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小吧 |
《左传》可谓春秋战国时期外交家的外交辞令的大集成。
作为与外国打交道的主轴,外交官的言语不仅代表着他个人,更代表着他的国民、他的君主、他的国家,于是,他的说话,便要分外地注意,注意语气、注意用词、注意技巧。在这一种官场的言语中,在一字一句中运用词类的变化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这,也便是我们要分析的问题:
(1)
如“晋灵 公不君”中,“君”点明了“君主”的意思,而作了“晋灵公”的谓语后,则表示一种了行为的附属,成了“行君道”的意思,再在其前加上否定副词“不”,便成了“不行君道”,这样一来,字句简洁精炼,表达的意思又明了,而且单就“不君”二字,就已有力地传达了作者一种“鄙夷”与“不屑”的感情色彩,可谓“一字传神”!
使动用法包括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下面我们就动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来举例说明问题:
①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亡”既是说话人对自己国家珍爱的一种内心的强烈感受,说“亡郑”,实质上是不希望郑亡,说出了一个“亡”字,可以说是“可以使郑亡,但是,谁担保永没有一个国家会‘使秦亡’?”起到了警示秦王的作用,达到了谈判的目的。
②
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肉”字形象地说明“骨枯肉尽”的悲人情形,同时“使枯骨生肉”的说法,也在暗中对国君起到了一种警示作用:“必须为百姓着想”,把百姓逼急了,终会到国破人亡的地步。
(3)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包括了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我们以名词的意动用法为例来说明问题:
从以上的归纳与分析中,我们不难知道,古代外交家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尽管语言词汇发展得还不完善,但其用语还是相当精炼的,而且,尽管是 “不完善”,都已在千年前就为我们塑起了用词、用语的规范性,并为后代在外交方面树立了一种典范、建立了一种模型,其意义,直到今天,依然不可抹杀,而在今天,不管是外交,还是一种普通的社交,《左传》中的礼节、交际方式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深入研究。

加载中…