极不同的叙述效果” ,陈玉福的小说正是如此。

 

    “5月20日10时20分。晴天。省委一号会议室里作出的重大决策

 

    ……

 

    5月20日13时。晴天。省城于波家中的一次便餐

 

    ……

 

    5月20日13时。阴天。新城市委副书记祁贵家的保密电话响了

 

    ……

 

    5月20日13时30分。晴天。省城于波家的一次长谈

 

    ……”

 

    读者通过连续的阅读,会发现这样时间的转换不仅让小说中时间的变化显得更为紧凑,增加了叙事的力度;而且以时间的变化带动叙事地点的变化,显得过渡自然,行文更为流畅。停滞的时间犹如死亡的在场,而“现时”不断莅临,“现时”的种种意象投下超出“现时”的影子,这个“现时”不仅是结果更是重要的过程。如布朗肖所说,日记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什么忏悔,不是自身的诉述,这是一本回忆录。求助于日记表明,作者并不愿意“现时”的惬意,不愿意放弃实实在在、一天接着一天的幸福、琐碎和小小算计。作者甚至不惜在叙述中直接插入具体时间的手法,比如《1号别墅区》中:

 

    “5月1日……

 

    8月3日……”

 

    等类似一系列具体时间的插入,这种具体时间的表述成为陈玉福长篇小说创作中典型的“叙述时间”特征。时间的变化将小说中文本故事叙述时所要交代的事情、把原本人物间私密的对话或者高潮事件全盘推出,从而推动小说文本内容的行进方式。如:

 

    “5月20日10时20分。晴天。

 

    ……省委常委会进行到了最后一个议程:关于新城市委班子的问题。

 

    ……省委书记陈刚声若洪钟地说……陈刚喝了口水继续说……省委副书记马炳见省委书记陈刚询问的目光盯着自己,说……陈书记喝了口水,继续说。”

 

    这是一个被日期记录,同时也受到日期保护的真相。小说《1号会议室》的开篇仅仅通过几个人的对话就将市委班子的问题交代清楚了,在时间上看相对短暂,却对新问题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作家在进行人物对话的设置上煞费心思,力图通过对话的形式,预示文本的后续意义,且让各个人物间的冲突关系也通过对话展现出来。

 

    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提出两种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和具体的时间,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柏格森的论文《试论意识的直接材料》(1889)进一步提出时间并非是某种抽象的或形式的表达,而是作为永恒地关涉生命和自我的实在。他称这种时间为绵延,即“持续时间”,可以比附一种生命力,这种概念亦可阐述为“活时间”。这种时间是动态的流动,呈现出经常的和永恒增长的量变。虽然陈玉福的作品中的“日记时间”并非强调绵延的生命力的意义。但是它既是生活的时间,同时也具有单向度的、无返回的生命力特征。它是在每日或卑微或雄壮,在尘世中的种种交易、诡辩、事端中进行积极的超越自身的努力。它走向明天,并且永远向着明天。因此,在小说中作者没有大面积表现人物间的戏剧冲突,而是用转场和琐碎的叠加化解未来与现实之间的紧张。

 

    “省委一号会议室里作出的重大决策……

 

    省城于波家中的一次便餐……

 

    新城市委副书记祁贵家的保密电话响了……

 

    省城于波家的一次长谈……”。

 

    这是《1号通缉令》伊始每一小节的开头部分,这样简短的语言点明叙事地点发生了变化,昭示着事件的进展,这种变化还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阅读的快感,使某些被权力笼罩的人物,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表现出与普通人近乎相同的应激反应,使小说的人物传达出一种被拆解的日常生活审美性。

 

    同时,作者通过交错叙事的方式来消解阅读中的疲劳感,也就是多条线索并头齐进:这些线索可能是某个人的不同时间段的交叉,也可能是同一时段不同地点的不同事情,也可能是同一事件同一时间段的不同进展。而且各线索之间大多是相互呼应与提示的关系。这主要是通过叙述视角的转化来完成的。变化多端的现时叙事让读者和作者一道建立起认知的标记。否则作家将是恐惧和焦虑的,而抵达不了存在。阅读作品的人进入对作品存在的肯定中去,正像写作的人投身到这种存在的风险中去一样。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伟大之处所在。布朗肖对“日记”的定义是,“有时,写日记的作家是各类作家中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但也许正因为他们这样才避开了文学极端性——倘若说文学确实就是时间不在场的又诱惑力的领域的话”。(布朗肖《文学空间》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页)

 

    陈玉福的小说无论是长篇作品的“1号系列”还是中短篇小说,透过作品可以看出作家对权力运用中存在弊端的隐忧,对广大民众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深切关注,对传统道德优秀因子的肯定,对建立新的理性社会的渴望。进而言之,陈玉福的作品试图揭示现时社会中面向沉沦的“常人”的存在,于无希望之处唤醒救赎的力量。相信这样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会在以后的创作中有更多值得期待的作品问世。http://club.china.com/favicon.ico

 

 

 

[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1] 【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54页。

[1] 【加】琳达·哈琴著,《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1] 啜大鹏,《女性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1] 吕宝林,《游弋于通俗与严肃之间——陈玉福“1号系列”长篇小说〈1号检察官〉研讨会侧记》,《甘肃日报》 20041119

[1] 【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1] 【法】布朗肖,《文学空间》,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