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林清玄说禅之三·好雪片片

(2010-03-27 09:40:14)
标签:

文化生活

林清玄

说禅

杂谈

分类: 【我的地盘】

读书笔记:林清玄说禅之三·好雪片片林清玄说禅之三·好雪片片

心眼同时,会心一笑

禅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说法,经典上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拈花微笑”使我想到,佛陀早就想要拈花,而迦叶也早就准备好微笑了,然后,在适当的场地,适当的时间,佛陀的拈花与迦叶的微笑,才使得禅有一种美好的开端。

 

我觉得,一个人想要进入禅的世界,一定有对世界微笑的准备,这种微笑,是生活的会心。因为,禅不应该不勉力而为的态度,一个人要得到禅,是要进入自然之道,有一种美好安定的心,等待心性开启的一刹那,就好像一朵花待春天。

禅是一种直观的开悟,而不是推论的知识。禅的智慧与一般知识最大的不同,是知识里使用眼睛与意识过多,常使宇宙的本体流于零碎的片段;禅的智慧是非常主观的,是心与眼睛处在统一状态的整体。

以一朵花为例,没有会心的人看花,会立即想到这花是玫瑰花,颜色是红色,要剪下插在那里才好看,或者要把它送给别人,我是主,花是客,很难真正知道或疼惜一朵花,对待一朵花,我们多的是理性客观的态度。现在,我们把这种态度翻转,使它进入一种感性主观的风格,我就是花,花就是我,我的存在就像一朵花开在世界,我的离去,就好像花朵的凋落一般,我们只是生命的表相,那么,生命的真实何在?这就是智慧者的看花之道。与人相处,与因缘会面,如果我们也有像看花一样的主观与感性,我们的“会心”就使我们容易有悟。

 

我们在生活中,一切都是现成的,就在我们的眼前,可是常常被我们变成名相,如果能转回原来的面目,禅心就显露了。

我们在对境时常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境界的漠然,以至于无感;一种是处处着相,以致为境所迁累。我们应该时时保有会心的一笑,心眼同时的直观,然后在感性的风格里超越。

在生活的会心里,我们时常做好一笑的准备,会使我们身心自在,处在一种开朗的景况,也使我们的心为之清澄,那么,不可思议的一悟就准备好了,只等待那闪电的一击。

因此,拈花的时候,微笑吧!不拈花的时候,准备好微笑吧!

 

不曾一颗真

铅泪结,如珠颗颗圆;

移时验,不曾一颗真。

——澹归和尚

由小处看来,一滴泪虽是悲喜的呈现,但它是不真切的,只是一个情结的幻影。从大处着眼,人生的悲喜也是空幻的,乃至我们所能眼见与感受的世界,都是虚妄的表现,经过时间一检验,都会变灭、消失。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因为相信因缘的起灭是真实的,总会预设一个标准来衡量人间世事,不幸的是,这个标准正是执著的根源,往往正好障碍了真相,连水平都不能测量田地的高度,人又用什么标准来测量呢?心里有了标准,心里有了测量,心里有了比较,心里有了执著,都不能让我们走向圆融的道路。

圆融的道路,就是性空的道路,性空是一种光明,一种清净,是对因缘起灭的翻转,是对人生之镜的粉碎,是对善恶因缘的无染——因为再好的因缘也像用笔在镜子上写字,笔再好,字再美,词采再富丽,也会弄脏了镜子。

这不是说在人生里不能悲喜流泪,只是说,要看清每一滴泪,终是虚幻,不要执著呀!

 

    第一义不可说

    第一义不可说,因为说出来就有主客的对待、人我的分别。神通不是没有境界,只是神通不能达到清明的自性,故禅师不讲神通。


    但尽凡心

道悟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任运自性逍遥地过日子,随着因缘放怀自在,只要平凡单纯的心,并没有别的更殊胜的事。)

“但尽凡心,无别胜解。”是告诉我们最伟大的道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一个人要认识生活,如实地生活,而不是寻找一个建立在虚空中的禅道。

生活,便是一切;生活,便是禅心。

 

在生命的进程里,“当未来变成往事”一点也不可怕,因为这是自然的推演,但“当往事变成未来”就可悲了,往事一再重演,生死一再轮回,我们不断重复生命,为什么不能开悟呢?

