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常见五种家庭教养方式

标签:
文化活动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杂谈 |
分类: 【家庭教育】 |
——《爱与秩序》读书笔记(1)
一、直升机式的父母
直升机之所以激动人心,是因为它能刮起剧烈的旋风、发出巨大声响、能够猛烈振动,但却无法飞得很远。直升机在世上的使命就是盘旋、营救和保护,没有它们,快速反应部队就发挥不了作用。
但是,如果没有出现紧急情况,直升机又何必在头顶盘旋呢?于是问题就来了。
当父母坚持要在“孩子的头顶盘旋”、为其提供不间断保护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样做甚至会妨碍正常生活。他们须臾不离左右,以备某个问题出现时营救孩子。
要想更好地了解直升机式父母,只要到当地的中学和高中看看就行了。你可以看到他们在校门前转来转去,手里拿着孩子外出旅行时穿的小衣服、家庭作业、乐器和大衣。直升机式父母密切注视、急切地等待着自己的掌上明珠发出一颗“信号弹”,然后便一下子猛扑过去,将孩子从老师、伙伴以及其他含有敌意成分的事物中分离出来。遗憾的是,他们也将自己的孩子从所有重要的学习机会中分离出来了,因为直升机式父母只会对孩子必须独自承担的后果表示担忧。
另外一些家长有时会将直升机式父母看成模范公民。毕竟这样的父母太投入、太忠诚了。他们不会错过学校的每一次会议,在校时间甚至比部分老师都要多。他们看上去那样无微不至,总是“随时为了孩子而待命”。这些父母认为危险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孩子们需要营救,难道不对吗?
但是,如果你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直升机式父母之所以经常为孩子包办一切,是由于他们(父母)自己的感受使然。由于“爱”与愧疚,他们避免强加后果、不去承认后果,因为他们对后果表示不安。当孩子受到伤害时,他们赶紧将孩子救出来——因为他们自己也受到了伤害。
直升机式父母之所以如此行为,是因为他们将爱、保护和体贴混为一谈。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都很好,但彼此之间并非同义词。
直升机式父母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失败。如果孩子失败,他们便错误地认为是由于自己关心不到、给的爱太少。充当“救火队员”的父母,往往是救了孩子,却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他们在无意中享受着医治他人伤口的快乐。这样的父母需要别人来帮助,而不是主动帮助别人。
直升机式父母用“爱”养育的孩子,今后也会变成“直升机”。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用完燃料,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中坠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学习的机会被人以爱的名义偷走了。
这一类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超速驾驶”,因为他们知道老爸会给他交罚款,或者会卷入性乱交,因为他们知道老妈会掏钱为其购买避孕药。过不了几年,他们便会从大学退学,将手头本来就不多的钱挥霍一空,或者成天琢磨着“拉帮结派、惹是生非”。不过这些年轻的成年人会发现,现实世界并没有在天上提供一位无所不能的直升机式家长,去医治他们的性病、偿还他们骗来的钱财、将他们从不可靠的人手里救出来,或保释他们出狱。
二、喷气式攻击直升机式父母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直升机出现了。这种直升机不再只是担负营救和保卫任务,而是在飞行时用机载火炮和导弹开火,攻击任何扣住他们孩子的人。我们于是称这种父母为直升机式父母中的“喷气式攻击直升机”式父母。
这种父母成天想的就是希望为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让孩子永远不会面对斗争、麻烦、不安或失望。正因为这样的孩子从来没有面对过失败,任何事都由他人大包大揽,所以,攻击直升机式父母的青少年孩子其实都是纸老虎。他们在上初中和高中时成绩单上的分数很高,但他们的各种奖励和殊荣中,多数都并非通过真正努力才得到的。这些青少年的缺点被绚丽的光环所掩盖,而各种荣誉则几乎不用他们付出努力或者根本不付出努力便能获得。
怀着保护年轻孩子的激情,只要看到任何一个他们认为会威胁到自己孩子获得完美资质的人、学校或机构,这些父母便会“如狼似虎”地猛扑过去。他们的话语像装载了制导炸弹一样,会向任何制订高标准行为、道德或成就的人猛烈开火,因为这些高标准需要他们的孩子对自己负责。
