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甘肃日报》、中国作家网新闻)

(2009-05-14 06:49:37)
标签:

余震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日报

交警

陈玉福

文化

 

“5·12”地震一周年特刊:“做一名志愿者”(《甘肃日报》2009、5、13)
甘肃日报记者 赵建卿

  “‘5·12’大地震,是我们国人永远铭记在心的一段历史,地震虽然震垮了房屋,夺走了生命,但地震给我们永远留下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大学生就业观念在逐渐转变,逐渐把就业目光投向灾区、投向西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月12日上午,在天水师范学院三号报告厅,曾以“1号”系列作品知名的甘肃作家陈玉福,作了“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1号作家’在地震灾区报告会”,他讲述了自己在灾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亲身经历。

  报告会别开生面,师生们和主讲者一起感受地震后的人间大爱和中华民族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并就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了互动交流。“志愿者是一种伟大的职业,而且在当代社会,我们大学生应该是志愿者的主力军,既然是志愿者,那么其意义在于志愿服务,无偿奉献!”陈玉福说。“5·12”大地震后,为了真实记录公安民警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感人事迹,陈玉福冒着强余震的危险,自费前往灾区55天,写出了长篇纪实文学《1号交警抗震救灾纪实》。“报告给我启发很大,我们大学生要关注灾区,把目光投向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人文班宣学毅同学这样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resource/image/show_files/show_01.gif
http://www.chinawriter.com.cn/resource/image/show_files/show_02.gif http://www.chinawriter.com.cn/resource/image/show_files/show_03.gif http://www.chinawriter.com.cn/resource/image/show_files/show_04.gif
http://www.chinawriter.com.cn/resource/image/show_files/show_05.gif http://www.chinawriter.com.cn/resource/image/show_files/show_06.gif http://www.chinawriter.com.cn/resource/image/show_files/show_07.gif http://www.chinawriter.com.cn/resource/image/show_files/show_08.gif http://www.chinawriter.com.cn/resource/image/show_files/show_09.gif
甘肃作家陈玉福谈抗震救灾中的《一号交警》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发布时间:[2009-05-13]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波及甘肃陇南、甘南、天水等地区。甘肃作家陈玉福为了真实地记录公安民警在抗震救灾战场上的感人事迹,冒着强余震的危险,自费前往灾区一线55天,采写出了长篇纪实文学《1号交警·抗震救灾纪实》。为了纪念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壮举,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甘肃省作协为该书举行首发式。“5.12”这一天,陈玉福做客甘肃天水师范学院,为千名学子讲述在抗震救灾战斗中作家不能缺席的感想。 
   陇南,这个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的“陇上江南”,如同汶川的裙带,在地震中被一同撕裂,它的裂口就在碧口,这个地震中甘肃受灾最重的地方。
  当全国人民纷纷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中时,2008年5月19日,中国作家协会向全体作家发出倡议:“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斗争中,中国作家不能缺席……”2008年5月22日,在这个非常的时期,陈玉福凭着对职业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以及对公安交警的崇敬,带着他的笔和使命,在第一时间里,自费踩着余震走进了重灾区。在陇南采访了4天后陈玉福就返回了兰州,写出了《地震,留给作家的是什么》等文章,发表在了《作家通讯》《甘肃文艺》《驼铃》等报刊杂志上。他又于7月10日重返灾区,这次他在灾区一呆就是50天。
  没有人知道,灾难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降临。当陈玉福从陇南碧口采访时,青川6.4级强余震发生了。“那种情景我至今都历历在目,6.4级的余震就能感觉到地动山摇,当时正好我们在车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陈玉福告诉记者,在历时50多天的采访过程中,他除了遇到青川6.4级余震外,还历经了宁强6.1级余震。这两次强余震对陈玉福来说终身难忘,因为这时他亲眼目睹了地震的可怕,和灾区同胞对平静生活渴望的眼神,也是在这个时候陈玉福真正读懂了一群可亲可敬的人——“交警”。
  陈玉福向大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5月19日,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7天,甘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在甘南本身受灾严重的情况下,组织了一支40辆大客车组成的救援车队,由事故处理与秩序科科长晏岷清带队,他们带着州委、州政府、省交警总队和甘肃人民的重托开进了四川汶川。这是第一支到四川汶川救援的外省车队,所以,甘南交警感到了汶川。那时候,当灾区同胞吃住得到暂时的解决之后,他们最头疼的便是上厕所,因为瘟疫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些手无寸铁的灾民们。在阿坝师专操场上的防震蓬里,甘肃籍学生刘鑫正歇斯底里唱着《小草》,一个四川籍学生苦笑着说:“刘鑫啊,别再做梦了。甘肃那么远,他们能来救你吗……实际点吧!”正说着,一声清脆的汽车喇叭声传来了,大家回头一看:甘肃交警的车队真的来了!和刘鑫一起的50多名甘肃孩子呼拉拉把从天而降的甘肃车队围住。刘鑫泣不成声的问身着警服的晏岷清:“叔叔,你们真的是来救我们的吗?”晏岷清微笑着说:“是的,孩子们,我们是来转移你们出去的……”晏岷清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被孩子们惹哭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孩子们,放心吧,家乡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这时,很多学生都围了上来了,足足有100多人。晏岷清知道,这里只有57名甘肃籍的学生,可突然间多出了这么多人……紧接着,几百人、上千人围了上来,他们齐声说:“我们也是甘肃人!”“我们都是甘肃人!”……
    陈玉福流着泪向大学生们讲完了这个故事。他说:“在灾区的50多天里,我几乎每天都会在采访中流泪,因为那些故事太感人了,所以他决心要将自己在灾区听到的故事都写出来,让更多人去了解灾区,了解交警。
  “在地震发生的一刹那,惊慌失措的群众在第一时间里看到的是交警,他们感到有了主心骨;在地震造成次生交通事故的现场,伤员们苦苦盼来抢救他们的第一支队伍是交警,他们感到政府在关键时刻没有忘记他们……重返灾区后,我和灾区交警同吃同睡,亲眼看到了交警的脸上让日晒风吹镀上了红褐色;交警的小腿让经年累月的站立造成了静脉曲张;交警的胃因为饥一顿、饱一顿,患上了胃溃疡……”陈玉福说,在灾区的50多天里,最让他感动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障碍,灾区交警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同胞面前,为灾区同胞排忧解难。
  当一切都恢复平静的时候,只有镜头、只有笔,才能做最好的现场恢复和复述。从灾区回来后,陈玉福就已经完成了20余万字文学初稿,他要用自己笔去记录交警在抗震救灾战场的英雄气概,以及交警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无私大爱。在经过了半年多时间的创作后,《1号交警·抗震救灾纪实》终于能和读者见面了,陈玉福也松了一口气。
   《1号交警·抗震救灾纪实》是塑造了张智国、晏岷清、刘邵、杨蜀明、齐凯等一大批公安交警形象。他们在党和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工作中。他们热爱公安事业,愿意为党的公安工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奋不顾身地在灾区抢运、转移灾民,在废墟下抢救群众。之后,他们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对全体受灾群众的安抚和灾后重建工作中……
    这次报告会由甘肃天水师范学院、《甘肃法制报》社、《1号交警》编辑部主办。甘肃省公安厅、天水市公安局等单位也派领导和干警参加了报告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