那是因为,我们从未真正体验过生命本来的面目呀!

真正的超越不是精神训练的结果,而是一种轻松、平静、纯朴的凡心,禅者是使生活的每一现前的刹那都有生命的火焰,是使饮茶吃饭都满含慈悲与温柔,是因他了透自性无限圆满具足,而不再有任何执著,如是而已。

 

一切水月

学习禅道的人虽然讲空,“空”并非漠视人生的一切,而是一种不执著的心。

一个人不能真正疼惜生命,艺术也将失去最宝贵的依托。学禅者也是如此,若不能进入内在生命,看见光华的慈悲,则禅也成为一朵空中的花了。

 

禅心是和谐之心,不是断灭之心;禅心是活泼之心,不是死寂之心;禅心是温暖如阳光之心,不是寒冷如冰雪之心;禅心是如如地注视生命,不是转头逃避生命。

禅心要不动如山,但山上有青翠的林木、鲜艳的花草以及响亮的鸟声、吹动的微风。

禅心要广大如海,但海里有汹涌的波浪、蔚蓝的颜色以及动人的潮声、活泼的水族。

山的承担、海的包容都是从认识生命的本质而生的,生命里如果没有暖气,禅心要从何而生呢?

 

桥流水不流

禅综合了释、道、儒三家,它有佛家出世的慧解,道家的自然无为观念,以及儒家的入世精神,而释、道、儒的穿戴只是形式的东西,禅心应该超越这一切的形式。

 

德山飞越了语言文字,粉碎了意识的硬壳,把隐藏着的力量全部释放出来,正是从波浪的海面走入“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的境界,以及由沉重的刀柄进入“纤芥投锋,锋利不动”的刀锋境界了。

 

德山禅师在悟前悟后有多么不同的风格!开悟之前,他外表平静自负,内心却争吵得厉害;开悟之后,外表凶猛威势,内心却无比的平静。

 

禅悟,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在的革命,由以经典为灯到依自己为灯,从皈依义理到以自己为皈依处。

单是谈水不能止渴,单是见泉也不能止渴,唯有自己饮水,才能止渴呀!

 

梅花扑鼻香

我们要了解禅师的言句,不在破解语言的谜题,而在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与禅师说话时的心境,明白就不是那样困难了。

因此,来自生活的直观与会心格外重要,如何把生活中体会到的事物开发成为禅的悟境,见、闻、觉、知等感官世界虽可障道,也一样能令人入道。禅者是把生活的意识层面转入心灵的内在深处,是把一本密封的书打开,来看见生命真实的内容罢了。

 

禅者不是生活的背反,而是把脚步举起,跨过一条理智与逻辑的界限,用直观来对应生活,这是“悟”、是“心门大开”、是“智慧之眼”。这种跨越是极勇猛艰难的心灵革命,一旦能跨越过去,则荆棘丛林也成为奇花异草了。

 

超群老赵州

修行者应有直观的风格,不应该陷入语言与形式的窠臼。但修行者也不是不要生活,而是要空其心的生活,在生活中保有觉性、创造力以及纯真无染的心。

 

自己的眼目

各式各样的悟道方式告诉我们三件重要的事:一是悟道者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实践,不能依恃外来的力量,连师父都是不可依靠的。二是悟道没有一定的时空,也没有特殊的机缘,他们只是时时准备好自己,进修、历练、成长,并耐心等待完美刹那的到来。三是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保持着一种直观的精神,使自己不错失任何开启的时机。

 

人人的内在自我都是一切具足,储满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没有任何东西必须向外寻求。我们之所以还没有找到那个开关,是我们缺少直观的精神,没有把自己准备好。最重要的是我们仍有依赖的心,我们习惯于把自己与外在事物联想,我们习惯于知识的推究,我们的意识仍未走到壁立千仞的绝境,总是攀着语言、文学、名相、概念、思想、因缘的葛藤,所以,绝对的真我就无法展现了!