声称自己的孩子是牺牲品和受害者,这是家长一种很好的战术策略,旨在将学校的教职员工或社会工作者扔进壕沟,以实现对孩子的保护。攻击直升机式父母连珠炮般的攻击,经常让老师和学校的管理人员筋疲力尽。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在没有取得成功时便将责任嫁祸于人,而不是通过教育孩子努力工作达到目标。我们每天都能听人谈到这种攻击直升机式父母,他们并不满足于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更希望摧毁那些致力于将其孩子培养成有教养、懂责任、讲道义的成年人的教育机构的永久根基。
这种父母的孩子一旦进入某家公司,父母必然在孩子低于标准表现时,向公司施加压力,但公司可不会被父母的压力吓倒。无可挑剔的形象和毫无瑕疵的在校表现,根本代替不了通过个人奋斗和不屈不挠才得来的个性和态度。明天的劳动力大军(从很大程度上讲,其中多半今天都已经开始工作)应该幡然醒悟,他们将认识到“上班”原来如此:他们无法打电话让自己的父母把顶头上司痛骂一顿,因为他们若想升迁,就必须甘愿多干脏活累活,而且要不遗余力地学习目标职位所需的技能。
三、教官式父母
教官在我们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们的执教风格根本不适于管理一个国家——或者管理一个家庭。
如果你不在打仗,而在教养青少年孩子,那么,威严地给他们下命令是没有用的。实际上,这样做恰恰能挑起战争。我们敢这样做,是因为许多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长就扮演了教官式父母的角色。顺便说一句,作为一个家长,处理事情的最佳方式也许应该像以前那样,孩子应该在不反对父母的前提下服从。过去,父母希望孩子越来越听话、守规矩、为人随和,并且在成年后遵守规定。家长对孩子期望更多的是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是独立思考。
教官式父母觉得,从长远看,他们叫唤得越凶,对孩子就越有好处。这些父母不过在炫耀自己的支配权罢了。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孩子会听话的。他们知道怎样采取正确行动。”
尽管用教官训练的方式和“直升机”方式教养孩子二者有着天壤之别,但结果是一样的。教官式父母的孩子不知道怎样做决定。他们一辈子都在被别人呼来唤去,听着来自头脑之外的指示和命令。当他们步入青春期、试图像父母那样发号施令时,却发现说出的话都是父母的话,自己没有一点思想。因此,他们开始倾听自己头脑之外别人的声音——还有那些来自同龄人的声音。
教官式父母经常用惩罚来对待孩子犯下的错误。然而,总体上讲,现实世界靠惩罚无法运转。如果既不犯法也不能证明有罪,而只是在生活中陷入困境或犯错误,那么,大人是不能以惩罚服人的。如果孩子确实由于自己的行为而受到某种惩罚,那么,他们也很少停下来反省。怨恨通常是常见的反应。
教官式父母最终会发现:当惩罚自己的青少年孩子时,实际上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逃生出口”,即逃避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他们的孩子根本不必思考自己曾经受到惩罚,他们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让怨恨在胸中慢慢沸腾,因为家长已经替他们思考好了,事情已然了结。
现实生活中,对犯错者起作用的不是惩罚,而是后果。如果我们上班时总是将工作干得一团糟,那么老板不会把我们的DVD机拿走,而是将我们“炒鱿鱼”——亲爱的孩子,那时候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可想呢!换言之,我们此时才会说:“该是替自己考虑的时候了。”
有时候,“直升机”式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教官式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都让人看不清家长和孩子情感上疏远的真正原因何在。一家人也许同在一个屋檐下居住、同在一个餐桌上吃饭、同坐一辆车出行,但却像住在不同的星球上一样。家庭成员对这个问题往往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甚至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如果确实朦朦胧胧地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他们多半情况下也无法将不对劲的地方准确地说出来。
就算这些家庭成员在极少场合下确实开始思想交流,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往往也会陷入直升机式的教育方式,或者陷入教官式教育方式。他们说的无非是这样两句话:“哦,宝贝,你知道我爱你,愿意为你付出一切。”或“不要老缠着我说这说那,你这小鬼!让你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呗。”
四、“撒手掌柜”式父母
