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案汇集 |
《胡同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那么将“新四合院”与预言对照,你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汪曾祺先生的预言还会实现 吗?也就是说胡同和胡同文化最终必然消失吗?
(请学生谈谈他们的见解,并将学生的观点板书在黑板上。 )
(自由发言)(10分钟)
教师归纳: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入手。从刚开始上课时给大家看的四合院和胡同的图片中,他们有怎样的特点?方方正正、封闭。具有这样特点的建筑中的文化自然具有封闭、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和忍的特点。
指导读好10—12小节中的人物语言,并从中体会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重读“一辈子”;《八月骄阳》的对话中在“卖”字后面加个“啊”,并在引号出略拖一些。
从你们归纳出的胡同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相对落后守旧的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必然会被一种更为开放的更为现代化的胡同文化所代替。而胡同也在衰败没落,即使有的被保存下来,有的被新的胡同和四合院所代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不再承载昔日胡同文化的内涵了,因此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胡同了。因此,汪曾祺先生的预言无疑是正确的。(以上10分钟)
面对这种境遇,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一起把文章的14小节一起读一遍)
(出示投影)
明确:
作者的感情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有对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总之,万种复杂的感情归于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再见吧,胡同。”
同学们,怀念,伤感,无奈,这就够了吗?
应该还有“批判”(板书),很多词眼都能看出来,比如封闭、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忍,这些词都包含着作者的批判的意思。作者看待一个事物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全盘肯定,作者在胡同生活了那么久,肯定对北京的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席卷中也充分了体现了作者理性批判的精神。
这节课,我们只是以点带面地粗略地学习了一下这篇文化散文,只要我们认真去读,去品味,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
七、作业:
收集一种当地的民俗文化现象并在班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