如何张开自己的眼目,摒除外缘,使自己的内在经验保持在一个待悟的开关上,是禅者要紧的事。

 

三昧华无相

若一个人期待从打坐得悟,那就有事可为,但悟的实相是无所得而得;若认为禅悟必须在蒲团上奋斗,就会忽视日常生活的悟,而般若之智正是不达而达;若从打坐中想争得一片青天,就会忘却青天自在,本来具足不必争夺。

不管打坐功为打坐,应该在生活里保持求悟的态度,埋下一粒信心的种子,对自己说:“我可以悟,这是一个必然的事实,我要用醒觉的态度生活以求悟,我的觉性要在蒲团上、在行住坐卧、在一切处所。”然后用平静清明的心地等待无相的三昧花开起。

 

重看神秀

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被认为仍未悟道。而慧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被认为是证得空性。

神秀的偈问题在于,它仍然停留在“有”的范围,认为身是有的,心是有的,尘埃是有的,因而未能触及“空”性。其次,它认为禅有目标可达,其实擦拭心灵的尘埃只是过程,不是禅的目标。因为一个进入心念的安静虽要经过时时拂拭,但是要得到般若,则不是光靠拂拭就能得到的。

 

 禅只如是

禅不能一天吃两顿饭,什么事都不管,只管闭阒嘴打坐,禅是以森然万象的面目和心地的光明相撞击,让人彻底地悟,并带着前所未有的悟来进入万象的世界。因此,最可怕的不是语言,而是无知。

 

空出我们的杯子

“如果你的眼睛一直认定一个目标,你哪里还有眼睛看见你自己呢?”

要追求第一流的武术,与开启真实的禅一样,如果眼睛向外追寻,脑子里就会充斥纠缠的识见,就无法做自我的反省与开启了。因此,禅心最可贵的本质就是“无求”,无求并不是一切无为,而是任运,是不给自己一个界限,因为有了界限就有束缚,有所得就会有所失,只有把有所作为的识见放空,才能洗去尘心,有一个全然的清静的对待。

 

若能体会生活里那无求的时刻,才能体会禅,也才能知道“无端知妙谛,有褒是尘心;欲洗尘心净,寻山莫畏深”的境界了。

在生活里有禅,不二法门就是空出我们的杯子,来纳受生活加诸我们的一切,并清楚地观照那杯子里注入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执著深重,杯子装满了,连一滴水也倒不进来,哪里还能看清杯子里的事物呢?

 

学习生活里的一切,不管是武术、说故事、爱与慈悲、生命的沉淀与激情,都可以做禅的学习,只要空出我们的意识之杯,与真实的生命打成一片,处处都有禅机呀!

 

直心真实,菩萨道场

真实的禅不是因图谋渴望而得到的,而是一种单纯的承担、一种当下的精神。

当我们说“我要这个、我要那个”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拥有真正的自我;当我们说“我在这里、我在那里”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放下执著,得到自在。

对于山顶上只是站着的人,使我想到一朵开在山顶的花,它开的时候是多么充满承担的欢喜,它落下的时候又是多么充满放下的镇静呀!人之所以在生时承受喜怒的燃烧,在死时纠葛着忧伤、不安与悔恨,那是由于无法体验“我只是在这里站着”那样的承担!

 

我子天然

在我们破除执著的时候,最平凡的事物正是最圣洁的,而最高贵的也是最平常的。我们在生命中,处处随名生解,以外相来作为真实的见解,这才是最大的要命的执著。

禅者的要义,简而言之,就是破执著,执著一破,人生到处都是好消息,日日是好日。在好日子、好消息中生活的人,只是一派天真、自然、无所用心。

 

禅心是在天然生活里开发而得到的,禅者的空性不是无情,而清明、温暖、遍照的至情,像日光一样,在悲欢话尽之后,青翠高拔的寒山犹在,在残雪之上,在孤峰之项,映照着优美璀璨的夕阳的光辉。

 

地暖,或者春寒

这个世界是相对的,时间空间的改变,使我们对事物看法改变,禅心也是如此,它不是用来改变生活的,而是看清生活的真实。与“禅心”相对的是“凡心”,也就是凡俗的心,是一般人眼见的世界,是迷惑于世界的变幻,禅者不同的是在这种变幻中看到了真如,体会了不动的一面。

