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册  胡同文化教案

(2009-03-26 19:13:4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案汇集

 

《胡同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实施探究性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出示投影1)

       这是北京的四合院,请概括出它的特点来。

       明确两点:方正、封闭。

      (出示投影2)

        这是什么?河南话怎么说?请概括出它的特点来。

        明确:狭长、深邃、幽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的胡同蕴育了独具特色的北京人和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二、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出示投影并让学生散读。)

        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三、整体阅读:(3分钟)

        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请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请找出作者为胡同和胡同文化作了一个怎样的预言?用笔把它划下来。

        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消息:大意是北京将改造和保护现有胡同和四合院。(出示投影)

 四、探究思考:

那么将“新四合院”与预言对照,你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汪曾祺先生的预言还会实现 吗?也就是说胡同和胡同文化最终必然消失吗?

 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只要你说出你的观点就行了。

(请学生谈谈他们的见解,并将学生的观点板书在黑板上。 )

 按照观点调整位置(至此5分钟)

 讨论5分钟,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要求:1、紧扣课文;2、联系实际。主要是紧扣课文,并要言之成理。(以上5分钟)

(自由发言)(10分钟)

教师归纳: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入手。从刚开始上课时给大家看的四合院和胡同的图片中,他们有怎样的特点?方方正正、封闭。具有这样特点的建筑中的文化自然具有封闭、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和忍的特点。

 齐读第6小节,体会封闭的胡同文化的特点,并从第7小节中体会平常日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齐读第8小节中“有窝头……嘿”,并指导读好“那还有什么说的”和一个“嘿”字。

 略提一下第9小节。

指导读好10—12小节中的人物语言,并从中体会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重读“一辈子”;《八月骄阳》的对话中在“卖”字后面加个“啊”,并在引号出略拖一些。

从你们归纳出的胡同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相对落后守旧的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必然会被一种更为开放的更为现代化的胡同文化所代替。而胡同也在衰败没落,即使有的被保存下来,有的被新的胡同和四合院所代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不再承载昔日胡同文化的内涵了,因此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胡同了。因此,汪曾祺先生的预言无疑是正确的。(以上10分钟)

 五、探究品味:(5分钟)

面对这种境遇,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一起把文章的14小节一起读一遍)

(出示投影)

明确:

作者的感情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有对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总之,万种复杂的感情归于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再见吧,胡同。”

同学们,怀念,伤感,无奈,这就够了吗?

应该还有“批判”(板书),很多词眼都能看出来,比如封闭、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忍,这些词都包含着作者的批判的意思。作者看待一个事物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全盘肯定,作者在胡同生活了那么久,肯定对北京的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席卷中也充分了体现了作者理性批判的精神。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只是以点带面地粗略地学习了一下这篇文化散文,只要我们认真去读,去品味,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

七、作业:

收集一种当地的民俗文化现象并在班级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