还有一种父母有必要在此顺便提及,我们称其为“撒手掌柜”式父母。这种父母总是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一切独立。
有人从别处引进这样一种理论:只要时间和机会恰当,孩子天生就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且最终会成长为有创造性的成功人士,而家长只需将一切置身度外、毫不插手就行。
还有一些人认为,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永远都不要让孩子负责任,要努力做到让孩子永远幸福、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他们相信,保持这种关系比教会孩子自律或培养个性更重要。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打拼,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而觉得内疚。但他们不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撒手让孩子无拘无束地尽兴,因为他们认为,在“宝贵时光”内强调责任感,会让孩子不尽兴。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时,总是以自己年轻时的表现为例,暗示孩子们照着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哦,我也开快车、试着吸大麻、老是喝点酒,现在不也好好的吗,他们也是一样。”他们相信这是一条“真理”,却无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孩子,他们的同龄人很多人并不那样做,而且同样的行为,现在的风险要比过去的风险大得多。
最后还有一种父母,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干脆试都不去试。
必须强调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做并非教养孩子的方式之一,而是对家长抚养责任的放弃。正如我们常讲的那样:“如果孩子注定长大后要居家过日子,那么他们出生时就应更成熟。”
五、顾问式父母
直升机不能一天到晚在天空上盘旋,教官也总有一天会把嗓子喊哑,而“撒手掌柜”式父母什么也不做。请允许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个更好的选择,这种教养方式终生管用,尤其适用于教养青少年,这就是“顾问式教养方式”。
青春期孩子一个重大的变化体现在思维能力上。孩子将从具体思维者成长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吉恩•皮亚杰所称的“形式运算”者,或者说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当发生这种认知上的重大变化时,父母必须调整教养方式,去适应孩子身上发生的新型思维过程的需求。最近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脑发育持续不断,而且非常活跃。从这项调查似乎可以看出,与任何其他年龄段相比,处在12~25岁之间的孩子,其思维模式的发展更可能影响大脑的电路,从而影响将来的行为模式。
较小的孩子只思考具体有形的事物,他们需要思想上的引导,有时还需要严格的限制。然而,青少年常常讨厌引导、厌恶严格限制,因为他们已经长大,能够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了。在大脑追求纯洁的情感和极度惊险刺激的同时,他们也具备了抽象推理的能力,在适当条件下,即使哑巴吃黄连,也不会像动物那样皱眉。此外,他们越来越注意开发大脑中更高级、更先进的那部分大脑所具有的推理能力。
青少年将直升机式父母发布的营救信号解读为“你太脆弱,没有我就办不成事”;将教官式家长传递的“照我说的去做”的潜台词解读为“你无法替自己着想,我只好帮你想”;把“撒手掌柜”式父母“听天由命”般的教养方法解读为对他们不管不问,或者根本不帮助孩子设定安全界限。
对许多父母来说,设定限制会变成发号施令。他们总是通过更多的指示和命令来设定那些限制和规则(再加上许多严厉和怒火作为调料),当指示和命令都不见效时,他们就会采取惩罚手段。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对这些颐指气使和惩罚的反应是不负责任、反抗或叛逆。
参加过用“爱与理智”法则教养孩子课程培训的父母则通过另一种教养方式,从而避免像直升机、教官或撒手掌柜那样,这便是当好孩子的顾问。他们会提问并提供选择。他们并不告诉孩子该怎样去做,而是将决策的重担放到孩子自己的肩上。而他们则会将选择项建立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父母可以通过精心营造家庭生活氛围,使其能模拟自己的孩子很快就要独自面对的现实,以此帮助孩子们为面对现实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