 

人很容易被表相所惑,其实枯干的树曾经繁茂过,繁茂的树到最后也会枯干,枯或荣只是它们的表面现象,本质是没有差别的。我们加以分别对错,就是对实相的无知。然而,如果都不理它、任它去,也是不对的,因为这就失去了认知的本体,没有自我观照了。

若拿这个来象征禅心,禅心既不应该被繁茂之境转成光明灿烂,也不应该被枯干之遇转成放教枯淡,当然,完全无为也不对。它是在内在里无所不能,在表现上有所不为,是不被境况转动,有如行云不被高山所阻挡,流水不被树竹妨碍,踏雪而过,了无痕迹。

 

禅师们的眼里,枯或荣、黄花或翠竹、地暖或春寒都只是境况的转换,云山总是不变的。

枯就是荣,笑就是哭。只有在冬天落得很干净的树,春天才能吐出最翠绿的芽!只有哭得很好的人,才能笑得很好!

哭是很开朗的!笑是很庄严的!只要内心处在常醒的状态,一切都是好的。

 

寒山月华白

禅的心就是大地之心,禅的诗就是大地之歌。

    碧涧泉水清,

    寒山月华白;

    默知神自明,

    观空境逾寂。

    ——寒山子

 

雪里梅花

最简单自然的事物,也有其庄严与自尊。

 

当人能与自然相和谐,就能真正了解自然,可以上体天心,下知大地,这时自然的一切就是人生的一切,证知自然之理也就了悟人生的大道。

可叹的是,人在面对自然时以为自己是统治者,就产生了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我与世界的对立,有对立就有执著,有执著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敌意,有敌意就无法真正达到心灵的单纯、明净与和谐。禅者的悟就是在打破敌意、欲望、执著、对立的二元世界,融入于自然、同化于自然,使自己冰释于世界之中,也把世界纳入无私的怀袖。

 

世界如此广阔

我们在生活里经常会有两种经验,一是把自己觉得贵重的东西,找一个特别的地方收藏起来,到要使用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件事物了。原因是我们不以平常心对待,它自然也不平常地对待我们。

另一种经验是,常常使用的东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最后发现它就在手上,或在口袋等离我们最近的地方。原因是我们时常舍近求远,而焦虑使我盲目。

 

佛法不离人情、禅心不避世事。

 

满目青山

我们现在用来勉励别人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一句话语出禅宗,原来是充满矛盾的,我们爬上了百尺的竹竿之顶,再也无可攀缘,哪里还能更进一步呢?

 

百尺竿头的进步,不在于能往上飞跃(因为无处可跃),而在于打破百尺竹竿的执著,心中没有了竿头,怎么还有百尺的拘限呢?

禅心是一种和谐无争、无我无他的状态,它不是一种紧张特立的态度,而是平常轻松的生活,若能连进退的执著都能打破,禅心自然现起。

 

弥勒菩萨的诗:

    手把青苗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个人如果心里有通玄的峰顶,就会青山满目了呀!

 

丈夫气宇如王

禅不是在超出因果的世界,而是找到一个清明的不被因果蒙蔽的心灵,开启整个人生精神上的新境界。禅也不是要抗拒宇宙的运行,而是要找到那与宇宙一起运行不被转生无明所迷闷的自我,进而与宇宙人生和谐、圆满。

 

有禅有净土

学禅者的根本信念是“自悟”,是回观自己的心,是把一切的重点放在直观直悟上头,而超越有限知性的作用,把自我的佛性开启出来,并确信这自我的佛性是与佛陀等同的。

学净土的根本信念是“佛力”,是仰起头来,把身口意都向佛的净土仰望,是直观阿弥陀佛的本身,而超越一切自我的意识,确信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唯一的依靠,只要彻底实践这个依靠,就能在佛的国土中化生。

再进一步说,有的禅者认为只要有一丝他力,便没有完全得到自性;有的净宗行者则认为只要有一丝自力,便尚未完全进入弥陀。

 

宋朝的高僧圭峰宗密禅师,他既是华严宗的五祖,也是禅宗的法脉,他说:“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当我们为了突显自己的修行方法而贬低别人的修行方法时,应该三复斯言!

