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抗震救灾纪实文学《1号交警》今日首发

标签:
1号交警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省委纪实文学陈玉福文化 |
全国首部以交警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大型纪实文学《1号交警·抗震救灾纪实》今日在兰州首发——
记者 李红军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波及甘肃陇南、甘南、天水等地区。历史的画面在那一瞬间定格,世界的目光在那一瞬间聚焦。一场举世瞩目的抗震救灾战斗由此打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省公安机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起抗震救灾,和灾区同胞生死不离。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一级签约作家的陈玉福深受触动。为了真实地记录公安民警在抗震救灾战场的感人事迹,陈玉福冒着强余震的危险,自费前往灾区一线采写纪实文学《1号交警·抗震救灾纪实》。该书从公安系统交警部门入手,再现了广大公安交警在大灾大难面前所表现出的舍生忘死、先公后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
踩着强余震赴灾区
陇南,这个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的“陇上江南”,如同汶川的裙带,在地震中被一同撕裂,它的裂口就在碧口,这个地震中甘肃受灾最重的地方。
当全国人民纷纷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中时,2008年5月19日,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向全省文艺工作者发出倡议:“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定会写入我们的历史。这期间涌出的无数感人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英雄人物,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讴歌的对象……”
“一名作家,要想写出公安民警抗震救灾的优秀作品,就必须深入到抗震救灾一线去采访、体验生活。”2008年5月22日,在这个非常的时期,步入中年的著名作家陈玉福,凭着对职业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以及对公安交警的崇敬,带着他的笔和使命,在第一时间里,自费踩着余震走进了重灾区。由于陈玉福在兰州某大学任客座教授,当时学生还没有放假,在陇南采访了4天后陈玉福就返回兰州。写出了《地震,留给作家的是什么》等文章,发表在了《作家通讯》《甘肃文艺》《驼铃》等报刊杂志上。但陈玉福不甘心采访就此结束,在结束了大学的课程后,他又于7月10日重返灾区,这次他在灾区一呆就是50天。
没有人知道,灾难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降临。当陈玉福从陇南碧口采访时,青川6.4级强余震发生了。“那种情景我至今都历历在目,6.4级的余震就能感觉到地动山摇,当时正好我们在车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陈玉福告诉记者,在历时50多天的采访过程中,他除了遇到青川6.4级余震外,还历经了宁强6.1级余震。这两次强余震对陈玉福来说终身难忘,因为这时他亲眼目睹了地震的可怕,和灾区同胞对平静生活渴望的眼神,也是在这个时候陈玉福真正读懂了一群可亲可敬的人——“交警”。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陈玉福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5月19日,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7天,甘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在甘南本身受灾严重的情况下,组织了一支40辆大客车组成的救援车队,由事故处理与秩序科科长晏岷清带队,他们带着州委、州政府、省交警总队和甘肃人民的重托开进了四川汶川。那时候,当灾区同胞吃住得到暂时的解决之后,他们最头疼的便是上厕所,因为瘟疫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些手无寸铁的灾民们。在阿坝师专操场上的防震蓬里,甘肃籍学生刘鑫正歇斯底里唱着《小草》,但那歌词是加工过的:“……故乡啊故乡,你在哪里?母亲啊母亲,你快来救我!如果啊故乡你再不管我,我就会客死在汶川他乡;如果啊母亲你不来救我,儿子呀就会在这里死亡……”一个四川籍学生苦笑着说:“刘鑫啊,别再做梦了。甘肃那么远,他们能来救你吗……实际点吧!”正说着,一声清脆的汽车喇叭声传来了,大家回头一看:真是说曹操曹操到,甘肃交警的车队真的来了!和刘鑫一起的50多名甘肃孩子呼拉拉把从天而降的甘肃车队围了个水泄不通……刘鑫泣不成声的问身着警服的晏岷清:“叔叔,你们真的是来救我们的吗?”晏岷清微笑着说:“是的,孩子们,我们是来转移你们出去的……”晏岷清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被孩子们惹哭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孩子们,放心吧,家乡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这时,很多学生都围了上来了,足足有100多人。晏岷清知道,这里只有57名甘肃籍的学生,可突然间多出了这么多人……紧接着,几百人围上来,他们齐声说:“我们也是甘肃人!”“我们都是甘肃人!”……
陈玉福流着泪向记者讲完了这个故事。他说:“在灾区的50多天里,他几乎每天都会在采访中流泪,因为那些故事太感人了,所以他决心要将自己在灾区听到的故事都写出来,让更多人去了解灾区,了解交警……”说起在灾区采访时最大的感触时,陈玉福只说了一句话:“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那里采访流泪太正常了……”
《1号交警》今日首发
“在地震发生的一刹那,惊慌失措的群众在第一时间里看到的是交警,他们感到有了主心骨;在地震造成次生交通事故的现场,伤员们苦苦盼来抢救他们的第一支队伍是交警,他们感到政府在关键时刻没有忘记他们……重返灾区后,我和灾区交警同吃同睡,亲眼看到了交警的脸上让日晒风吹镀上了红褐色;交警的小腿让经年累月的站立造成了静脉曲张;交警的胃因为饥一顿、饱一顿,患上了胃溃疡……”陈玉福说,在灾区的50多天里,最让他感动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障碍,灾区交警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同胞面前,为灾区同胞排忧解难。
当一切都恢复平静的时候,只有镜头、只有笔,才能做最好的现场恢复和复述。从灾区回来后,陈玉福就已经完成了20余万字文学初稿,他要用自己笔去记录交警在抗震救灾战场的英雄气概,以及交警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无私大爱。在经过了半年多时间的创作后,《1号交警·抗震救灾纪实》终于能和读者见面了,陈玉福也松了一口气。
《1号交警·抗震救灾纪实》是《1号交警》系列的首部作品,塑造了张智国、晏岷清、刘邵、杨蜀明、齐凯等一大批公安交警形象。他们在党和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工作中。他们热爱公安事业,愿意为党的公安工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奋不顾身地在灾区抢运、转移灾民,在废墟下抢救群众。之后,他们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对全体受灾群众的安抚和灾后重建工作中…… 另外,由鑫报、甘肃省文联、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时代集团主办的《1号交警·抗震救灾纪实》首发式,将于今日举行。
链接:
陈玉福,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于甘肃省凉州四十里堡村(金昌市人, 现定居兰州)。 中国民革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一级签约作家、编剧,国内多所大学客坐、兼职教授(主讲影视文学创作)。曾写过9本“1号系列”长篇小说,被媒体誉为“1号作家”。
1978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著有“1号系列”长篇小说《1号会议室》《1号别墅》《1号考查组》《1号专案组》《1号检察官》等9部,中篇小说集《马莲花》,短篇小说集《西部狼》,电影文学剧本集《人生有几博》,电视文学剧本《西部人》和《陈玉福文集》(8卷)、1号系列文集(6卷)等500余万字。“1号”系列长篇小说被海内外100多家报刊杂志、网站连载,其中有3部登上了全国百家书城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作品曾获第四届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
2004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在北京举行了“陈玉福‘1号系列’长篇新作《1号检察官》研讨会”。2005年12月2日,中共金昌市委、市政府和甘肃省文联、甘肃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在兰州举行了8卷本《陈玉福文集》首发式。……研讨会和与会专家给予小说和文集很高的评价,《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人民网、新华网等100多家新闻媒体作了详尽报道。
前一篇:坍塌的日子里,踩着震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