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really
really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32
  • 关注人气:1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2012-09-30 22:39:20)
标签:

羊祜

洞口

b5

安乐窝

襄樊市地名志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经过清理,终于可以看清明代安乐窝的全貌了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不认真寻找,很难发现这儿竟然就是明代文物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羊祜山汉江故道

    明代安乐窝,是襄阳岘山的文物。可是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提及,也很少有详细的资料介绍。也就是在1983年的《襄樊市地名志》襄樊市名胜古迹分布图里有明安乐窝四个字。就是这四个字,让我寻找了好几年。
    岘山山上及周边的名胜古迹,我基本上都寻找到了。唯独的是这个“明安乐窝”和松鼠岩,仍然没有找到。看了看地图,安乐窝和羊祜山烈士陵园离的很近。
    20129
月30日中秋节,“十一”长假的第一天,上午休息了半天,下午实在是呆不住了,于是独自一人去寻找安乐窝。在盛丰路,终于问到一个姓刘的60岁女同志,她手一指说,安乐窝就在我们菜地里,离烈士纪念馆不远,就从坎子上一下去就找到了。她说:过去经常有拾荒者在里面睡觉,有时村民们避雨,也躲在里面。有很多年没人去了。我问她知道安乐窝的来历和故事不?她说,那倒没听说。问了一下松鼠岩,她说不知道。
    我沿着她指的方向走过去。烈士塔附近现在还是附近居民的菜地,不过仍然有很多很深很密的芭茅,依稀可以看到汉江故道的痕迹。坎子倒是看到有一个,但是仍然没有找到她所说的安乐窝。
    于是又问了一个正在种菜的姓杨的男士,大约有60多岁了。他一指,就在烈士纪念馆那个电线杆下面。我走过去,果然看到了。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坑或窝,而是一个洞。由于杂草及树枝遮挡,不注意根本无法看见。
    我从杂草中辟开一条路,把挡在洞口的树枝拨开,洞口终于豁然开朗。内心一阵狂喜。这个中秋节,对我几年来孤独的寻找,是一个丰厚的回报。
    洞不是很大,大约有将近十个平方的样子,容下三、两个人在里面歇息是没得问题的。从洞口、里面上壁和四面全都是古代的大石板和石条垒成的。在古代羊祜山下,汉水之滨,山水之间能有一个这样人为的洞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安乐窝了。洞口的石壁上,隐约可以看到一个乐字。洞的最里面,竖着两个大石碑,好像还有字。可惜我一个人,里面多少有些脏乱,地上还看到一个头骨,不知是人还是动物的。于是没有进去深探。改天再约上伴,进去细看吧。
    离开的时候,回头望去,安乐窝又看不见了。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寻找桃花源的那个洞,也让我想起了孟浩然的《檀溪寻故人》。“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回来问了一下襄阳市考古队的朋友杨一,他说,这是一座明代的墓,在解放之前就被盗了。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所以不能确定墓主身份。他个人认为,可能是明太子太保郑继之墓。
    我查了一下清乾隆版《襄阳府志》。在卷之五古迹陵墓附中,关于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继之墓的记载是:初葬于城西龟山,后改葬于城南仙人洞。在清朝及以前,郑家山仙人洞属于凤凰山,而羊祜山属于望楚山,似与史记不合。但是查遍关于附墓的记载,没有发现有大臣或名人在望楚山的墓葬记录。
    10月2日上午,我再次找到刘大姐,她说过去夏天天热时,社员们在劳作的休息时间,为了躲荫凉,都到安乐窝避暑。有一次里面有两只很大的白老鼠,当时的队长打死了一只,结果病了很长时间才好。听烈士塔下的商户介绍,他们听说过安乐窝,只知道是墓地,不知道是谁的。于是我来到陵士陵园纪念馆,说明来意后,一位姓袁的工作人员很乐意地陪同我进到安乐窝里面。这一次虽然没有发现墓碑,但也有新收获,终于发现了一块石头上写着“安乐窝”三个字。