 

清风送白云

幸为福田衣下僧,

乾坤赢得一闲人;

有缘即住无缘去,

一任清风送白云。

——百丈怀海禅师

 

百丈禅师有一句话为千古传诵,他曾对弟子黄檗希运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一个立志修行的人,应该胸怀识见超过自己的老师,只有识见超过老师的才值得传授,要不然,愈传愈糟,禅法岂不灭了?能这样赞叹自己的学生,益发使我们看见百丈的伟大之处。

 

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

 

禅学的教科书很多,像《景德传灯录》、《指月录》、《碧岩录》、《禅关策进》、《无门关》等,以及禅师们开示结集的语录都是。不过,比较简要的两部教科书是雪窦重显禅师的《碧岩录》与宋朝末年的无门慧开禅师的《无门关》。

 

平常心是大手印

冈波巴的教言里有一章专论平常心,选取一些片段来看看。

行人如果痛感世事无常,生死迅速,深信业果不坏,轮回是苦,见小乘过患而发起慈悲菩提之心亟求解脱之道,他就应该知道和认识一切法之根本——平常心。 平常心者,就是这个不为任何法相所掺杂,不被世间意识所搅乱,不为沉掉和妄念所鼓动,当下安置于本来之处(的自心)  

“如果能认识引自心明体,就能知一而知一切,因为能够把当下现前的真理用之以为道,所以其功德最大。”

“面见本尊佛,也不及认识平常心之重要,见到本尊只是属于贤善之世俗谛,为障碍清净之相而已。但认识平常心则属于胜义谛,功德远为广大。能够具足天眼天耳等五种神通,亦远不及认识平常心的功德大。”

“平常心即是一切智慧之王。佛之五种智慧,平常心中亦全部具足之,因为平常心能证悟无能所之二相,所以能成就妙观察智。不必历经五道之次第,于一刹那中能成办一切事,所以是成所作智。一切世俗谛中所有诸法皆似影像一般的显现于明镜中,如是悟入,故即是大圆镜智。见轮回涅磐一切诸法于自心明体中平等平等,故名平等性智。因此佛陀无始亦无终,最初佛无因,智慧眼无障,此具慧之体即是善逝,故为一切智慧之王,一切功德之王。”

“诸大神通亦不如平常心之尊贵。一切三昧中,此为三昧之王。不论你得到了什么样的三昧,如果能够证悟到(平常心),其他一切三昧就会像果皮或树皮一样的剥落净尽了。此即是一切法之心要,轮回与涅磐之根元皆系乎是否能够认识这个平常心!”

平常心是无漏心,所以比禅定、神通殊胜。

 

现在许多人常说“平常心”,但应更进一步认识禅与密所说的平常心,它是如实的心、觉悟的心、安住不动的心,是要经过实践与验证得来的,而不是平凡的心就是平常心。

平常心是由不平常的奋斗得来的。

 

禅皮诗骨

一个诗人,如果有大智慧,他可以品味体会到禅的境界,虽然他不能完全作禅的表达,仍然可以为人们开启禅的门扉,禅的门扉正是一种开朗庄严的气慨,一种活活泼泼的生气,一种大开大合的风格,如果不能抓到这些气息,则文字的描写不但无法使我们接近禅,反而使我们走向了远离的道路。

文字里可以有禅心,但禅心的得到不是文字所能做到的,那就像喝水一样,我们烧水的时候,在水与火之间一定要用锅,把水烧开了,锅也无用了。

那也像在餐厅里叫菜,当我们点过了菜,菜单就无用了。没有菜单,我们很难叫菜,但没有人吃菜的时候,口袋还放着菜单的。

文学也像咖啡中的奶精和糖,只为了让我们能易于饮下咖啡,人要喝咖啡,可以喝纯咖啡不加糖和奶精,也可以加很多糖和奶精,但从来没有人喝咖啡只喝糖和奶精的。

 

一个有诗骨的人,如果能把诗写到最高境界,正好触到禅的皮;知道了文字的极限,就能触到禅的血肉;体会禅的自由与文学的渺小,则触到禅的骨;只有到了无言的时候,才触到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