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80后作者长篇小说《绿原》的笔记

(2007-03-14 12:16:17)
分类: 我的最新文字
 

关于80后作者长篇小说《绿原》的笔记       

陈玉福

2005.5.30

今天,我在河西学院的宿舍里,认识了一位来自甘肃书画之乡的小同乡董志远。他送了我一本他的长篇小说《绿原》,并请我“指正” 。   

2005.6.10

回兰州的途中,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打开了董志远的长篇小说《绿原》。我一直以为,80后作者都有一个同病,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这是我一直反感的,唾弃的,这种小说不会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有益的的影响。我常常劝戒我的学生们:千万别读这些虚张声势、虚无缥缈的东西。可读了董志远的《绿原》后,我不得不改变对对80后作者的看法了。从董志远的作品中,我看不出80后一代人的懦弱、自恋、虚伪和所谓的“寂寞”,也看不出其他80后写手的那种不负责任的文字游戏。……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位初学写作者的成熟,而这一点又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20岁的董志远思考的具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三农问题,当很多20岁的年轻人正在享受雨季花季的时候,他至少已经提前10年步入了社会。

2005.6.13

这本书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读它,丝毫没有把它的内容和作者联系起来。要知道,以前我读书,首先要看的是作者,看作者的地位、名气、成就等。一般作家的书我是不读的,这到不是无名作家的书不好,而是书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看《绿原》时,我是一页页翻过的,我真的感觉它有个性、有特点。

《绿原》写了西部偏远的一个山村,写了以陈方为代表的一群少年为战胜贫穷而努力奔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唤起人们向贫穷挑战的故事。是以董志远的家乡21世纪的定西市通渭县为生活原形的,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二元城乡结构,这种结构目前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作者以天河农业中学为中心,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落后和教育投资不合理的现状。

……杨洋大伯的话震惊了祁志军老师,让我们也值得深思,杨洋两岁丧母,寄宿在大伯家里,在班里竞选班干部的会上,许多同学都参加竞选演说,唯独“在热闹的一角,只有一个人不顾一屑,他在桌上拿着书,扶了扶眼镜,看着X集合,什么是集合?‘我是不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班集体这个集合中有自己吗?’” (P13)这个人就是杨洋。当班主任祁老师得知一些关于杨洋的情况后,就进行了家访。杨洋大伯深有感触地说,“书越读人越穷。”怎么会呢?“教育兴县”、“教育兴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啊!其实人们美好的愿望与现实往往相距甚远。杨洋大伯给祁老师算了这么一笔帐,“一个高中生一年要一千元,三年三千元,家中吃住不算钱,只学杂费之类的东西就要这么多。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则需要几万元,这穷山沟里谁能背的起?年收入4000元的就是中等家庭,有的则2000元,就算倾家荡产也不够供自己的孩子上学。银行是有钱人进的,农村人有几个能从里面贷出钱来?” (P17)杨洋大伯算的这笔帐一点不假,生在农村长在农家的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其中的辛酸。

其实不仅如此,就教育资源而言,天河农业中学远不能与城市相比。校舍的破旧,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这就是教育。就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而言,农村的孩子大多在享受初级教育后就辍学了,农民已无能力再继续供孩子读书。最为典型的就是小说塑造的于甜和亮红这两个人物形象,于富有的家庭是贫穷的,女儿于甜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于甜每天放学回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拾柴、挑水等,然而正是因为穷,最终不得不放弃学业。这一点,城市的孩子是无法想象的。于甜掇学后只能外出打工,谋求生计。陈方的“妻子”亮红的命运似乎还没有于甜那么好,陈方和亮红两家是邻居,从小两个小孩在一起玩,一同上学,两家大人也开玩笑说,“方方,以后我们的红红送给你做媳妇”,从今往后,少不更事的两个孩子别提有多么高兴,多么快乐。然而命运总是捉弄着亮红。贫困的家庭也让她不得不放弃学业。年仅15岁,就成了别人的“新娘”,为的是给父母亲减轻负担,为给近三十岁的哥换回一个媳妇。可想而知,在定西这样的贫困地区,像于甜和亮红这样的少女不计其数。他们在接受完初级教育或尚未接受初级教育,就要背负社会的重担,要么外出打工,谋求生计,要么较早成为人妻。这种社会现实,在部分农村是存在的,更是可悲、可叹的。

2005.6.14

小说叙述的社会现实我本人是熟知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喝着涝坝水、玩着黄土长大的。后来我通过奋斗进城了,但也能常常回家。自从父亲去世后,回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可每每回家,都能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标语:“教育兴乡、教育兴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等等。每回一次家,带回来的总是沉甸甸的感受……

 “好心的山里人,有着文明水平不高带来的愚昧的原始,亦有原始,淳朴的人性善良”(P15)。在《绿原》中,作者不只是对父老乡亲们温情脉脉的怜悯,而更多的是对他们卑微、愚昧灵魂的透析。小说人物王潇潇在《最后一片落叶》中写道:“我们这代人,一直让人们困惑,生在80年代的我们,本是让先辈们头疼的一代,落后与先进的冲突,从而产生代沟,谁也不能逾越,只有两岸的厮守与等待,父辈们对我们无奈,我们对父辈们也无奈。”(P86)……于甜的父亲为妻子没给于家“生一个传代的根”而苦恼不已,于甜作为女儿,也让父亲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认为“女娃是别人家的,念不念书有什么区别”。这显然是只是一个生活的缩影,作者亲近的家乡偏僻落后,到处弥漫着愚昧野蛮的空气,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统治着人们。我想这就是作者描述的无奈吧。

除此之外,乡村里还有不少法盲。陈方的二婶子不生养,便在人贩子那里花了6000元,买了一个小男孩来收养,这似乎比什么都值。然而,他们竟然不知这是违法的,当小男孩的母亲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孩子时,我们看到的是村民们举着锄头、钢叉、铁锹等原始工具,对警方进行攻围……

2005.6.15

在整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多个层面和角度,来揭露和批判这种社会现实。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董志远作为“80后”写作群体中的一员,《绿原》在创作内容上与郭敬明、韩寒、张悦然、李傻傻等青春作家的作品相比,确实是一大突破。在《绿原》的后记中,董志远说过这么一个段话,“看着身边辍学的朋友,从未上过学的小孩深滞的目光,永远看不穿的大山,人们固执的思维,让我好难受,他们真善的一面也是我们无奈的一面,思想意识的落后的至于到了麻木的地步,让贫穷的面容永远停在父辈的脸上,我痛苦,我迷惘……我呐喊,我大呼……要让生活在城市的少男少女们了解一下,同一片蓝天下,自己的同龄人,自己的同胞他们如何度过每天的生活?”(P614)在这里,我们看得出《绿原》剥离的是一个大众关心的命题——三农问题。如此果敢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曝光和力透纸背的批判是出于一位16岁的孩子之口(写《绿原》时作者正上高中),为此我不得不惊叹:这就是《绿原》的可贵之处。

《绿原》批判性的语言是通过人物的口说出来的,我认为这个处理也不错。“我们这代人”、“最后一片落叶”贯穿全书,是很妙的,还有人物的书信穿插也较为合理。农村人贫穷,但深山里的人们却自强不息,农村人愚昧,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是山泉般可贵,农村人落后,但他们热情、善良,孩子失学,流落到社会,他们仍然顽强,与命运搏斗。作者不仅是农人之后代,还是大山的代言人,他诉说大山的酸、甜、苦、辣、咸,会引起人们对大山的关注。

2005.6.16整理于兰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