    那么安乐窝到底是什么来历呢?我又从网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原来提起安乐窝,必须从宋代邵雍说起。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居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生于大中祥府四年(公元1011年),卒于熙宁十年(1077年)。
    邵雍青少年时,在共城(河南辉县)百泉苏门山钻研学问,学业有成后,游历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三十岁后迁居洛阳。在这里,邵雍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布衣躬耕,安贫乐道。自作《安乐歌》一首:“茅屋数椽任逍遥,山径崎岖宾客少。喜的是青山隐隐,乐的是白水滔滔。观得是无名花草,听是是枝上鸟叫。春花开的早,百年蝉枝头闹。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纷冬又到。可见人生容易,倒不如盖一间安乐窝,上桂着琴棋书画,下悬着渔读耕樵。闲来时把鱼钓,闷来时把琴敲,吃一杯杜康酒醉乐陶陶,我只把愁山推倒。这滋味谁人知晓。”
  邵雍终身钻研学问,朝廷曾三次下诏委以重任,均称疾不赴。后来司马光、富弼等众好友为他买园三十余间,邵雍为答谢诸公买园之情,作诗婉拒,在大门上题:“安乐窝”三个大字,并在园中挖洞一个名曰:“长生洞。”自称“安乐居士”,人称:“安乐先生”,并穿隐士服,以示自己终生不仕,安贫乐道之意。
邵雍在安乐窝居住三十余年,直到逝世。其主要著作《皇极经世》、《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书,都在安乐窝著成,后人为了怀念邵雍,“安乐窝”这个名称就一直沿用至今。
    据我市规划专家陈家驹先生回忆,墓主人是明代襄阳卫副使(相当于副司令)聂贤墓,解放时此穹顶墓已被从穹顶上方撬开,被盗墓贼洗劫一空。1970年前后两扇石门被打开。墓室正面刻有“安乐窝”三大字。1980年陈家驹和地名办刘柄老先生、王金坡等同志对此石圈穹顶墓进行实地考察,并将墓内文字记载依实记入地名志中。时间过去数十年,此墓比当年见到的又破坏了很多。
    关于聂贤,乾隆版《襄阳府志》有8处记载。在岘山亭词条中,“明正德中,副使聂贤重建,亦辟有思贤堂。”在习氏故宅词条中,“明正德中,副使聂贤建亭池上。”在郡城词条中,“正德时,汉溢,破城三十余丈。巡道聂贤自大北门至东长门捐泊岸二百八十丈,又筑子堤护之。”在羊巨平侯祠词条中,“明成化间,副使马震重修,副使聂贤、知府吴华、知府万振孙相继修葺。”在水利词条中,“前巡道聂贤兴砌大北门至东长门泊岸,护筑子堤。”在职官三词条中,“嘉靖时,改分巡下荆南兼郧阳兵备道。聂贤,四川长寿人,正统年任。”在名宦词条中,“聂贤,字承之,蜀长寿人。进士,历荆南兵巡道,修城岸大堤,葺浮桥,新通济桥、羊侯祠,立岘山亭,及习池覆以亭,筑蒋家埠捍水,获安全者万家。修郡志。寒士不能赴试者,资遣之,擢按察史去。《明志》”在清朝乾隆年间王正功撰写的《老龙堤记》中,还专门提到:“宪副聂贤修之。”由是,聂贤和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贤能的官员。他兴修水利、筑堤修桥,以保万家平安;不仅如此,他还重视文物保护和民风教化,修立了岘山亭,在习家池上修建了亭子,修撰地方志,资助贫困学生参加考试,最后官至按察史。
    聂贤的墓葬题写了“安乐窝”三字,也表明了聂贤安贫乐道、修身养性的思想和品德。聂贤被明史和后世载入史册,受到人们的纪念和景仰,也不应该被今天的我们所忘记。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古汉江河道芭茅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终于找到刘大姐说的坎子和杨大哥说的电线杆了,不过不知是由于时间久远还是地情变迁,也或是刘大姐记错了,

不是在坎子下面而是在上面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杂草和树枝很浓密,不过细很难发现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古石和古砖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拾荒者也在这儿安乐过,里面还有一具头骨,不知是动物的,还是人的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洞口石壁上好像有个乐字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襄阳岘山脚下发现明代安乐窝
我经常从这儿路过,但是很难发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