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在甘肃的纪实文学作品中,之所以没有出现一部像模像样的优秀作品,纠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主人公缺乏性格造成的。而董洪的长篇纪实小说《贾平凹从“剽窃案”陷入“嫖妓门”》读后,打破了这种僵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主要是他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西部汉子(陈玉福)形象。一部纪实作品能不能抓人,除了事件本身(陈玉福敢于向贾平凹叫板)外,那就是有没有一个立得起来的人物形象。《贾平凹从“剽窃案”陷入“嫖妓门”》一书,两者都有了。既有了吊人胃口的佐料,又有了出色的人物形象。
陈玉福敢于向贾平凹叫板,这在文学界本身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难怪当时全球有500余家网站争先恐后的转载这个消息呢!这是著名作家陈玉福的性格所决定的。他嫉恶如仇,眼里不容揉半点沙子。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就发现了。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说,陈玉福的“1号系列”长篇小说之所以取得了很好销售业绩,是因为作者塑造的都是时代的英雄,这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他评价陈玉福和他的“1号系列”作品时说:“充满活力的作品需要充满活力的作家”。我同意雷达老师的评价,陈玉福的作品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是因为他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堂堂正正、敢做敢当、敢于为民请命的英雄。文如其人,读陈玉福的作品,实际上就是读陈玉福其人。在他的作品里是这样,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他敢于向贾平凹叫板,把贾平凹送上法庭就是个很好的证明。他告贾平凹的消息刚已传出,就有人传言说陈玉福告大作家贾平凹绝对是为了钱。结果,陈玉福只提出索赔“1块”钱,这才激怒了贾平凹:你陈玉福何许人也,刚小瞧我贾平凹?于是乎,贾平凹向陈玉福展开了猛烈功击,一时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贾在《新闻午报》《扬州晚报》《天津日报》《兰州晨报》等媒体上说“陈玉福恶意炒作”,陈在《法制日报》等媒体上说他这样做只是“讨一个说法”,是为了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尽一个中国作家的社会责任。陈贾之战引来了无数网民观战,一部分网民(其中部分是贾的粉丝)受贾平凹的“舆论引导”,也说陈玉福是“恶意炒作”;另一部分网民则支持陈玉福,说陈玉福“够男人”、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陈贾之战的结果是贾平凹在媒体上向陈玉福“道歉”而告终。这时候的贾平凹把“恶意炒作”的责任推给了媒体,他说这是不负责任的记者在“胡言乱语”,我贾平凹也是个懂法的人,我首先理解你陈玉福,“你告我是正当的”,没有什么不对,更不是在“炒作”,“因为,你(陈玉福)也是一位富有成就的作家”,最后,贾平凹请求陈玉福“撤诉,以免诉累”。陈玉福这才“鸣金收兵”,结束了第一场战役。陈玉福一告贾平凹侵犯其著作权后,又准备二告贾平凹侵犯名誉权。就在万事俱备,只等一声令下开战时,贾平凹出大事了,他“嫖娼”被抓了。陈玉福这才彻底放弃了“二告贾平凹”之战役,但律师问其原因时,陈玉福说:“在这时候告贾平凹,脱不了‘落井下石’的干系”。从这点上看陈玉福乃“正人君子也”,其高风亮节让人钦佩。
这就是陈玉福的处世原则,不该放弃的那怕你是名人贾平凹也不行,该放弃的我也决不含糊。我们的作家董洪先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足以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这就是董洪对甘肃文学乃至西部文学的最大的贡献。
(作者介绍:云枫,从事文学创作、新闻评论工作近30年,出版专著多部,近千万字。其代表作长篇纪实文学《诉讼日记》问世后,在国内外文坛引起了极大反响。该书在《甘肃青年报》连载后,震惊了甘肃司法界,被誉为“敢讲真话的奇书”。现任《华夏周刊》社长、总编辑。)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