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号检察官》兰州研讨会(2)

(2006-12-12 10:20:39)
分类: “1号”作品的最新评论

梁胜民(作家、评论家)认为,《l号检察官》既是严肃文学(有严肃的主题),又是通俗文学,有很强的可读性;作品正确处理了文艺创作当中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陈玉福的作品取材于生活,反映的是社会的尖锐问题与现实冲突;构思错综复杂,耐人回味。

谢武战(青年评论家):相对于外省尤其是沿海作家,我们甘肃作家搞长篇创作的人向来不多,而能在作品中将当代人的生活和当今社会的变迁熔于一炉、集为一锦的更少。这不是创作功力高低的问题,而是因为很多作家只相中内抒情和软抒情,很难向世界和时代敞开心扉,西方文学理论家有一个似已被忘却的观念:真正的文学作品是从困境中突围并彻底超越困境的一种力量。陈玉福的《1号检察官》是一部更为成熟的作品,较之畅销长篇小说《1号会议室》语言更精炼、架构更宏大、气势更雄壮。

    王登勃(剧作家、评论家)认为:陈玉福“1号系列”一部比一部写得好,说明作家一直在思考、在进步,揭示的社会各层面的问题,有深入有提高,尤其对双重人物的捕捉、二人对立的写作勾画等都有深入。文学是人学,写人就回避不了人的本性、人的欲望,《1号检察官》更容易贴进读者,有很好的受众面;弱点在于叙事结构的中心事件出现太慢,冲击力不够,对人的心灵、心理缺少铺排。另外,作为小说语言略显粗糙,往往会导致模式化。可看性、可读性自然重要,但类型化、模式化会降低作品品质。

李郁军(《检察日报》驻甘记者站站长):近年来,以检察官的工作为文艺体裁的作品少之又少,《1号检察官》独特的视角可以说是这类题材中的优秀作品。作家陈玉福在本书中塑造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1号检察官唐学强。唐学强爱民如子、敬业爱岗,是检察干警的好榜样。

马自忠(作家、记者)认为:多个出版社竞相出版陈玉福“1号系列"作品,这在甘肃文坛上是绝无仅有的。纯文学也好,大众文学也好,只要是带给读者以健康的文学欣赏与文学大餐,这就够了。《1号检察官》对民间语言的应用与提炼很到位,体现出作家已经走向了成熟。

赵建新(兰州大学中 文系教授)认为:中国的文学创作需要英雄人物,陈玉福继承了这种传统写法,其作品不是凭空构思的,体现的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势而写。一个有责任的作家,其目光就应该投向社会、投向生活、投向大众。同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希望陈玉福注重非常具体化的描写,去描写环境、描写人的笑相、描写人的心理,这是需要改进的。

彭中杰(评论家、《甘肃日报》编辑):我认为,《1号检察官》和《1号会议室》是奇书。奇在它如同一株出污泥而不染之青莲,竟不落当下通俗文学的俗套,作者的谨严,甚至有点“保守”的笔墨来处理正、反两类人物的形象与行为。虽然作者的笔仍是“春秋”牌的,褒贬、爱憎十分分明,但由于尽可能避免了虚构,使得人物形象和个性真实而丰满。他们的生活亦同样属于各自的“正常”方式。作者把1号检察官和省委书记等正面角色的塑造把握得恰倒好处,他既不是一位举手投足皆表现出高屋建瓴的非凡人物,亦不是平易近人,令人感觉可亲可敬的群众心目中的理想领导人。这是几个不做秀的人物,他对权力的使用问题的处理,政策的把握等等属于高官的作为,是在原则与人性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而获得了角色的魅力,避免了刻意美化的虚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