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玉福1号作家
陈玉福1号作家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211
  • 关注人气:9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凝和袁敏,及其《江南》

(2007-06-14 12:13:12)
分类: 我的最新文字
 

铁凝和袁敏,及其《江南》

 

陈玉福

 

    初识《江南》,是1984年的事儿了。那年,我还在家乡的村小学里担任民办教师。虽也戴着“人民教师”的牌牌,可仍然是农民“序列”、农业“编职”。但我是个不安分守己的小农民,完成教学工作之余,还学习创作小说。也就在这一年,我创作了5万字的中篇小说《兰花白雨》。今天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那时在河北省保定地区文联工作。她创作的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一时之间,她成了中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我那时20岁刚出头,对铁凝是既羡慕又崇敬,心想一定要向铁凝学习,埋头创作,早日也抱一个大奖回来,实现跳出农门、端一个铁饭碗的“理想”。说干就干,我当即就把《兰花白雨》寄给了铁凝,希望铁凝姐姐能对我的创作给予指点。把稿件寄出去后就后悔了:人家年纪虽小,确是著名的大作家。你陈玉福是谁呀?竟然不知道天高地厚,让大名鼎鼎的铁凝“指点”你的创作?人家本身就是铁,还“凝”在了一起,针插不入、水泼不进。你一个小小的农民,竟然自不量力,不但把不成样子的“小说”寄给人家,还让人家“指导”你的“创作”。……后悔过后,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突然有一天,我居然收到了铁凝的来信。信虽然不长,但我收到信的那份激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她的信是这样写的:

    玉福同志:寄来的大作已拜读,感觉很有生活,故事也不错,只是结尾处安排欠合理。我已推荐给了《江南》杂志,相信他们会与你联系的。因为,《江南》杂志及其编辑,我是非常尊敬的。

                                                       铁凝于保定文联

                                                         1984年3月

    当时在我的心目中,铁凝毫无疑问是大家,不然她怎么会获全国大奖呢!要知道,那时候小说的奖项非常的少,只有一流的作家才能获这种大奖。那么,她“非常尊重的”《江南》杂志也肯定是一流的。于是乎,我就盼星星盼月亮,盼着《江南》的回音。

    半个月后,《江南》的编辑来信了,当然还有退来的稿子和一本印刷精美的《江南》杂志。编辑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从那时,《江南》就与我有了不解之缘。同时,我对铁凝也就越发的尊重了。后来,随着岁月的流失,渐渐的《江南》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但铁凝的铁品,确始终没有离开过我的视野。

    再一次听说《江南》,是在2006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家通讯》上。现在的《江南》主编袁敏女士改革《江南》杂志的大江南思路、大手笔以及大动作,在《作家通讯》上发表了。读完文章后,我又一次激动了。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铁凝,她已经不是“疑”住的一块铁了,而被作家代表们选成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了!这真是位了不起的女人啊!由铁凝想到了袁敏。两位女强人为什么都把《江南》看的这么重呢?莫非当年的铁凝、今天的铁主席早就预见到《江南》会有今天?而又一位女强人袁敏也早就垂青于《江南》了吗?……就这样,《江南》又一次进入了我的生活,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今年5月的一天,我去北京开会时认识了袁敏,当谈起改版后的《江南》时,我把对今天新《江南》、大《江南》的理解告诉她听,袁敏格外的高兴。她说:今天的大《江南》,是杂志社同仁及像我一样热爱大《江南》的人们努力和关注的结果。

    6月12日,北京的会议经束后,应《江南》杂志的邀请,我飞到杭州在《江南》下属的“江南文学会馆”坐客。在袁敏主编、谢鲁渤副主编的陪同下,我走进了依山傍水的 “江南文学会馆”。看到巴金题写的“江南文学会馆”几个大字时,我感到《江南》果然是一块风水宝地啊!难怪20多年前的铁凝和今天的袁敏都如北的看重她,这并非偶然啊!连文坛泰斗巴金都如此关注《江南》啊!……再上溯到宋朝的时候,民族英雄岳飞在这里吟出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到千古绝唱,死后他被藏在了西湖北岸。今天作为江南名胜古迹的岳王庙,就在“江南文学会馆”的东边。大文豪苏东坡与江南岂止是血与水的关系啊!他在杭州当过刺史,也给江南留下了不少灵气啊!……从过世的文坛前辈巴金,到今天的铁凝主席、袁敏主编,他们对《江南》杂志的期望胜过山清水秀的江南啊!

    在西湖北岸曲院风荷景点的对面,有两座中西合璧、具有邻南风格的别墅,它们依山傍湖,静悄悄的安睡在秀丽的山林之间。我住在这里时,正遇上下雨天,亭台楼阁、灰砖青瓦、绿树……被龙王爷派来的使者清洗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要不是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的汽车声和山下的建筑物,给人的感觉就像隐居在深山老林里了一样。晚上睡下后,不敢靠墙,西湖旁的雷锋塔近在咫尺,我怕白蛇、青蛇的后代们乘虚而入。到不怕她们来性骚扰,怕的是还没有看到化成美女的蛇呢,确反被蛇咬上一口。因为我生来就怕蛇,如果半夜里爬到床上一条蛇来,还不把人吓坏呀!……这里真是难得的休闲、创作的好去处啊!据说这两处宏大的西式别墅始建于1922年,占地约4亩。如果加上别墅前后的园林,恐怕有几十亩呢!有老板要出500万年租金,把别墅装修它用。可浙江省为了提升大江南的文化形象,每年财政拨款84万元让《江南》杂志使用。如今的“江南文学会馆”,已经成为了浙江省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连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中国散文学会等文化单位的牌子都挂到了这里。短暂的两年时间发展,以袁敏、谢鲁渤为首的《江南》人,已经把《江南》发行到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创造了纯文学刊物成功走向市场的奇迹。现在的《江南》大气中透着高雅,在厚重中蕴涵着大《江南》的文化底蕴,还有《江南》人走向世界的勃勃雄心,这是我联想到了铁凝任河北省作协主席时大刀阔斧建设中国第一个省级文学馆的大手笔。看来,世界上的事情办好并不难,难在选好人、用好人了。河北省用了一个铁凝,建起了令外省作家羡慕的河北省文学馆;浙江省作协用了一个袁敏,才是大《江南》有了今天的勃勃生机。我衷心祝愿两位女强人,希望你们越来越好!也希望大《江南》更加深入人心。

                              2007年6月13日写于《江南》江南文学会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