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2008-06-29 10:25:04)
标签:

后裔

文物堡

正梁

真迹

米芾

襄阳

分类: 乐天群访古

                                      米芾文化与历史遗存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杰出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 (今江苏镇江)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在当时的书法四大家,米芾书法成就位居第一.

    襄阳人为纪念米芾,于元大德年间在樊城汉水之滨首修“米家庵”,虽因自然灾害和战乱,也曾屡废屡建,至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襄阳人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祠宇门额题款后,百余年来沿用“米公祠”至今。

    据襄樊市著名规划设计专家陈家驹先生介绍,在襄阳的米芾后人也为保护米芾为我们留下的书画真迹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如米公祠内现珍藏的四十五块真迹石刻等。在米庄村的米氏后裔也为延续米芾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在米氏后裔聚居地——襄樊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米庄镇,至今仍有1000多人姓米.在米庄村,留下了延续米氏文化的宝贵真迹,如米芾的衣冠冢,米芾孙子——米立将军的首级墓,被称为米家老祖坟,并立有祖宗碑。在米庄还遗存有米家庄的“四园”——桑园、柿园、柳园和楠园及二座凉亭(池亭)堰,还有米氏家庙、文昌阁、北大庙(米集)等。

    在米家庄还留下有宋代“杨家将”焦赞,孟良的遗迹,如焦家坟,孟家井等(当时焦、孟二家也曾在米家庄居住过)。

    解放前后,还有不少海内外的米氏世袭后代来米家庄寻根探祖,在今年全国第八届文化艺术节期间还有米氏后人来到米家庄寻根问祖,并提出组织海内外的米氏后裔参加米家庄的投资建设事宜。因此米庄是米公祠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消失的文化遗存

    大规模工业建设对米庄米芾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挑战. 根据襄樊市高新区“日产(汽车)配套工业园”规划及规划的实施,米家庄正好位于此园工业用地范围,目前其道路网已铺筑至村边地头,工业园用地平整已全面铺开,米家庄的整体搬迁工程,只是时日安排了;米家庄及周边的米氏历史文化遗存也将在铲运机的轰鸣中化为乌有。因为在此工业项目规划编制中,并无米氏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内容,更无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的安排。

    大量的文物古迹正在散落或消失.近千年来,米庄有很多米氏世系子孙的墓碑和纪事碑等,可惜的是好多都被推倒去作了垫路和石桥用材,如在一座小桥上就有五块米氏碑,其仰砌的两碑就是米芾十九代孙米永爵和二十三代孙米襄传的墓碑,如今遭遇人们的践踏而将会被磨灭。据米庄村民介绍,还有很多的碑石、文物散落在老百姓家中或道路、桥涵、水塘之下……

 

                                      米芾后裔的无奈

    在米芾文化的宝贵遗存中,留下一处重要的文化古迹,这就是米氏祠堂.清代咸丰年间,米庄村人口不到五十人.居住在土冈上,其村处于当时驿道上.据新浪网友寺院介绍,咸丰元年(1851),米氏后人建起了四门祠,以后又把祠堂改造为义学,免费教育米氏后代和周围学童,弘扬米氏文化.到了1948年至1953年把祠堂作为公产改造为小学,以后演变成为村小学.随着社会发展,村经济壮大,村小学才迁移出四门祠.

    四门寺至今尚存. 2007年12月23日,襄樊乐天一族组织22个群友,开展了到米庄镇探访米芾文化遗迹遗址活动。正遇襄樊市著名规划设计专家陈家驹、 襄樊五中退休历史老师李治和、襄樊党校教授、文史专家晋宏忠、卧龙书画院副院长尹全保等一行10多人来米庄考察。我们当时看到的义学旧址还保存完好,三间建于清代的青砖瓦房,房顶的正梁上写着"大清咸丰元年岁次--仲冬月吉日"字样. 

    但是当2008年6月28日下午16:30,陈家驹先生,襄樊乐天群群主清潭,管理冬日暖阳和really3499再次来到这儿考察时,院子门外堆满了现代的红砖,准备新建.旧址已被拆除,青砖零乱,一片废墟.靠近厨房没有拆除的一面墙上,还依稀可见当时小学堂的黑板模样.看得出,主人也很心疼,他把房顶的瓦全部码放得整整齐齐,全部房梁堆放一起,那根写有字的房梁让我们感到了岁月的悠久和后人的无柰. 

    主人叫米厚立,是米芾的28代孙,比他高一辈的是高字辈,他有一个儿子和姑娘,是29代孙,儿子已结婚,姑娘在上大学.孙子2岁多,还没有起学名,是米氏30代孙.房主人还让内当家的引我们到附近当年的大队仓库屋角下,看到一块修建祠庙的纪念碑,可惜被压在屋角下,字迹看不到,只见到花纹.

    当问及为什么要拆除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存时,他说:他当时结婚,兄弟分家,没有房子住,当时的村委会分配他住进了这里,一住就是22年.房子至今已有157年了,年久失修,一下雨就漏雨,房子地势低洼,院子里积满了水,有时担心房屋倒塌砸死人,向村里和米氏后人召集人\文物保护部门反映过几回,但至今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不得已,只有拆除自建.

    如果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引起重视,划出一块新的宅基地让他们重建家园;如果有关部门能及时向上反映,把这一旧祠和学堂作为文物加以保护,拨出专款进行修缮;如果房屋主人能再晚一点折除,想想办法进行保护老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如果规划专家\文物保护专家的意见能够早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米氏后裔聚居地进行认真规划和保护.

    可惜,已经没有这些如果.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2007年12月23日拍摄的房屋正梁,字迹清晰可见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2007年12月23日拍摄的房屋后墙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宋米芾后裔聚居地:文物保护与传人的无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